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男的真實人生:總被誤認為是修電腦的

新華日報發表於2015-05-18

在網際網路和資訊化高唱主旋律的時代,IT行業成為當之無愧的朝陽產業,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可謂時代寵兒。他們智商高、年紀輕,在技術的海洋裡自由馳騁,卻與社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熬夜加班的技術控、宅男、“碼農”……透過這些神祕的色彩,讓我們走近IT男真實的人生……

文科畢業的曹志偉如今是軟體測試工程師

王海坤不到5年時間已經換過三家公司

唐傑是南京華為的一名開發工程師

我是做軟體的而不是修電腦的

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時間,但每週至少有三天都在加班;大多數人用來上網娛樂的計算機,他們敲打出的是不同的語言;被打上許多標籤,卻一直都是神祕又沉默的群體……IT男,作為中國網際網路時代孕育出的人群,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IT男分好多種,我們就是人們常說的‘程式猿’、‘碼農’。”唐傑(化名)是南京華為的一名開發工程師,職位名稱聽起來“高大上”,每天的工作內容是編寫一些具體的程式碼。不過,剛工作時,他經常遇到的問題卻是,“聽說你是做IT的啊,那幫我看看電腦出什麼毛病了?”

這幾乎是每個IT男都會遇到的誤解。“我是做軟體的而不是修電腦的。”一提起這件事,唐傑脫口而出這句經典名言,“這句話不是我說的,但我覺得很有道理。”他頗為無奈地表示,“其實關於電腦的問題大多是硬體方面的,而我是做軟體的,很多具體的情況也無法很專業地解決,只能提供一個大概的方向。”

後來,向他要求修電腦、推薦電腦的少了,但由於唐傑在華為,大多數人都知道華為手機,所以大家也以為他是做手機的,這讓唐傑更加哭笑不得,“IT公司的業務非常廣泛,手機只是我們公司展示出來的一個產品,我做的和手機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清楚。”

不過,由於工作涉及一些核心技術的開發,唐傑也確實無法解釋清楚自己的工作:“工作的地方有保密規定,只能員工出入,其實挺像網咖的,都是大長條的桌子,每個人面前一臺顯示器。”雖然“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也無須解釋”,但IT男有時也喜歡自嘲,“我就對我媽說,我是敲鍵盤的,但敲出來的不是字,是程式。”

職業難以被理解,IT男們還能開開玩笑,相比之下,不時見諸報端的IT男猝死的新聞,則是個相當沉重的話題。對於這些悲劇,唐傑也覺得非常可惜,“我們這一行壓力確實比較大,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所以中午休息的一個小時大家基本都在睡覺,單位每到下午4點都會放音樂讓我們做廣播體操,也設有心理輔導室。”唐傑說,猝死畢竟還是比較極端的個例,最常見的職業病是頸椎病,每次體檢很多人都有問題,“因為總是伸長脖子看顯示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IT男是刻板的“代稱”: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途中!作為行業內數一數二的企業,華為的“加班文化”也尤為著名。許多求職網站、學校論壇上,諮詢“華為是不是加班很多”的帖子不在少數,一些過來人講述的“每週一、二、四固定加班,每個月的最後一週週六加班”等規定,也確實嚇倒了不少人。

“加班確實是這一行的普遍特點,但也不是像有的說法那樣誇張。”唐傑覺得,加班主要是因為IT業發展迅速,有些客戶要求的專案必須趕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否則日新月異的變化跟不上。“有一次報表開發趕一個時間點,問題又多,我們整個組吃過晚飯都熬夜加班,一晚上把東西趕出來,連續30多個小時沒有休息。”這是唐傑工作4年來印象最深的一次加班,但他說,也就這一次感覺真的很辛苦很辛苦,不過也很有成就感。平常一週也會有兩到三次的加班,加到晚上八九點,“這也是看個人,你事情沒做完總不能提前走吧。”唐傑說。

可能是因為經常要加班等工作性質,讓不少人將生活中的IT男與“剩男”和“經濟適用男”畫上了等號。世紀佳緣網就通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天津、大連、南京、西安、長沙等11個大城市1438萬名會員的資料分析,得出“從職業分類來看,有10%的單身男性從事IT行業,位居所有職業排名的第二位”的結論。同時,由於IT男的收入一般都還不錯,再加上理工科一般給人以認真穩重的感覺,也讓IT男在相親市場上頗為搶手。

