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發表於2012-05-31

來源:《電腦報》

1997年開始,不斷有知識英雄湧現出來。電腦報 IT 風雲榜也長期關注這些英雄人物,其中有摸爬滾打數十年的老英雄,如王江民、求伯君、雷軍、柳傳志等,也有後起之秀,比如周鴻禕、馬雲、丁磊等。曾經有一本《知識英雄》的書記載了無數英雄的故事,新人輩出、後來者居上的例子屢見不鮮,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時間已經遠去,但這些英雄的名字不會被遺忘,在那個最初的時代,他們以知識英雄著稱,叱吒中關村,這個群體的經歷和故事,以及他們創辦的企業,在那個年代就已經開始輝煌:聯想、方正、金山、8848、江民、瑞星……

1997-2001:這是一個知識英雄的時代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王江民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楊元慶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求伯君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新浪早期負責人王志東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電子商務先行者老榕

時間不會忘記,那些慘烈的、輝煌的,由他們主導的那個時代,那些故事,最早影響了整個中國 IT 產業,甚至是世界。

聯想三人行

1997年,國內 IT 業界局面也非常明朗:國外廠商如 IBM、英特爾和微軟牢牢控制著大型系統、高階產品和核心技術的市場,國內廠商在 PC 市場的表現讓人欣喜。在這個迅速膨脹的市場中,幾十家國內 PC 廠商都有不同程度的斬獲,但真正構成競爭力的只有聯想。聯想以其不俗的市場行為,為中國資訊產業樹起了一面了不起的旗幟。而聯想的背後,柳傳志、楊元慶、郭為等如今響噹噹的英雄也走向一線。

在 2006 年,楊元慶成為電腦報 IT 風雲榜評選的第一屆十大中國數字英雄。

楊元慶和柳傳志的長談

1998年底,柳傳志和楊元慶進行了一次長談,柳第一次向楊元慶清楚地挑明——聯想將交班給楊元慶,分銷代理業務拆分出聯想由郭為領軍。柳傳志一向“拐大彎”,他對楊元慶講,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 3 到 5 年的過渡。當時,34歲的楊元慶對 54 歲的柳傳志此時和他談交班的事情,並不感到意外,他覺得這是遲早的事,因為“這樣做對公司長遠發展有好處。”

此後的聯想也的確發展得非常迅速。1998年 5 月 6 日,當楊元慶將標誌著民族計算機驕傲與尊嚴的聯想第 100 萬臺 PC 遞給英特爾總裁葛魯夫的時候,他終於感到了“熱血沸騰”,“我真正感到了作為一個聯想人的驕傲,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驕傲,我覺得為了這個奮鬥,再辛苦也是非常值得的”。

而楊元慶一直在重新整理著英雄記錄,越來越大地拉開和追趕者的距離。聯想 PC 自 1990 年誕生到 1998 年第 100 萬臺下線,用了 8 年時間,但是,聯想 PC 第二個 100 萬臺下線僅用了 1 年零一個月。

1999年 10 月 28 日,楊元慶在南京大學演講。在這所學術氣氛十分活躍的學校,各種演講層出不窮,然而,楊元慶的到來讓學生們非常興奮和期待。

當天,楊元慶演講的聽眾是同時在南大演講的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李開復聽眾的數倍;所以,到南大逸夫報告廳領略楊元慶風采的人一直擠到門外;所以,楊元慶不僅要拿起話筒講,而且還要不斷提高聲音,才能讓外面的人聽到。

晚 7 時,楊元慶登上講臺前,主持人還用“聯想 PC 居亞太第三”作為楊元慶的最高業績向大家介紹,楊元慶上臺後,這個紀錄即被重新整理了,“據 IDC 最新統計,聯想 PC 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已經做到了亞太第一。”這個排名意味著聯想 PC 在亞太地區,擊敗了包括康柏、IBM、HP 在內的所有世界巨頭。“一個星期前,我和我的同事聽到這個訊息,我們開香檳慶祝,整個晚上,我一分鐘都沒睡。”

做到中國第一,聯想用了 6 年,從中國第一做到亞太第一,楊元慶只用了 3 年時間。

今日的英雄總希望今日永遠不要過去,因為“英雄總被雨打風吹去”;此地的英雄總希望堅守此地,因為“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楊元慶不是這樣的英雄,楊元慶期盼著第四季度趕快過完,希望趕快清點一下聯想膝上型電腦今年的“收成”,因為他敢保證到(1999年)第四季度,新興的聯想膝上型電腦做到“保二望一” 沒有問題。

柳傳志的放手

1999年 12 月 3 日,聯想 15 年慶典後,柳傳志接受記者採訪,公開表示:“5年以後,我還會坐在主席臺上……但是,作報告的肯定不是我了。”作報告的不是柳傳志會是誰?楊元慶與郭為到底誰是柳傳志“接班人”?

