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早期網際網路產品的增長來說,運營需要考慮的只有三個問題:
1.找什麼人?
2.去哪裡找?
3.怎麼找?
在思考這三個問題之前,你需要做以下準備工作:
1.尋找各個群體的主流文化。
如果目標使用者是中國90後,這個群體龐大到很難找到廣義上普世的主流文化,整個群體是有參差不齊的亞文化和小眾文化拼湊出來的,文藝、逗比、二次元等等等等;太多?太亂?不要緊,我們先把每一種文化梳理出來,放著先。
2.為每一種文化挑選 渠道。
比如文藝狗可以去豆瓣找,逗比可以上貓撲,二次元可能集中在A、B站。(尋找渠道,這個是一個比較考驗運營嗅覺的工作)
3.分清楚產品的「本質」和「表象」。
「本質」可能是團隊的使命,可能是團隊對於整件事情的理解,可能是產品的定位。而「表象」,只是一個傻子都能聽懂的,立刻在大腦中產生聯想的一句話。
陌陌本質——基於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應用。 表象——約p、同城約會
微博本質——一個移動時代可以快速消費的媒體平臺。 表象——追星,圍觀
你跟我說手機安全?我不懂。(本質)
你給我跑個分,我就懂了。(表象)
準備工作做好後,進入正題。
1.找什麼人?
-為產品尋找階段性目標使用者。
很多人認為,選擇目標使用者應該是整個團隊或專案的最優先順序。其實這裡的找什麼人,一定意義上應該說是階段性的目標使用者。對於網際網路產品來說,早期的增長策略可以將整個產品的目標使用者切分成幾個使用者群,通過重重過濾選擇出一個相對容易的群體進行增長試驗。
-對比各階段使用者獲取成本。
將獲取成本較高的使用者群向後排,通過制定相應的產品迭代計劃來滿足更多的階段目標使用者群體。在考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目標使用者的相對主流文化和其對應的渠道簡單的算出一個獲取使用者的成本,選擇一個獲取成本較低的使用者群體。出擊,就是他!
2.去哪找?
選定了階段目標使用者後,這個問題就變成了「他們聚集在哪裡」。選擇渠道過於簡單、直觀、無法抽象,就不總結了。
舉兩個例子幫助理解:
1.簡圖早期選擇的第一個使用者群體是文藝小青年「高中、大學生」,為其挑選的渠道是「same、豆瓣小組」
2.Now! 這個階段的嘗試是「和朋友彈幕」,試圖匯入熟人關係。所以它的增長渠道就是微信,於是我們做了「搶照片」。
3.怎麼找?
這是大部分運營折戟的一步,我認為關鍵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分清楚「本質」和「表象」,把所有目標使用者都當做和自己一樣聰明。
-分清楚本質和表象
寬泛意義上的表象是一句可以傳達給使用者的話,或者一個詞。但我們要最好不把要這個「表象」直接裸露地告訴使用者。陌陌官方告訴你它能約p,和你的友人告訴你它能約p完全是兩種感覺。所以要記住「表象」不等於你的 Slogan ,它只是一個幫助使用者理解產品功能並且幫助使用者自行傳播的方法。運營需要做的,是模擬一個幫助使用者瞭解這個「表象」的場景。
陌陌早期在微博和各種宅男社群運營各種人約p成功的段子,同時找三線小模特註冊,保證屌絲上來能看到活的美女。沒多久,這個「表象」就炸裂般不脛而走了。
-摸索渠道規則
良性的增長手段一定是優雅的,優雅的手段一定是合規的。
簡圖早期在豆瓣運營了一些文藝類的內容試圖達到增長的目的。之後各種碰壁:被刪帖、禁言…後來發現其實豆瓣的規則並不是「文藝」,使用者扎堆的地方是「逼、炮、曬、勾搭」這幾個小組,這幾個小組「挾持」了豆瓣小組大多數的流量,對於這幾個小組來說,主流文化也不是「文藝」,而是「逗比」、「段子」。後來即時調整了策略才重新在豆瓣開始出現一些良性的增長。
「搶照片」這個微信小遊戲在流量達到峰值的時候被騰訊封禁了,流量瞬間腰斬,傳播鏈戛然中斷。原因是我們的遊戲中提到了「朋友圈」以及在分享時加入了箭頭引導。(沒錯,箭頭是違規的,就算你是為了體驗而設計的產品細節,也是違規的。)
除了這種條件規則之外,還需要掌握一般連結的開啟率是多少、一般消費活躍時間是幾點、一般參與的活躍時間是幾點、什麼樣的標題開啟率高、容易授權等等等。
在別人地盤上做事,總是守些規矩比較好。
相關閱讀
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