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普通錶轉換為分割槽表

csbin發表於2006-12-04

[@more@]


轉自yangtingkun

Oracle的普通表沒有辦法通過修改屬性的方式直接轉化為分割槽表,必須通過重建的方式進行轉變,下面介紹三種效率比較高的方法,並說明它們各自的特點。


方法一:利用原表重建分割槽表。

步驟: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建立。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建立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TIM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6 AS SELECT ID, TIME FROM T;

表已建立。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新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新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1);

COUNT(*)
----------
0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COUNT(*)
----------
6246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COUNT(*)
----------
18

優點:方法簡單易用,由於採用DDL語句,不會產生UNDO,且只產生少量REDO,效率相對較高,而且建表完成後資料已經在分佈到各個分割槽中了。

不足:對於資料的一致性方面還需要額外的考慮。由於幾乎沒有辦法通過手工鎖定T表的方式保證一致性,在執行CREATE TABLE語句和RENAME T_NEW TO T語句直接的修改可能會丟失,如果要保證一致性,需要在執行完語句後對資料進行檢查,而這個代價是比較大的。另外在執行兩個RENAME語句之間執行的對T的訪問會失敗。

適用於修改不頻繁的表,在閒時進行操作,表的資料量不宜太大。

方法二:使用交換分割槽的方法。

步驟: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建立。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建立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建立。

SQL> ALTER TABLE T_NEW EXCHANGE PARTITION P1 WITH TABLE T;

表已更改。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新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新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優點:只是對資料字典中分割槽和表的定義進行了修改,沒有資料的修改或複製,效率最高。如果對資料在分割槽中的分佈沒有進一步要求的話,實現比較簡單。在執行完RENAME操作後,可以檢查T_OLD中是否存在資料,如果存在的話,直接將這些資料插入到T中,可以保證對T插入的操作不會丟失。

不足:仍然存在一致性問題,交換分割槽之後RENAME T_NEW TO T之前,查詢、更新和刪除會出現錯誤或訪問不到資料。如果要求資料分佈到多個分割槽中,則需要進行分割槽的SPLIT操作,會增加操作的複雜度,效率也會降低。

適用於包含大資料量的錶轉到分割槽表中的一個分割槽的操作。應儘量在閒時進行操作。

方法三:Oracle9i以上版本,利用線上重定義功能

步驟: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建立。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建立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CAN_REDEF_TABLE(USER, 'T',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PL/SQL 過程已成功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建立。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USER, 'T', 'T_NEW', -
> 'ID ID, TIME TIME',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PL/SQL 過程已成功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FINISH_REDEF_TABLE('YANGTK', 'T', 'T_NEW');

PL/SQL 過程已成功完成。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COUNT(*)
----------
6246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COUNT(*)
----------
18

優點:保證資料的一致性,在大部分時間內,表T都可以正常進行DML操作。只在切換的瞬間鎖表,具有很高的可用性。這種方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對各種不同的需要都能滿足。而且,可以在切換前進行相應的授權並建立各種約束,可以做到切換完成後不再需要任何額外的管理操作。

不足:實現上比上面兩種略顯複雜。

適用於各種情況。

這裡只給出了線上重定義表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詳細的描述和例子可以參考下面兩篇文章。

Oracle的線上重定義表功能:http://blog.itpub.net/post/468/12855

Oracle的線上重定義表功能(二):http://blog.itpub.net/post/468/12962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20091/viewspace-88135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