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容災技術及容災方案分類

lenx2000發表於2009-08-13
近幾年來,容災已經成為資訊資料中心建設的熱門課題,很多容災技術也快速發展起來,也有很大的選擇餘地。但由於容災方案的技術複雜性和多樣性,一般使用者很難搞清其中的優劣,以確定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狀況的容災解決方案。

  容災方案的分類

  目前有很多種容災技術,分類也比較複雜。但總體上可以區分為離線式容災(冷容災)和容災(熱容災)兩種型別。

  所謂的離線式容災主要依靠備份技術來實現。其重要步驟是將資料透過備份系統備份到磁帶上面,而後將磁帶運送到異地儲存。這種方式主要由備份軟體來實現備份和磁帶的管理,除了磁帶的運送和存放外,其他步驟可實現自動化管理。整個方案的部署和管理比較簡單,相應的投資也較少。但缺點也比較明顯:由於採用磁帶存放資料,所以資料恢復較慢,而且備份視窗內的資料都會丟失,實時性比較差。對於資金受限、對資料恢復的RTO和RPO要求較低的使用者可以選擇這種方式。

  線上式容災要求生產中心和災備中心同時工作,生產中心和災備中心之間有傳輸鏈路連線。資料自生產中心實時複製傳送到災備中心。在此基礎上,可以在應用層進行叢集管理,當生產中心遭受災難、出現故障時,可由災備中心自動接管並繼續提供服務。應用層的管理一般由專門的軟體來實現,可以代替管理員實現自動管理。由上面分析可見,實現線上容災的關鍵是資料的複製。資料的複製有多種實現方式,各有利弊,後面我們將深入討論。

  由於線上容災可以實現資料的實時複製,因此,資料恢復的RTO和RPO都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高要求。因此,資料重要性很高的使用者都應選擇這種方式,比如金融行業的使用者。但要實現這種方式的容災必須有很高的投入,一般中小型企業使用者很難負擔。在方案選擇時一定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很多使用者在初期規劃時都過於追求完美,對RTO和RPO要求過高,並不考慮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導致最後的預算無法負擔。所以,選擇容災方案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並不一定要求無資料丟失,只要能確保在業務的可承受範圍內就可以了。

  資料複製的實現方式

  資料複製的技術有很多,從實現複製功能的裝置分佈可大體分為三層,分別為伺服器層、儲存交換機層和儲存層(見附圖)。

   資料容災技術及容災方案分類

  1.伺服器層的資料複製

  在生產中心和災備中心的伺服器上安裝專用的資料複製軟體,以實現遠端複製功能。兩中心間必須有網路連線作為資料通道。可以在伺服器層增加應用遠端切換功能軟體,從而構成完整的應用級容災方案。這種資料複製方式相對投入較少,主要是軟體的採購成本;較好,可以相容不同品牌的伺服器和儲存裝置,較適合硬體組成複雜的使用者。但這種方式要在伺服器上執行軟體,不可避免地對伺服器效能產生影響,選擇時請注意。

  2.交換機層的資料複製

  儲存交換機技術的發展使交換機可以實現更多的功能。很多原來由伺服器和儲存實現的功能現在也可在交換機層實現,比如儲存虛擬化。同樣,現在有些廠家的交換機產品已經可以實現複製功能。在生產中心和災備中心都要部署這種交換機,並在交換機之間透過專用鏈路連線起來。由於交換機可以管理和複製的資料是存放在儲存層內的,因此,使用者需要將生產資料都儲存在交換機所連線的儲存裝置中,這樣就可以實現交換機對資料的管理和複製。目前使用這種技術的產品還不是很多,性還有待提高,具有這種功能的交換機價格也相對較高,所以採用這種方案的使用者比較少。

  3.儲存層的資料複製

  現在的儲存裝置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特別是中高階產品,一般都具有先進的資料管理功能。遠端資料複製功能幾乎是現有中高階產品的必備功能。要實現資料的複製需要在生產中心和災備中心都部署一套這樣的儲存系統,資料複製功能由儲存系統實現。如果距離比較近(幾十公里之內),之間的鏈路可由兩中心的儲存交換機透過光纖直接連線;如果距離在200公里內,可透過增加DWDM等裝置直接進行光纖連線;超過200公里,則可增加儲存路由器進行協議轉換途徑WAN或Internet實現連線。因此,從理論上可實現無限制連線。在儲存層實現資料複製功能是很成熟的技術,而且對應用伺服器的效能基本沒有影響。在應用層增加遠端叢集軟體後就可以實現自動災難切換的整體容災解決方案。目前,這種容災方案穩定性高、對伺服器效能基本無影響,是容災方案的主流選擇。

  目前,容災系統建設的成本投入還是比較可觀的,使用者在選擇容災方案時一定要結合自己應用環境和預算等實際情況做出決定,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1134849/viewspace-61223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