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APP之成長路徑:怎樣尋找商業化

釋懷發表於2014-11-11


工具類應用一般門檻低、競爭小,因而“以工具切入”成為創業者的一個可選項,工具創業也有不少成功者。那麼,小工具APP如何長大?筆者發現如下規律:

一、以工具切入,積累早期使用者

在成長初期,工具類應用需找準使用者生活中的一個需求點,找到市場缺口。由於工具類應用的門檻較低,又在解決使用者實實在在的問題,在早期獲得大量使用者並不是什麼難事。

像墨跡天氣、有道詞典、大姨嗎、365日曆、唱吧等軟體也都是從一個小的使用者需求做起,找準市場上的需求點,在早期即可通過較低的成本獲得大量使用者。

二、圍繞工具,去工具化

工具類應用度過了成長的第一個階段,積累了大批使用者,下一步就要圍繞其核心功能點,挖掘使用者需求,擴充使用場景,逐步擺脫純工具的屬性。

如果工具產品一直停留在滿足使用者一個小小的需求點,那麼不僅不利於使用者活躍度的提升,不利於使用者的留存,也不利於使用者量的持續增長。
1、增加“工具”相關生活服務

墨跡天氣的“時景天氣”可以說是圍繞天氣推出的一個得意之作,“穿衣指數”、“運動指數”、“化妝指數”、“洗車指數”這一系列小功能擴充了天氣軟體的使用場景。這樣,墨跡天氣就不再那麼單薄,而是逐步擺脫單純工具的屬性,墨跡也在天氣應用這一領域領先其他各家。

再以365日曆為例,在365日曆先後完善農曆、萬年曆、放假安排、日程管理等基礎日曆功能後,又圍繞“時間”做了以下功能:公眾日曆、群組日曆、本地活動。公眾日曆依時間軸展示強時間屬性的分類生活資訊(如電影首映日曆、電商折扣日曆);群組日曆幫助使用者進行多人時間管理(如家庭日曆、部門日曆、公司日曆、學校日曆);本地線下活動,提供資訊展示,快捷參與。這樣,365日曆圍繞“時間”維度,擴充了使用場景,增加了使用者粘性。

2、引入社交

擁有可觀使用者量後,引入社交是增加使用者活躍度和使用者粘性的常規動作。
像墨跡天氣,其時景天氣的UGC圖片以及空氣質量下面都可以跟帖討論互動。每次遭遇霧霾天氣,墨跡的空氣質量下面都是熱火朝天的討論,產品活躍度也大幅提升。

像大姨嗎,上線了女性“姨媽”社交平臺,也形成了一個垂直細分討論平臺。
而唱吧近期釋出的6.0版本也在弱化原來的工具屬性,強化社交屬性,更多連線人與人。陳華甚至直接將唱吧定義為年輕人的社交、娛樂化移動產品,強調社交和平臺屬性。

3、超出使用者預期
使用者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不斷變化演進的。好比使用者最初只是需要一碗清湯麵,但使用者很快就會吃膩,你必須做出打滷麵、炸醬麵、牛肉麵各式各樣的麵條才能真正滿足使用者,留住使用者。

比如說,天氣軟體使用者預期只是看天氣情況,“時景天氣”這樣超出使用者需求的功能出現後,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場反響。這樣一來,工具產品功能增加了,使用者體驗更好了,使用者粘性增強了,活躍度提升了,產品也不那麼單薄了。

“工具”相關生活服務功能的上線,社交元素的引入,工具類應用的“去工具化”也有利於使用者規模的持續增長。

三、從工具到平臺

沒有任何一個產品天生就是平臺,工具類APP用的人多了,功能多了,自然要為使用者提供細分領域的平臺化服務,也應該成為垂直細分領域的小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上,可觀的人群查詢某方面的資訊、參加某類活動、並形成一定社交關係。

也就是說,經期管理軟體可以成為女性生理健康的平臺,天氣軟體可以成為天氣相關的生活平臺,日曆軟體也可以成為基於時間的移動生活入口。從工具到平臺,是工具類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個成長趨勢。平臺並不一定需要多大,使用者在這個細分平臺上可以解決與此相關的問題。

四、“軟硬兼施”擴充服務

工具類應用一般使用者基數非常大,與生活結合密切,又是實實在在的解決使用者的某一需求,工具類應用發展到一定程度,擴充智慧硬體市場也是他們的一個重要機會。畢竟,智慧硬體的本質就是移動應用,是已有網際網路服務的硬體化。

一個例子是女性經期管理應用“大姨嗎”。這款App本身的功能就是幫助女性檢測、提醒和管理自己的經期。而目前,他們與Latin健康秤合作,將它的週期演算法和Latin採集的人體資料結合,實現對女性健康資料的精準管理。顯然,與硬體結合,能讓“大姨嗎”收集到更多的資料,而也能夠讓Latin借大姨嗎的品牌,快速獲取有效使用者。同樣的例子還有墨跡天氣推出的“空氣果”。我們365日曆雖然還沒有硬體的計劃,但也不排除未來與手錶、檯曆等強“時間”屬性的硬體合作。

總的來說,觀近年來工具類APP的成長路徑,大致有如此規律:早期以工具切入市場,隨後擴充產品、提升使用者體驗,進而在某個垂直細分領域為使用者帶來平臺化的服務,有些甚至開始嘗試硬體化擴充。這一規律和路徑對工具類創業者來說,具有借鑑意義。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