2000年 4 月 1 日,柳傳志正式向新聞界宣佈,聯想一拆為二,成立聯想電腦公司和神州數碼公司兩個子公司。直到此時,大家還覺得柳傳志重權在握,所以,當時會出現“誰將是最後的接班人”的問題,柳傳志淡然一笑說:“已經無班可接了。”

4月 27 日下午,柳傳志、楊元慶、郭為 3 人湊在一起,共話“聯想拆分”,談笑風生,彷彿這個話題一點都不沉重,那氣氛比聯想拆分前,3人在公眾場合露面還要顯得融洽。我們當時問柳傳志,這種方案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兩個人都接了班”。柳傳志搖了搖頭。

2000年 5 月 12 日下午,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聯想 2000 年誓師大會,當著聯想 3000 多名骨幹員工和新聞界的面,柳傳志宣佈,“今後所有的業務運作,從戰略設計到戰術實施,全部由兩家子公司總裁負責,集團總裁(柳傳志)和集團執委會主要的責任是保證此次業務分拆調整的順利進行。除此以外,只負責更巨集觀的業務方向、子公司最高層人事任命和檢查監督工作。”直到此時,外界彷彿才真切感覺受了柳傳志業已將聯想的“接力棒”交到了楊元慶和郭為手中。

聯想 2000 年的這次重組,一次性解決了自 1997 年高速發展以來所積累下的 3 個主要矛盾:①既做自有品牌,又代理國際品牌導致的業務衝突;② 郭為和楊元慶問題;③快速向 Internet 調整問題。

為了集中解決這些矛盾,打通所有關節,使聯想能在更高的臺階上更快發展,柳傳志選擇了放棄對聯想的管理權作為代價。在這次調整中,柳傳志無疑付出得最多,柳傳志交權,使楊元慶和郭為都有了更為寬廣的施展舞臺。

對於楊元慶來說,從柳傳志手中接過的聯想品牌其內含雖然只有原來的一半,但自己畢竟掌控了聯想這個品牌在自己手中發揚光大的機會;對於郭為來說,雖然今後不再叫聯想了,但畢竟分得了聯想一半的“兵馬”,以這半壁河山,郭為有信心打造一個“不叫聯想的聯想”。

在柳傳志心中,楊元慶、郭為、馬雪徵、朱立南等和他一樣都已經“賣給”了聯想,都是聯想的創業者,既然這些人都已經跟著他柳傳志為聯想付出了青春與心血,那麼,他柳傳志就要想辦法對得起他們。柳傳志沒要求來聯想的每一個人都將身家性命賣給聯想,他怕負擔自己不起這麼多責任。

在柳傳志心中,楊元慶、郭為都寶貝。“有這樣一個人,就能開這樣一塊業務,沒有,就不能開,所以,我把他們看成不可比的資產、比什麼都重要。”柳傳志絕對不能允許,自己退下來之後,楊元慶和郭為一起合作,出現1+1。

郭為與神州數碼

聯想分拆一直是柳傳志在思考和醞釀的事情,郭為也不記得柳傳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和他進行分拆的討論和談話的。

討論將分銷代理業務分拆出聯想的背景之一是:1997年,成立聯想科技,聯想在各地的分公司整合進了聯想科技。1997年,郭為接手聯想科技的時候,聯想科技近一半營業額來自各地分公司銷售聯想 PC 的業務,聯想科技賣聯想 PC,楊元慶這邊在各地發展的代理也在賣聯想 PC,聯想科技打著聯想的牌子賣聯想 PC 佔盡優勢,楊元慶覺得這樣一來很難提高代理商的積極性,覺得這樣下去聯想 PC 自己的渠道很難管理,希望郭為這邊不要再做聯想 PC 了,郭為同意增大國外 PC 品牌的業務量,而這樣又變成了聯想和聯想競爭,左手和右手競爭。遇到這種情況,柳傳志與郭為進行了多次長談。

