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前一段工作的原因,筆者與國內一些主要的協同軟體廠商曾有過接觸,這其中有協同理念的倡導者,也不乏現學現用半路出家的“程咬金”。面對面的溝通便於交流看法,再做思考,或可對事物和現象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下面記述的一些個人觀點,謹供參考。
據不完全統計,定位在協同領域的軟體廠商在2005年已有數百家。這麼多廠商熙熙而來,與其說是受使用者需求所驅動,不如說大多數是相中了炒作新概念可以啟用市場,從而圈一塊地或者分一杯羹。於是乎甚至有人在去年年底橫空出世炮製了一個“協同軟體市場將達300億,全面超越ERP”這樣“催人奮進”的喜訊。然而時至今日,甭說2006年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協同廠商寥寥無幾,黯然離場改弦易轍者亦不在少數。
概念拎不清

一說“協同”,廠商們最愛談的莫過於其概念——坐而論道的結論往往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無忌我亦無忌。然而與各執一端自圓其說的概念形成對照的卻是如出一轍的定位模糊,很少有協同軟體廠商能清晰地勾勒出目標客戶的輪廓,而是籠統地說“大企業需要協同,中小企業也需要協同”。
筆者認為,作為思想和方法,“協同”的意義毋庸置疑,但在所有的管理行為中本不乏協同的應用。因此,固然協同軟體有自成一派的理由,落實於具體業務範疇的管理軟體也需要與時俱進強化協同操作的功能。而後者,優化企業管理的功效可能來得還更快捷顯著一些。過去做訪談時,我一直期待有嘉賓能釋疑協同軟體與“具備協同功能的軟體”之間的區別,也曾多次問到企業使用協同軟體的前提條件。遺憾的是並未得到過準確的回答。
按照表現形式,定義本不甚清晰的“協同軟體”又早早地分成了協同工具軟體、協同平臺軟體、協同應用軟體三類。或許是出於市場價值的考慮,廠商們在“站隊”時都不約而同地摒棄了“協同工具”,紛紛將“平臺”作為口號和目標。怎樣才算協同平臺呢?這也是筆者一直在思考卻沒有找到準確答案的問題。但我認同一家協同廠商提出的判定——協同平臺應該進入企業的業務核心,而不是遊走于于辦公自動化之類邊緣化的應用;協同平臺應該是開放的,並且包括建模、開發工具和基礎的應用。

平臺化是協同軟體發展的大勢所趨,領先者也都在不遺餘力地朝這個方向推進,但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卻仍然大多停留在OA應用的層面,即便包裝上“電子商務”、“知識管理”的包袱皮,骨子裡仍然是辦公自動化和MIS。這種現象也導致了雖然廠商老總頻繁登臺宣講佈道,行業使用者仍然普遍將協同軟體認知為理念更新,功能改進的OA。曾有廠商告訴筆者,協同軟體在與OA產品的競標中僅憑看上去很美的概念就無往不利。也曾有OA廠商的朋友告訴筆者,他們的一些政府行業客戶為求政績,甚至要求將上線後的系統直截了當地換膚貼上協同標籤。
思想行不通

概念之外,協同軟體廠商一貫津津樂道的還有技術和管理思想。這其中聲音叫得最響的就是與時俱進的SOA。筆者未能有幸領略這套號稱SOA的協同軟體究竟有什麼神奇的地方,但曾提出這樣的質疑“既然普及版和增強版基於完全不同的技術架構開發,又怎麼實現平滑升級呢?”筆者認為,面向服務架構作為一種IT方法,它的本質是把業務流程視為獨立於應用程式及其執行平臺之外的服務,然後通過組合服務來實現複雜業務應用和流程的一個IT框架。不考慮業務,僅從整合應用的目標出發去在開發過程中實現SOA技術,實際和沒有統一介面標準的EAI無甚區別。
沒有管理思想的管理軟體就像人沒有靈魂。這話乍一聽確實聽唬人的,於是也有不少協同軟體廠商採取了先灌輸思想再銷售軟體的營銷方式。但是,聆聽了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再買上一套號稱有“靈魂”的軟體就能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問題麼?
我歸納與一些中小企業主交流的情況,他們所苦惱的現實問題不是對業務發展和公司管理沒有想法,而是無從下手將自己的思路高效地付諸實現。因此筆者認為,協同軟體與其在管理思想上花樣翻新地做概念文章,不如去做些更實際的工作,為協同應用的實踐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模板。
產業鏈仍是空中樓閣

一個市場要形成規模,勢必需要不同角色的企業各盡其能,形成共生共贏的產業鏈。然而目前協同市場的現狀,仍是廠商自說自話,單打獨鬥的局面,只不過實力有強有弱,聲音有大有小。這樣的情形,要說已經經過了“萌芽”階段,進入市場匯入期,未免太過樂觀。
最初協同軟體多是走“做專案”的直銷模式,然而樹立行業標杆再將成功複製推廣的策略實施起來並不如想象的那麼簡單。於是在一片自導自演的“協同落地”呼聲中,各家廠商紛紛推出“普及版”、“體驗版”套裝,錯有錯著地將原本多年波瀾不驚的OA市場洗了一次牌。為了擴大銷量,從2006年初開始,渠道建設又成為各家協同軟體廠商做市場推廣的宣傳重點。
這個過程放在管理軟體市場中並不新鮮,只是相對於ERPCRM曾經的過程來說週期短了許多。整體實力本本無優勢可言的協同廠商在日趨成熟穩定的市場再耍這樣的老套路,前景實在不容樂觀。
筆者認為,我們不妨迴歸到將管理軟體視為實現管理目標工具這一本位上。軟體廠商所專注和擅長的,首先應該是工具的設計。既然實現協同管理是一項“以人為本”的創新工程,那麼不妨把思路放開一些,讓涉及企業管理和軟體渠道的多方參與進來。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協同的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