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經常使用PC的人來說,日常中大家會逐漸形成一個意識,對於一個問題有疑問或者需要得到求證,下意識的會想到去百度、Google或者垂直問答網站,如:知乎。
有了PC,關於你所有的問題、個人興趣以及社交活動都不會刻意去記錄在筆記本上然後隨身攜帶或扔在房間的某一處,然後過上幾個月再回頭想起曾經自己記錄的資料不知道放哪了或隨身弄丟等都會引起不愉快的經歷。
機器具體表現在Internet的3個方面逐漸替代我們的大腦工作:Web、Application、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1. WEB
Web主要集中體現在搜尋引擎上幫助我們獲取所有資訊的中央筋脈,通過搜尋引擎我們可以找到各個領域的權威網站:
1) 以閱讀為主的豆瓣,我們正在讀什麼、想讀什麼、讀過那些等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的記錄我們這輩子所有能閱讀過的書。
2) 以問答為主的知乎,這是創新工場近期孵化 出來的創業公司之一。知乎不是第一個做問答網站也不是最後一個(百度新知也相繼推出),但從內容上知乎與之前的百度知道相比較前者必須經過身份稽核(邀請 碼)通過才能登入,保證使用者具有一定知識型,所以網站本身更注重網站內容質量。所以對於資深使用者,知乎是目前關於解答網際網路疑問質量很高的地方。
3) 以儲存照片為主的Panoramio,過去的經驗是把洗好的照片整齊的放入厚厚的相簿裡,有了Panoramio 2G的儲存量不僅可以大量存放還可以通過地圖定位照片的位置被收錄在Google Earth上與全球的使用者分享。
4) 以旅遊為主的攜程,去過什麼地方、想去那些地方、喜歡去那些地方攜程以不同顏色的標點記錄在地圖上,這是相對大部分喜歡旅遊的人來講開啟電腦可以回味過去最好的方式之一。
閱讀、問答、照片儲存以及旅遊記錄都會被計算機永久的儲存下來,在網際網路遠不止這幾個產品被廣泛的使用。這些產品背後更讓我引發思考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用機器來完成操作並完整的儲存下來,而不是像過去寫一本本傳記來記錄歷史發生的過程(相對於名人)。
2. APPLICATION
如今App已經不僅侷限在以Windows桌面客戶端、Tablet PC、Smart Phone,以瀏覽器App為主的Google Chrome上出現了眾多讓人眼花繚亂的小工具應用。包括像以辦公為主的Office Web App、截圖工具、郵件、微博等常用工具安裝在瀏覽器上。
App相對於Web更像是在加速運轉在我們大腦中的記憶資料庫。基於Windows桌面的App是所有主流軟體廠商必備的,所以在Windows桌 面上我們可以安裝各種幫助我們記憶使用的軟體產品,如:Bing翻譯詞典、桌面Note、時鐘日曆以及倒數計時器。基於Smart Phone、Tablet PC App為主流之一的Apple iTunes Store更是做到極致,這就使得移動智慧裝置離開了主流的PC也能使機器在我們的大腦中一天24小時的運轉。
最近Wall Street Journal與MIT技術評論等媒體報導了一些關於Mobile App上的文章如:會發簡訊的拖鞋、一款安裝在iPhone上的自行車導航軟體就可以檢視行駛的距離速度等。人與機的互動已經延伸到大腦之外的方方面面。
在各種裝置之間跨越App如火如朝的今天,Tencent Instant Messaging(IM)也移植到瀏覽器中,不用安裝客戶端也能玩QQ。在Web版的QQ Interface採用了類似Windows桌面格式來排列各種App。作為中國最龐大的即時通訊客戶端軟體移植到Web ,這又讓我引起觸發與思索:基於Windows桌面的大中型客戶端軟體,未來的主流釋出平臺會朝著Web來佈局嗎?
3.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在生活中有人的地方就有交往,在網際網路中人與人的交往被一個按鈕、一個數字、一個符號以及一個搜尋框所代替,“社交”一詞在不同的網際網路公司有不同的名稱,在Google是圈(Circle)、在新浪是群、在騰訊是聽、在twitter是推。
過去人與人交往的方式經歷過幾種方式來實現:原始時代的火把、封建時代的驛站與信件到現代的電話。從火把到電話,人與人之間彼此交往的距離經過了幾 千年的發展才得以拉近,這些工具還不足以使個人的人脈關係拉到一個深度的範圍。所以以往的交流方式極少能起到最大範圍的影響一個人,當首批探索社交網路公 司在1999-2000年剛剛萌發到2003年Myspace一躍而起再過渡到Facebook興起時,機器代替了我們的大腦來管理維護個人的人脈關係。
我們如今的社交關係被幾個不同的網路按鈕所管理:
Myspace
被傳記作家評為淫窩的地方,一個現在被人遺忘的沒落“過去時”。Myspace風靡期美國各州警察接到的性案件足以成為當年最忙碌的工作者,在這裡按鈕變成了人們容易犯罪的工具。
Facebook
同樣Facebook不是第一個做社交網路也不是最後一個,由於它誕生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知名學府,所以受到全球使用者的青睞,在這裡按鈕變成了人們迫切與更多高智商人群相識的鑰匙。
Twitter
這個把全世界的資訊集中於一身並在瞬間分別流向這張大網中的一個個節點時,按鈕在這裡成為了人們釋出的資訊的推手,它把全世界的資訊合成了一部流動的歷史。
新浪微博
他是一個繼承了上輩(Twitter)產業知道走自己路的眾多晚輩之一,在華人的世界裡,它成為了我們記錄這一輩子的編年曆史。
Google+
一個要把全世界資訊裝入自己口袋中的窮小子到貴族,不甘心有人捷足先登,人類大腦的資料庫在這裡有2個按鈕:一個在Google、一個在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