到 1999 年,柳傳志正式向郭為捅破窗戶紙,說要將他分拆出去的時候,郭為也不覺得特別突然,因為這些事情原來都依然差不多討論清楚了

不過,郭為與聯想之間的深厚情感還是讓郭為難以割捨:“不叫聯想,我就不知道我是誰了。

“聯想集團”這四個字是郭為在 1989 年 11 月跑下來的;“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的廣告詞是郭為他們想出來的;1990年,郭為掌管聯想各地分公司的時候,AST PC 非常好賣,但郭為硬性規定,分公司除了賣聯想 PC 什麼 PC 都不準賣……

郭為一度想在“神州數碼”前面加上“聯想”兩個字,後來,他放棄了,郭為意識到,這樣做對楊元慶確實不是很公平,“既然把聯想的盤子給了他,讓他將聯想做大,還給他加個小尾巴,我覺得也不太好。”

實際上,從拉車門向柳傳志學起,郭為深得“貿工技”的路數。從 1997 年接手聯想科技伊始,他就沒背聯想科技做分銷代理的包袱,一年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一年在自有品牌商伸出一條腿:1997年,主推聯想印表機;1998年,主推聯想網路;1999年,主推聯想掌上電腦

神州數碼上市前,郭為去美國路演,一投資公司不讓郭為看準備的好材料進行推薦,他們給了郭為一塊黑板,讓他在黑板上講。

投資者問了很多關鍵性和前景性的問題,郭為不看稿子反而講得更好,投資人聽完很興奮,一口氣買了神州數碼很多股票。

2001年 6 月 1 日,神州數碼首日在香港主機板掛牌,以3.75元高開後,升勢持續,一度見高4.25元,較招股價3.68元升0.57元,升幅達 15%,收報 4 元,比上市價3.68元高出8.7%。神州數碼一共發行了8.45億股,市場總值相當於聯想的十分之一。

程式設計師的英雄群體

在 2000 年之前,IT 業最耀眼的明星不是柳傳志和馬雲,而是王志東、求伯君、嚴援朝和朱崇君們。數以十萬計的程式設計師,構成了產業的主體。他們身上的技術情結,至今仍然閃耀著光芒。但在商業世界的水土不服,也在他們身上無不應驗。尤其是 1997 年。這一年,基於 DOS 的中國第一代程式英雄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1997年之後,也很少再出現新成名的程式設計師。

1997年,WPS97首發,求伯君穿上中山裝講 WPS97 的民族特色。那時,他還相信 WPS 能從 Word 手中重新奪回字處理市場的第一,他的理由是 WPS 有 2000 萬使用者基礎,WPS 原來的每一個功能鍵都是財富。

作為中國第一代程式設計師和金山軟體的創始人,求伯君這位成功開發國內第一套文書處理軟體 WPS 的軟體業“教父”一路走來,頗為艱辛。1986年,求伯君辭去河北省徐水縣國企的工作,加盟北京四通公司,並於次年調往深圳四通公司。1988年,求伯君加入香港金山公司,在深圳從事軟體開發,並於 1989 年成功開發國內第一套文書處理軟體 WPS。

1994年,由於香港金山被方正合並,求伯君脫離出來,自己在珠海成立珠海金山電腦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WPS 也迎來了它的最強對手———微軟旗下的 Word。主動出擊迎戰的求伯君,生產出一種類似 Office 套件的產品,叫做盤古元件,包含 WPS、電子字典和電子錶等產品。然而,盤古元件———這款珠海金山獨立自主做出的第一個軟體最終兵敗麥城。1997年 9 月,WPS97正式上市,成績出乎意料的好,推出僅 2 個多月,銷量便達到1.3萬套,金山也藉此邁過最艱難的時刻。1998年至 2003 年,先後獲得聯想等注資的金山軟體,重點發力 WPS、金山詞霸、金山毒霸三大業務,金山軟體的發展進入平穩階段。

還有一個傳奇人物是如今已經辭世的王江民。

“38歲開始學習計算機,兩三年之內成為中國最出色的反病毒專家之一;45歲隻身一人獨闖中關村辦公司,產品很快佔據反病毒市場的 80%以上。”這些事實已經讓我們無法忽視王江民對中國軟體開發帶來的影響力,在業內被尊稱為老師的王江民,憑藉堅持而開拓出了防毒軟體市場,這也成為中國軟體產業所僅有的幾個亮點之一。

從他走進中關村開始,他便一直是個富有爭議的成功者。他創立的江民公司不是聯想、方正這樣的大公司,他比起王永民、求伯君、王志東、嚴援朝這些知名的程式設計師,成名也較晚。他也從沒刻意地包裝過自己,更沒表述過什麼先進的理念。但是,他的產品曾佔據中國防毒市場 80%以上的份額,他的防毒軟體曾創中國正版軟體銷售量之最。