談到這個話題,27歲的唐傑有些不好意思,單身的他確實有很多人介紹相親物件,但至今還未能順利“脫光”。由於理工科的環境,他從高中以來接觸到的女生就比較少,工作單位的女生就更少了。“圈子還是比較小,男生佔據絕對優勢。”唐傑估算,自己的部門二百多人,女生比例大概是10%,他所在的組裡有十幾個男生,只有兩個女生,“和別的職業比,我們所處的環境還是相對單純的,所以對有些人情世故不是特別熟悉。”唐傑覺得IT男大多數確實很宅,要麼宅單位要麼宅家,“再加上不時要加班,比較忙,而一開始和女孩子談的時候,總是要多陪陪她,但我一週只能抽出一次空,花的時間不夠吧。”

從唐傑淡淡的語氣中,隱約可以猜想出那些“無疾而終”的故事。不過出於對職業的熱愛與自豪,他還是將事業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他並不擔心不被瞭解,卻不希望這份職業被誤讀。唐傑樂觀地表示,“碼農”的辛苦付出一定會得到收穫,“程式猿”總有一天會進化成社會精英。

從文科生到理工男的“變形記”

文科畢業,如今卻成了一名軟體測試工程師,曹志偉的“跨界”經歷,讓34歲的他在朋友圈裡成了“傳奇”。

2008,是北京奧運年。對曹志偉來說,這一年也是他的人生轉折之年。那年之前,他輾轉鎮江、南京等地,幹過廣告、網站編輯、營銷等多個崗位,雖然離老家東臺不遠,但始終感覺找不到歸宿。

在南京一家物資網幹了三年網站編輯,這是曹志偉進入IT界之前幹得最久的一份工作。但正是這份工作,讓他徹底打定了轉行的決心。“真的沒意思。‘騷擾電話’你知道吧?當年我就是幹這個的!”回憶起當年的那段經歷,曹志偉至今覺得不堪回首,“網站不算大,每天的編輯工作就是更新一下網頁,很簡單就完成了。關鍵是單位還給我們分派了電話營銷的任務。營銷,說起來好聽,其實就是打電話給客戶,問他是否需要購買我們的產品。每天的任務就是查電話本,一個個打過去,沒勁極了。”

客觀來說,這種電話營銷算不上“騷擾電話”。但在當時20多歲的曹志偉看來,他可不想讓自己的青春就這樣在電話中沉淪。一次午休,他在上網的時候無意看到了某電腦學校的招生廣告,學制一年,週末上課,畢業後能拿到一張軟體測試工程師的證書。儘管工作幹得沒勁,但曹志偉當時也算是網際網路人士,他覺得這個領域的發展空間還是蠻大的。再加上只是週末上課,並不耽誤平時的工作,他就抱著“技多不壓身”的態度,走上了“跨界”的道路。

每個週末,都是從早上到晚上課,曹志偉彷彿又回到了學生時代,就這樣堅持了一年,他終於拿到了證書,“我當時就想,趁著年輕多學點東西。哪怕學出來不跳槽,多充實一點自己,總是好的。”但這個證書,就像一塊敲門磚,幫曹志偉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扇門。“當時正是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階段,很多企業都缺人,就會去這個學校招聘。”曹志偉說,“我也是正好趕上了這一波,剛拿到證書就應聘成功了。”

儘管在原單位已經做到了部門副經理,但網際網路巨大的“蛋糕”誘惑,還是讓曹志偉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2008年元旦,曹志偉進入了一家給華為做外包的軟體公司。全新的領域,讓曹志偉開始了他的“變形記”。

“大學時我們也玩電腦,遊戲、軟體都接觸過,但這些東西和工作比起來,完全不搭界。”曹志偉回憶說,“不過還好,軟體測試在當時還算是新興職業,門檻並不高。儘管我是半路出家,但也能幹起來。而且,我們有不少同事都是轉行來的。有學地理的、體育的、音樂的,雖然加班比較多,但大家聊各自的經歷,還蠻能解悶的。”

巨大的人才缺口,讓每一個IT人士都有站在風口的感覺。在這家小公司幹了不到半年,曹志偉就因為良好的工作表現,被華為指定為技術支援,負責軟體的現場安裝、測試。協助華為的專案沒多久,曹志偉又接到了業內另一巨頭中興通訊拋來的繡球。2008年,正是3G在國內大批上馬的關鍵之年,而曹志偉的簡歷一直在網上掛著,就這樣,他進入了中興,就此開始了走在技術尖端的工作生涯。

