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模型與資料分析

zj2009072204發表於2013-09-10
我在Itpub上看見一篇關於“資料模型與資料分析”的帖子,沒怎麼看懂,所以先copy過來留作日誌。
“現在就說到資料模型來進行資料分析了。就拿大家常見的客戶行為分析,從我舉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客戶行為分析其實可以貫穿全部資料模型,因為任何一個專題,都可能影響客戶的行為,包括商品生命週期。 那反過來說,我們能不能設計模型的時候,從客戶行為來設計呢?
我想如果以資料分析,甚至BI應用層面作為資料模型構建的基礎,那是十分荒謬的。這也是為啥要將資料模型、資料分析、BI應用作為三個階段獨立又結合上下層關係考慮。眾所周知,客戶行為的分析,必須從哪些地方可能影響客戶行為入手,例如電商,就包括商品(商品品類和價格為主)是否符合預期、網站是否能幫助他快速找到合適的商品(包括商品描述是否能讓客戶足夠知曉)、下單和付費是否滿足客戶的習慣、出貨和快遞是否及時、商品到貨後是否達到他預期、客服服務是否及時滿意、是否根據客戶的需求有相關活動等對客戶有利的提醒、提示,等等。
那如果你要根據這些東西來建模,勢必雜亂無章。當你有新的因素導致客戶行為變化的時候, 是否又有進行模型改變? 所以根據資料分析來進行資料建模,是十分荒謬的。那麼基於資料模型,如何進行資料分析呢?我想至少有2個出發點進行分析,一是客戶的需求方向進行分析,二是從資料異常入手進行分析。如果客戶只提出要幾張報表,那麼可能是客戶定位這個系統就是報表系統,而非BI系統,或者客戶想建BI系統,但不知道BI是何物,以為BI就是更方便地出他們原有的報表而已。就拿客戶分析來說,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特點,有著不同的分析目的,這需要多和客戶交流確認分析目的。二是客戶資料異常分析,包括客戶生命週期變化、訪問週期異常、商品喜好購買異常。
“第一個模型,就是拿來扔掉的”這句話是是相對的,如果一個模型僅僅使用了幾個月就重建,顯然成本和代價太大。如果用了2、3年甚至更久再重構,那這個模型才能產生應有的價值,下一步重構也才能更有針對性。另外有一點,資料建模還是建立在分析點和可能的預測應用的話,還是有侷限性的。正規的資料建模步驟,應該同時從資料架構,和業務模型兩個方面分別設計和思考。業務模型是對業務進行全面的業務流程和關係進行梳理,然後抽象成為概念模型,然後才是落地到資料模型中去。所以資料模型應該遠高於需求、潛在的預測需求的視角,需要很資深的業務和技術人員一起來制定。但是當前這樣做的很少。”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8573466/viewspace-77245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