2001年,王江民 50 歲了,KV3000的核心程式碼依然還要由他來寫。王江民的傳奇代表了一個人能力的極限。在 2001 年之前,從程式開發、市場運作到公司管理,幾乎都是王江民一個人在做。這樣成本最低、利潤最高。

他開創了一個江湖,把一個從無到有的行業變成了使用者心中不可或缺的行業。在他之前,防毒軟體是官方的,是他開創了防毒軟體的市場。在他開創市場之後,其中各種血雨腥風不斷上演,卻不關他的事。

他只是個平凡的人,IT 業成為他的最愛和歸宿。王江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知識英雄,第一批將知識和經濟結合起來的人。

程式設計師時代的王志東走過一段輝煌之路。1990年 6 月,王志東進入北大方正公司負責產品二次開發與新產品研製工作。1991年 6 月,獨立研製並推出國內第一套實用 Windows 3.0 漢化系統“北大中文視窗系統 BDWin 3.0”。1992年 4 月創辦“新天地電子資訊科技研究所”,隨後獨立研製並推出全球第一套實用 Windows3.1 中文平臺“中文之星(Chinese Star 1.1)”,次年 2 月研製成功其海外版與升級版“中文之星1.2”。

隨後,王志東創辦四通利方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其主持開發的 RichWin 是全球第一個跨平臺、多內碼、高相容性並全面支援 Internet 應用的中文系統平臺。RichWin 曾經取得了國內微機中文平臺預裝軟體市場 80% 的佔有率。

1998年 12 月,四通利方宣佈成功併購位於矽谷的華淵生活資訊網,成立新浪網,王志東出任總裁,1年後兼任 CEO。此前,王志東一直是中國程式設計師的領軍人物。此後,王志東成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先驅。但奔跑的新浪始終揹著時代的包袱,複雜的股權和管理層結構, 令王志東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試圖改造。“我跟董事會在看法上發生了衝突,也跟董事會某些人出現了利益上的衝突,最後被迫離開。”2001年 6 月,王志東被解除新浪網的執行長和董事職務。

電商@1999

8848,電子商務,王峻濤(老榕),這些具有標籤性的名字註定會銘刻在所有人的記憶力。

1999年,中國電子商務史上充滿機遇性的關鍵一年。從這一年開始,電子商務真正脫離了高姿態的學院派應用,正式步入實質性的商業階段。

1999年年初,數字化的佈道者尼葛洛龐帝來到了中國,不失時機地指出了席捲全球的電子商務浪潮:“我預計到 2000 年,電子商務市場是個 1 萬億美元的市場,這個數目比人們估計數目多 5 倍。”此時,在中國網際網路肥沃的土地上,這一領域剛剛開墾。

1999年 1 月 4 日,理想主義者王峻濤扔下福建的生意不管,一個人拎著筆記本從福州來到中關村,開始了 8848 的創業。5月 18 日,中國第一家線上銷售軟體圖書的 B2C 網站在他的一手操辦下正式上線,創始人為這個新生兒取了一個頗具象徵意義的名字——8848。以珠穆朗瑪這座山峰的高度取名,顯示了老榕試圖在電子商務領域一霸天下的雄心。這是中國電子商務夢開始的地方。

9月,8848精心策劃了一場 72 小時網路生存測試。12名選手被封閉進一間幾乎空空如也的房間 72 小時,只通過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和外界聯絡。但令人失望的是,12名選手通過網路只買到了永和豆漿。不過,在這場轟動大江南北的商業秀中,很多人第一次聽說了網路購物,也讓很多人記住了“8848”。

這一年春天,馬雲在杭州城郊湖畔花園建立了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網站。在一間用報紙糊牆的簡陋房子裡,馬雲對全體員工開始了一番創業演講:“第一,我們要建立一家生存 80 年的公司;第二,我們要建立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第三,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

把目光瞄準電子商務領域的還有邵亦波,他和來自哈佛的校友創辦了易趣網,這也是中國第一個 C2C 電子商務網站;6月,四位來自不同行業的旅遊迷——沈南鵬、樑建章、季琦、範敏創辦了提供網上機票和酒店預定服務的攜程網;11月,在圖書出版行業摸爬滾打了 10 年的李國慶和他的妻子俞渝建立了中國第一家網上書店——噹噹網。