“軟體測試,顧名思義,就是幫使用者提前測試軟體,排雷的。”說起自己的工作,曹志偉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工作雖然辛苦,但還是挺有成就感的。你想啊,大家都在用3G的時候,我們已經在測試4G的專案了,現在4G普及了,我們又向5G進軍了。簡單來說,我們就是通過測試設計,搭一個環境,然後再測試執行,看看設計的軟體能否順利執行。如果有什麼故障,提前幫使用者排除,確保大家用到的時候能少一點問題。”

曹志偉是個球迷,所以他把自己的工作形容為守門員——“最後一道關卡”。他說,“產品在面世投入商用之前,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測試。這就是我們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功能測試、效能測試、壓力測試、相容性測試等。確保產品沒有問題,可以更好地服務使用者。”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有什麼我們用的軟體是你們開發的呢?”或許是聽多了類似的提問,曹志偉笑了笑說,“軟體分很多種,大家平時在電腦、手機中用的這些屬於應用軟體範疇,我們做的是‘幕後工作’,負責的是通訊裝置軟體,一般使用者不會直接面對,但實際上只要使用手機,多多少少都會有些關係。”或許是怕記者不理解,他拿起手機介紹道,“你看啊,這個叫‘資料’的開關是控制手機資料流量的,在沒有無線網路,需要通過行動網路上網時,就需要點亮這個開關。在一般人看來,需要做的只是按一下開關。但我們做的工作,則是開關點亮之後的一系列運算,手機與裝置之間如何發生互動,怎樣才能搜尋到基站,從而讓手機可以上網。這些工作雖然看不到,但卻很重要。”

“成就感”是曹志偉常說的一個詞。中興通訊的合作伙伴遍佈全球,每次當曹志偉和他的團隊幫運營商完成一次軟體升級,想到數以億計的使用者將得到更好的服務,他就覺得很開心。

IT行業的技術發展非常快,誇張點說,今天領先的技術可能明天就OUT了。正因如此,曹志偉覺得工作中充滿了挑戰,“或許這就是理工科不同於文科所在吧,永遠要跟著技術的發展跑步前進。追逐的經歷,讓我感覺每一天都是新的,挺好。”

沉浸在雲端儲存中“不可自拔”

王海坤眯縫著眼睛,滿臉稚氣,不時羞澀地笑笑,有一句沒一句地回答著提問。他似乎還沉浸在電腦資料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而外界已經與他沒有什麼關係了。這個1987年出生的大男孩,2010年從東大電子科技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IT行業,不到5年時間已經換過三家公司,每一次跳槽都意味著一個專案的完成,也意味著他需要在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上描畫自己的人生圖景。

他應聘的第一家公司,主要業務是網路優化。那年是“3G元年”,他和幾個同事的任務是測試手機訊號,每天開著車,漫無邊際地在城市各個角落亂“竄”,隨時隨地檢測著訊號,並根據情況提出修改建議,“每天要這樣工作七八個小時,雖然技術含量並不大,但工作比較繁瑣單調。”除此之外,從事這項工作還需要長時間出差,“在北京呆了一個月,在南通呆了兩個月,一開始還比較新鮮,不過,時間一長就不太耐煩了!”

一年後,王海坤跳槽到了另一家名叫雲窗的公司,主要從事“大資料儲存”軟體開發,這是近幾年最流行的計算機技術,他們主要進行手機話單資訊處理專案,“大資料儲存技術,還有很多空白,為了公司的這個專案,我們十幾個年輕人集中攻關了半年時間。”在王海坤輕描淡寫的描述中,這些似乎都顯得“小兒科”。不過,我們都知道,手機資訊每時每刻都是一個驚人的資料,要把這些進行梳理儲存,供隨時隨地提取查詢,難度可想而知。王海坤說,“我們為江蘇移動、安徽移動等全國多家公司服務,需要設計優越的方案,不能丟失任何一條資料,並且與各項業務順利對接,每一個細節都要追求精準、快捷、方便。”

