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之需求分析

發表於2011-12-14

來源:Leon

需求分析的首要任務就是明確哪些需求是使用者的核心需求,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需求蒐集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然而面對多方的需求來源(競品分析、使用者反饋、使用者研究),究竟該如何抓住使用者的核心需求?又有哪些原則可以遵循呢?

反問思考法

面對列出的眾多沒有章法的需求,我們往往是先一條一條的過,但是往往我們自己心裡都沒有底,你說這個需求重要,她說這個需求是必須的,當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可以運用“反問思考法”,所謂反問思考法,就是在面對一條功能描述時,首先要反問,增加這個功能對產品來說有意義嗎?我不加他對產品有什麼損失嗎?假如你半天想不出來,那麼就可以考慮將他pass掉.

80/20法則

在現有的移動裝置領域,關於如何抓住使用者的核心需求,兩個著名的設計哲學代表HIG和zen of  palm也沒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zen of palm只是給出了一個法則:80/20法則,就是使用者花80%的時間去解決的問題,構成產品的核心需求;剩下的20%則直接放棄。

少就是多

這個思想來源於包豪斯學派,最初使用在建築領域,後來被用到工業設計領域,而賈伯斯本人也非常推崇,特別是在手機的使用環境中,受天然的螢幕限制,功能越多,產品就顯得越繁雜,面對浩瀚的功能,這時使用者往往會選擇放棄使用。而面對激烈化的手機桌面爭奪戰,就那麼一點空間,保持產品的簡潔是不能不考慮的.
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則,只關注使用者的核心需求,把它做到完美、極致,是留住使用者的基本原則.在這方面Apple是個典範 。關於這一點《zen of palm》 裡有兩個謎語,非常形象.

1.大猩猩如何學會飛?

產品設計 之需求分析

大猩猩怎麼會飛呢?一隻會飛的大猩猩還是大猩猩嗎?當然不是,所以猩猩就應該做猩猩該做的事情,其他的就交給鷹好了

2.一座山如何放到一個碗裡?

產品設計 之需求分析

一座山怎麼可能放到一個碗裡?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泥土嗎?當然不需要,所以只要把鑽石找出來放到碗裡,把石頭扔了!要那麼多泥土幹嘛!

合理的組織

當按照大猩猩原則,我們列出了一個長長的功能列表時,往往會陷入下一個糾結的境地—該如何組織這些功能?這些核心功能裡的核心需求又是哪些?在這之前,先看看《zen of palm》提到的一張圖:

產品設計 之需求分析

這張圖指出了PC和移動裝置上功能和使用者體驗的利害關係,在產品初期,功能的加入可以提升使用者體驗,而當功能越加越多,產品就會顯得冗餘繁雜,這時就單個功能來說它可能很好很有特色,但是對總體的使用者體驗卻是種傷害,既要加這個核心需求又不能對整體的使用者體驗造成傷害,這真的不簡單,有解決辦法麼?在《簡單法則》我找到了答案:合理的組織可以讓複雜的產品化繁為簡,不僅如此,經過一定的組織更容易讓使用者關注核心功能。

傳統的cd播放機按鈕實在太多,一個可能的解決辦法就是拿掉快進、快退、上一首、下一首之類的按鈕,只剩下:播放/暫停,但是假如這首不是我想要的,需要聽下一首怎麼辦?所以不能將上一首、下一首去掉,但是他們的地位沒有播放、暫停高,這時候經過合理的組織,產品的感覺完全就不一樣了,例如ipod shuffle 5,將上一首、下一首隱藏在了音量“+”“-”裡面,連按兩下是下一首,連按三下是上一首,這樣不僅合理利用了空間,讓產品顯得更小、更輕,而每每這些隱藏的功能被發現時,都是驚喜.

所以經過合理的組織,我們還可以總結出一條需求分析原則:即只關注核心功能,去掉不需要的功能,必要的功能將其縮小隱藏.就像多功能刀,當你將所有功能都展開的時候,它什麼也做不了,而當你每次只展開一個功能,將其他的隱藏,他才成為一把多功能刀,當然按照大猩猩的哲學,最好就是一把簡單的刀,沒有其他任何功能,但這對於大多數擁有一定數量級使用者的產品來說顯然是不現實的.

產品設計 之需求分析

要學會平衡

上面提到過功能和使用者體驗的利害關係,在《zen of palm》裡把功能和使用者體驗的完美平衡點叫做“甜蜜點”,這個甜蜜點是個最佳狀態,多加就多了,少加就不夠。但是一個問題出來了,當到達這個“甜蜜點”時,是不是所有人的任務都完成不需要再改進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要知道在IT行業,瞬息萬變,競爭是以天數來記的,而這個“甜蜜點”要跟著行業趨勢的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階段“甜蜜點”是不同的,也就是不同的階段重點不同。

這個變數“甜蜜點”究竟該如何把握?這是最難的一點,它需要大量的實踐和明確產品所處的階段,在配以準確的行業分析才可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