8848的示範效應讓很多創業者虎視眈眈,覬覦這塊新鮮的蛋糕。1999年底,國內誕生了 370 多家從事 B2C 的網路公司,到 2000 年,就變成了 700 家。8848成為電子商務的標杆,而王峻濤也是“中國電子商務教父”、“中國電子商務第一人”等諸多光環纏身。

千禧年前後,更多的熱錢湧入電子商務:2000年 5 月,由聯想和金山共同投資組建的卓越網正式成立;12月,軟銀投資 2000 萬美元與阿里巴巴結盟。

電子商務是個需要激情的產業,同時,更需要理性,在這一年,激情大於理性的後果開始顯現。急速膨脹的網際網路企業體會到了什麼是冰火兩重天——你可能在明天醒來發現自己坐在財富的巔峰,也可能今夜睡去就永遠被市場拋棄。這也許就是資本的力量,或者從更本質上說是網際網路的力量。

2000年下半年,打算進行全球擴張的阿里巴巴遇到了其發展過程中最艱難的時期之一,馬雲決定收縮,“回到中國”,他說:“我熬也要熬過這個冬天,我爬也要爬過去,跪著也要活下來”。

同時,8848赴美上市一波三折,轉型之風裹挾企業人士變動之雨,這個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中國電子商務代言人角色的企業,在二十世紀的這個冬天,給網際網路世界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2005年百度上市,創造了一個造富神話

2002-2006:中國 .com

“百度上市當日,開盤是 27 美元,收盤 175 美元,創造了納斯達克 218 年最高的記錄。有人問我為什麼?我的回答是:因為這是屬於中國的網際網路,是中國網際網路開創的黃金年代。” 這是 2006 年 3 月 18 日,李彥宏在出席電腦報主辦的“2005-2006年中國 IT 品牌風雲榜”上的鏗鏘發言。

這不僅是百度開創的黃金年代,更是屬於中國 .COM 的黃金年代。以 2002 年中國網際網路擺脫網路寒冬為節點,2002-2006年,中國人正式步入了資訊高速公路時代。

網路遊戲、搜尋、虛擬物品、Web 2.0 和電子商務,無論是新概念還是新的收入模式,都在這個階段脫穎而出。財富的神話,首富的光環,在這個階段成為現實。中國網際網路的榮耀和功利,也開始登峰造極。同樣,在這 5 年裡,電腦報主辦的“it 風雲榜”不僅全面關注部落格、遊戲、搜尋、電子商務、即時通訊、SP 等全新模式,也留下了陳天橋、方興東、丁磊、張朝陽、史玉柱、馬化騰等一個個英雄名字。

首富來去匆匆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去納斯達克上市,一度成為中國概念股的共同追求

2002年 1 月 2 日,對中國網際網路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納斯達克停牌四個月的網易在這一天恢復交易,復牌當天,股票升幅就達到一倍。

此前,以納斯達克指數急劇下挫為標誌帶來的網際網路寒冬,已經整整持續了一兩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概念股利潤急劇下滑,網易最慘,連續 9 個月跌破 1 美元,最終在 2001 年 7 月 19 日被停牌。彼時,德高望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高呼“要經濟還是要泡沫”,處於風雨飄搖中的中國網際網路能否有重生奇蹟?

奇蹟真的發生了。在中國,簡訊和遊戲的風靡拯救了三大門戶。2002年 7 月,三大門戶相繼宣佈實現盈利,納斯達克全線飄紅。而在納斯達克,美國資本市場奇蹟般的復甦。中國網路企業開始把目光從“注意力”轉向“贏利”,引發了一場模式變換潮流。

追溯歷史不難發現,網際網路寒冬同時教會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生存之道,也給 2002 年以後的中國網際網路一個巨大的機會——這就是中國網際網路實現了與中國行動通訊增值服務市場的嫁接,並因此完善了自身的“造血”機制,那就是成為 SP 服務提供商。

這一年,網易暫時放棄了新聞,主攻簡訊和網路遊戲。復牌 8 個月後,這家公司變成了暴利企業,比 64 美分的歷史低點足足攀升了 108 倍。網易的經營也出現了大幅的提升,一度突破 70 美元大關。丁磊當年被“胡潤榜”和“福布斯榜”評選為雙料的中國首富。

2004年,丁磊以 70 億元身價連奪“富豪榜”狀元,此後,丁磊絕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直到幾年後,丁磊出現在了《電腦報》的 IT 風雲榜上——彼時,我們對他的問題是:首富來去匆匆,你會如何看待、使用財富?

