在5月17日《每日一句》的收藏中我記錄了這麼一句話,“我不是天才。我有幾點聰明,我只不過就留在這幾點裡面”,這句話是IBM創始人兼CEO托馬斯·沃森所說。
同時,讓我想起了在1月27日記錄了愛默生這樣一段話:“忌妒等於無知,模仿無異於自殺,一個人不管好壞,必須把自己看作自己的命運,雖然廣闊的宇宙不乏善舉,可是若不在自己得到的那塊土地上辛勤耕耘,一粒富有營養的糧食也不會自行送上門來”。
以及,加上查理·芒格和沃倫·巴菲特前段時間股東大會大熱的觀念之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要擴大那個能力圈非常困難。你必須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競爭。你專注的領域越小越好”。
以上眾多的“成功理論”以及加上自己個人長期實踐的感想抽象得出:做自己所擅長。因此,這個通過自己實踐和思考沉澱的“個人基礎觀點”影響著我在“管理”層面一個基礎原則的形成:挖掘別人的優點。
芒格在上面也表態了,專注的領域越小越好。我個人覺得吧,但凡給別人留下抽象,每個人對這抽象的實現範圍肯定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覺得專注自己在“我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就好,有的人發誓自己要一輩子專注在“IT行業”,有的人覺得“程式設計師”註定是自己一輩子的職業。當然,這幾個具體的想法都是自己對自己負責任的一個實現目標,有一個能讓自己持續執行的目標已經領先很多人了。就像我的一個同事,他對他自身適合做專案經理上的“自我認知”是我們開始合作的基礎,他對自己定位上的專注與堅定非常值得尊重,在我們共同合作的過程當中,他的這個優勢也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我們能夠共贏的一種合作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但我的職責不是去挖掘他的缺點,而是最大地發揮他的優點。所以,對於近期一些關於他個人在工作上的想法,我覺得還是值得拿出來一起探討和相互促進。
我覺得吧,職能的職責範圍會因企業的組織架構和經營模式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而企業組織架構的各種職責又會因為自身的業務發展和適應市場所需而不斷地在完善當中。就像我們部門在不久前對“專案經理小組”職能的職責範圍進行了調整,覆蓋了“需求職能”的管理同時還要涵蓋了部門售前和售後的大部分職責。當然,這不是一個人可以拍的腦袋,而是在所有資訊高度對等的情況下再結合自身組織問題和公司業務發展所需而共同決定做出的決策。職能範圍的增加往往意味著責任和工作量會大大增加,能在這樣一個隱藏的明顯事實下大家還能無疑義地達成這個共識,我十分為我能在這個團隊工作而感到驕傲。矛盾和衝突是我為這個決策所做好的心理準備,但找到我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工作量太大或者哪個環節不通暢,而是以上這位專案經理的擔心:當前過多售前售後工作的佔比慢慢侵蝕和弱化了他作為專案經理本職該有的核心工作技能。
以上這位專案經理的擔心讓我想起了不久前跟另外一位女同事吃飯時的一些觀點碰撞,她一直始終認為“選擇比努力重要”,對於她的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但我不知道她是否知道“選擇”的背後其實就是自己三觀的綜合體現,我更擔心的是她是否會錯誤地把“選擇”和“努力”看成魚和熊掌之分並認為自己“選擇”對了就可以減少以後“努力”的付出。我覺得吧,我們很容易有這樣一個錯誤認知,就是覺得自己掌握了“一點”就覺得自己掌握了“全部”,而不再願意花費更多的精力深入探討並陷入“拍腦袋”這種主觀且被動的局面。對於那位專案經理的擔憂,我能做的只能“拋身引玉”。我跟他說,我目前給自己的定位還只是一個‘“程式設計師”,在公司幹了這麼多年,我從“程式設計師”幹到現在“部門經理”這個角色,同時,近年來還披著“專案總監”的皮去幹“銷售”,但這些所謂的“角色”從來都不會影響我以“程式碼”為中心點出發,去探索整個“業務價值鏈”以及“跨領域學習”的渴望。我跑市場的經歷讓我每個月下來積累的那兩行程式碼比我以前寫的幾千行程式碼有價值多了。我不確保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既然我們一起努力一起進步,我希望我自己的觀點能給這位同事帶來個人觀點上的一些觸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