2012年4月,王海坤跳槽到了南京楓火,繼續從事大資料儲存軟體開發,主要為消費網站服務,這與手機資訊不同,因為涉及到各種各樣的資料,比如說分析消費者消費行為資訊和搜尋日誌資訊等等,而且涉及到全國很多省份、很多層面的資料,“雖然資訊量並不一定比手機多,但網站系統的資料頭緒複雜,要求也比較多,需要有各種你事先無法預料的處理方式,這就非常費腦筋!”在雲窗的時候,老闆不提倡加班,每天工作8小時,節奏很飽和。而現在,為了應付這個專案,不加班肯定不行了,“每週二、四要求加班到晚上八九點鐘,偶爾週六也會加半天班。”

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網路資料量呈幾何數量級增長,資料庫的單機儲存和資料處理方式成為瓶頸,分散式儲存和分散式資料處理技術應運而生,具有代表性的有hadoop、hbase、spark,將海量資料均勻地分佈在多臺伺服器中,有效提高了系統的儲存和處理能力,並且可以實時擴充套件。騰訊、阿里等最大的叢集都有七八千臺伺服器一起工作。王海坤說,專案剛開始,每天除了睡覺的幾個小時,其餘時間都泡在電腦前,要做好一個系統,常常需要沒日沒夜花上半年時間,好不容易做好了,還要維護、優化等。

“軟體開發最難的地方就在架構設計方面,需要全面瞭解各種需求,設計每一個具體的方案,哪幾個模組以及為什麼要用這幾個模組,再細分每一個模組,就跟搭積木一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想出很多方案,相互對比、測試、設計。”談起軟體設計的具體方面,王海坤的話才流利起來,“不過,每一個環節都會遇到障礙,熟悉的時候,每天寫千把行程式碼,不熟悉的時候,一天可能就只能寫一個程式碼。”王海坤上大學的時候,學習的資訊儲存技術是Oracle,而現在最前沿的則是Hdaoop,為了掌握這項技術,王海坤基本靠自學,“幾乎除了睡覺,其餘的時間全部花在上面了。”

在IT行業中,跳槽的速度就像計算機的速度一樣快,很多軟體的開發週期是半年左右,剩下的任務就是維護,或者就轉到業務部門,這對“技術控”來說,就沒有什麼吸引力了,跳槽就成為很自然的選擇。當然,伴隨著跳槽的速度,也是快速增長的工資,王海坤剛畢業時的工資是2500元,後來就漲到了7000多。而按照這個行業的行情,往往幾年下來就達到了一萬多。

幹IT這一行,聰明年輕是“標配”,腦子靈、精力足,王海坤說,“除了工作,就是回家睡覺,基本沒什麼業餘愛好。有的同事平時抽時間跑跑步,或者辦張卡去健身房。”幹這一行,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經常出差,一年當中短則3個月,長則9個月以上,甚至於整年。這對談戀愛來說考驗非常“嚴峻”,而對一些有家庭拖累的人來說則更加“不可承受”。不過,為了工作,大家幾乎都接受了這樣的安排。因而,IT男談戀愛往往就像走馬燈一樣,三天兩頭相親,但往往幾分鐘的熱度,馬上就不了了之了。確實,對很多女孩子來說,沒有人陪著壓馬路、看電影、逛公園,這樣的戀愛顯然太枯燥了。不過,在一些女孩眼裡,IT男在單調的同時則意味著更加“安全”,而且,IT男工作很有技術含量,收入則水漲船高,這些可是“硬通貨”!

在人們的印象中,IT人員是刻板的甚至是木訥的,不過,大家相互之間其實有很多的交流,“有時候一個方案,大家一起分析,然後分頭做,這種討論交流非常重要,有時自己絞盡腦汁沒有解決的問題,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王海坤說,在討論的時候,有時也吵得臉紅脖子粗,不過,大家不會繞彎子,更不會留下什麼芥蒂。因為,結論往往一目瞭然、黑白分明,“因而,同事、同行之間的關係相對來說比較單純,沒有那麼多的微妙之處,也沒有那麼多的複雜之處。”

在父母的支援下,王海坤已經在南京買了一套房子,不過,這對他來說,也就是每天睡幾個小時的地方,儘管廚房裡有各種各樣的廚具,但他從來沒有做過飯,鐵鍋已經鏽蝕得足足有原先幾倍厚了。或許,對王海坤來說,有一臺上網的電腦就足夠了。談起自己的未來,王海坤信心滿滿:“我們這一行,一直走在時代前沿。我們每天都感受到壓力,但又有無窮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