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雲棲AI大熱駐雲CloudCare揭雲服務新趨勢

駐雲科技發表於2017-12-21

“現在人工智慧領域有一種浮躁的氛圍,有些企業靠AI講資本故事、炒作股價。”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剛閉幕的2017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直陳現階段AI亂象,並認為人工智慧不應僅僅是實驗室裡的、PPT裡的“概念上的AI”,更是“產業AI”。

      在胡曉明看來,阿里雲對AI的判斷基於三條標準:“第一,必須要有場景驅動,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為這個社會的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第二,在人工智慧背後是否有足夠的資料來驅動AI能力的提升;第三,是否有足夠的計算能力,支撐我們的演算法、深度學習。”他認為,只有在三個驅動同時具備的前提下,人工智慧才會有價值。

      在這場匯聚前沿科技的盛會上,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依舊是貫穿全年雲棲大會的最熱門話題。與今年其他幾場峰會不同的是,此次增設了AI專場,探討了人工智慧在語音互動、醫療、無人配送等領域的具體實踐與應用。

      駐雲科技CEO蔣爍淼曾說:“現在談人工智慧有100個人工智慧,但其實說的都不是一件事情。”而真正與胡曉明遙相呼應的,反倒是在聚焦企業雲上業務優化的阿里雲服務專場,一場名為“AI+雲——雲上業務優化新趨勢”的主題演講。演講者正是阿里雲王牌合作伙伴——駐雲科技的執行總監李俊濤。

      李俊濤從目前IT服務的現狀與企業管理者面臨的困境入手,針對資訊化、網際網路化以及智慧化等本質問題,提出了駐雲對人工智慧的獨立思考,並帶來了一套AI+雲端計算的超級顧問式解決方案。其實質主張,與阿里的場景、計算、資料三驅動不謀而合。

      胡曉明說:“過去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引發經濟和社會變革,AI也不例外。”他認為,未來AI要深入各行各業,去解決生活、生產和社會環境中遇到的棘手問題,這樣才能引領真正的產業革命。

各大巨頭爭相競赴AI浪潮

      “在產業AI的道路上,阿里巴巴說得最少、做得最多、跑得最快。”胡曉明表示。阿里的確今年在AI領域表現不俗,除了此次宣佈推出全球首個類腦架構AI—ET大腦,其實早在今年天貓“雙11”,人工智慧就已經滲透到各個環節,從機器智慧推薦系統、客服機器人“阿里小蜜”、AI設計師“魯班”、機房運維機器人“天巡”,它們與人類一起完成各項任務,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人機協同”。

      在人工智慧熱潮下,助推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也接連不斷。工信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加快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近日,繼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科技專案正式啟動後,依託科大訊飛建設的一個人工智慧高階階段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認知智慧國家重點實驗室得到科技部批准。

      不久前落幕的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騰訊馬化騰、聯想楊元慶、獵豹移動傅盛等大佬縱論AI,無一不展示了各企業在該領域的深遠佈局。以醫療為例,過去一年騰訊在新技術領域不斷加碼,從釋出 AI 戰略,到設立海外實驗室、推進醫學 AI,使用機器篩查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糖尿病、肺癌等。

百度今年提出了 All in AI,李彥宏更是直言AI堪比工業革命,以汽車工業為例,現在會因 AI 產生新變化,包括出行服務商、系統提供商以及汽車製造商。不僅如此,“從金融到房產、教育、醫療等,能想到的產業都會因 AI 而發生變化”。

      AI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甚至是勢頭旺盛的雲端計算領域。綜合看各國際巨頭在AI領域的動作,你會發現雲端計算戰場已經不那麼單純了。Alphabet、Amazon、IBM和Microsoft四大雲端計算巨頭紛紛聚焦AI,讓AI賦能其雲端計算產品和服務,甚至戰略轉型提出“AI優先”戰略,或許它們寄希望於依靠AI去實現超車或者遠遠甩開對手。

      IBM董事長、總裁兼CEO Ginni Rometty 不斷強調:“今天的IBM已經不僅是一家‘硬體、軟體與服務’公司,而轉型成為一家認知解決方案與雲平臺公司。雲、大資料分析和人工智慧正在成為IBM的新靈魂。”

      Google去年年底將未來的發展戰略從“移動為先”調整為“AI為先”,本年度開發者大會發布的10個產品都是人工智慧產品;在今年5月份微軟Build 2017大會上,CEO納德拉表示微軟的戰略核心,正在從“移動為先,云為先”轉移到“智慧雲和智慧邊緣優先”;AWS去年在自家大會上推出了AI產品線,正式進軍AI戰場,從CEO貝索斯的《致股東信》可以預見,未來AWS在AI領域必將有很大的投入。

      放眼全球,前10年,Google、Amazon、阿里開創了低成本的雲端計算“上半場”,而云計算的下半場,各行各業將成為雲化的主角,雲端計算模式從技術層面滲透到思維高度,在Web3.0新時代下構建新的商業形態。“駐雲正是找準了這一未來方向的絕佳切入點,”駐雲科技李俊濤信心十足地說,“我們有幸成為首批吃螃蟹的人。”

 AI+雲,引領雲服務新趨勢

      雲市場正處於持續快速增長之中,中國公有云市場的容量也在迅速擴大。IDC本月釋出了它的第一份雲服務營收預測報告,據其預計,整體而言,全球雲服務營收總額到2021年有望達到5540億美元,約為2016年的兩倍以上。Gartner報告顯示,2017年公有云市場將增長18.5%至2662億美元。市場資料證明,公有云服務在全球市場已經被廣泛接受,並逐漸趨於成熟,因而Gartner調高了對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的預期,在2018年依舊會有較高的增長率。

       “在如今變化多端的競技場上,從私有IT、混合雲到公有云,從外圍系統到核心系統及資料資料,企業IT 管理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確保順利變遷到雲架構?什麼樣的IT架構才能支援業務發展需要?如何利用混合雲保證業務連續性……”李俊濤指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已不再侷限於簡單地將傳統基礎設施領域的人力密集型服務移植到雲端計算平臺上。

      面對日益增長的人力成本和技術壁壘,企業選擇更好的IT合作伙伴利用公有云平臺來改變和提升數字化業務,顯得尤為迫切。李俊濤以近期駐雲Gartner聯合釋出的《人工智慧時代的MSP》白皮書為例,展示了駐雲作為中國領先的IT技術服務提供商,利用AI連線產品與服務,幫助不同企業充分結 合自身資源與能力優勢,實現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數字化創新與轉型。

      傳統的IT服務主要採用以“人”對接的服務模式,譬如一個銷售人員配備一個架構師為一個企業服務。“這種一對一的模式缺點非常明顯——隨著服務需求量的增加,服務人員的投入成本將會大幅上升;人的認知是有邊界的,這一侷限性將影響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李俊濤說。

      駐雲科技提出採用“人工智慧”來替代“人”,通過人工智慧化的方式實現IT服務,即裝有AI應用的行動式裝置為產品和服務提供統一、標準的入口,將人員、產品、技術以及服務通過網際網路連線到一起。

      據悉,駐雲今年在杭州雲棲大會上首次釋出基於人工智慧的一站式雲顧問品牌CloudCare。11月,全球首款人工智慧IT機器人,同時也是CloudCare服務的統一排程入口——IT智慧APP Prof.Wang正式上線。這款基於移動端和PC端的智慧機器人,凝結IT行業全知識圖譜和駐雲團隊數十年深耕運維服務經驗,以專業、移動、智慧化的方式提供雲推薦、雲諮詢、雲服務以及IT定製服務,快速成為了眾多企業CIO的貼身IT顧問、技術從業人員的全能IT助理。

      李俊濤介紹到:“作為企業專屬雲顧問,Prof.Wang可以幫助企業線上獲得駐雲CloudCare服務,隨時隨地隨需提供雲資產與消費、運維與審計、雲架構設計、服務看板以及雲中實驗室等一系列的專業工具,讓企業面對雲端計算遊刃有餘。”

      CloudCare幾乎全方位覆蓋企業IT資產、架構、運維和人員培訓管理,並承接企業各種定製化服務需求。李俊濤詳細解釋說,深入背後,是駐雲建立的C2S模式(客戶對接服務),通過客戶需求標籤化、服務工程師技能化,實現服務排程的標準化,確保客戶發起的服務事件在15分鐘內得到響應。“同時,通過樣本訓練和深度學習,CloudCare機器人不僅幫助IT人員提升技能,還可以幫助CIO提升認知邊界和決策能力,成為CIO的決策顧問,從而提升整個企業的技術能力。”

      可以推測,駐雲通過IT服務產品化和AI結合的模式,融入技術專家的解決流程和解決方案,來形成IT服務的創新智慧化,一方面可以簡化企業客戶呼叫服務的流程,幫助使用者更便捷、更經濟、更低門檻地使用雲端計算服務,另一方面還可以使服務規模化、工業化,從而幫助企業大大地節省服務人員的成本投入。

      據其官網介紹,駐雲是中國少數幾家業務完全基於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的專業IT服務平臺型公司,成立4年來不斷專注於雲端計算的各類產品、技術,為企業級使用者提供簡單不簡化的雲端計算服務,先後獲得紅杉資本、戈壁投資、阿里巴巴、復星集團的戰略投資。目前,插上人工智慧技術翅膀的駐雲科技已成為國內領先的將最前沿AI技術應用於MSP領域的平臺型雲服務公司。pre_icon.p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