當時,他微微一笑,幾年後,丁磊選擇了他的財富使用之道——養豬。

首富來去匆匆。接班丁磊出現在中國富豪榜首位的是陳天橋。2005年,陳天橋的身價達到了驚人的 150 億。

而在 3 年前,陳天橋還對本報記者說:“我掙到 1 個億就不做了。”那時,陳天橋的公司剛剛做到 1000 萬。在 2002 年的那些深夜裡,睡夢中的陳天橋常被急促的電話鈴驚醒,他從床上坐起,渾身冒出一層冷汗,心臟“怦怦怦”地跳個不停。正如他最擔心的,電話來自自己的盛大公司,內容是:黑客襲擊,使用者資料被盜!

用陳天橋的話來說,是在 2001 年之前,盛大每天都可能死去;在 2002 年,盛大每個月都可能死去;在 2003 年,盛大每個季度都可能死去。當然,他更不可能想到,僅僅兩年之後,他就成了中國首富。

讓陳天橋成為首富的是《傳奇》。在走過虛擬社群、互動娛樂等等摸索之後,陳天橋選擇了《傳奇》。《傳奇》給盛大帶來的財富不可估量,2004年盛大網路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上市,僅僅六個月股價就從 11 美元飆升至 42 美元。

對於中國網路來說,這是創造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的時代。丁磊、陳天橋之後,馬化騰、李彥宏等相繼問鼎中國首富。對於這些首富而言,財富,或許真的只是一個數字。

瘋狂上市時代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單位(億元)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2004-2006年中國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及增長率

2002年-2006年,這是一個瘋狂的上市時代。這個時代的關鍵詞是:走進納斯達克。

盛大股票在納斯達克狂飆之際,一位美國投資商還在百度的第三次融資上對李彥宏大喊大叫:“6美元,你簡直是瘋了。”李彥宏出價是每股 6 美元多一點。投資商抱怨,李彥宏太“貪心”了。當然,這位投資商,想不到幾年之後百度會成為中國網路第一股。

李彥宏曾說,自己的命很硬。言下之意,他總能逢凶化吉。事實上,相比網易、盛大、征途等企業,百度 11 年的發展歷程的確是一條坦途。它幸運地避開了網際網路泡沫的衝擊,又沒有出現任何現金流轉上的壓力,“更懂中文”更是成為百度戰勝谷歌的“殺手鐗”。而競價排名,在遭受道德爭議的同時,給李彥宏帶來了龐大的真金白銀的收入。

因此更多的投資者,相比上述抱怨的投資者更有眼光。在 2005 年 7 月底的美國路演中,早晨的時候有 94 位基金經理,中午的午餐會則創了記錄,增加到 140 位,原定的宴會廳座位不夠了,有些管理數十億美金的基金經理只好靠牆坐著,餓著肚子聽李彥宏演講。而在此前的英國的路演中,一些投資者甚至取消了暑期度假來參加百度的路演。

顯然,百度的故事眼下比度假有吸引力———百度已經在中國大陸戰勝谷歌,成為世界流量第六大的網際網路網站,營業收入迅速增長的速度也驚人,2005年首季收入 4260 萬元人民幣(約 520 萬美元),比 2004 年同期 1720 萬元人民幣(約 208 萬美元)增長 147%。“百度是一家在中國本土成長的並能切實創造出強大搜尋引擎產品的公司。”

2005年 8 月 5 日,就在百度上市首日,百度股價飆升到 150 多美元,引起了一場自 2000 年網路泡沫破滅以來從未出現過的轟動,有人形容“李彥宏扇了扇百度的翅膀,就在納斯達克掀起一場風暴”。興奮從納斯達克上空飄洋而過,感染了大洋此岸聚集在電視螢幕前的百度員工——這意味著,追隨者一夜之間多出若干名億萬富翁、千萬富翁和百萬富翁。

和李彥宏一道為業界瘋狂的馬化騰。2003年,馬化騰年第一次進入“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九十九名,宣佈 QQ 同時線上人數達到 492 萬時,這個網際網路業開始為即時通訊沸騰。1年後的 6 月 16 日,騰訊在香港掛牌上市,股票程式碼為 0700,開盤價僅3.3港元,當然誰也不會想到幾年後騰訊會漲到 230 港元,更不會想到會形成如今瘋狂的騰訊帝國。

那些影響中國的“革命”

對馬雲來說,財富似乎比丁磊、陳天橋們晚了一些。百度上市後的同年 9 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應邀到杭州,到馬雲主辦的網際網路世界的《西湖論劍》演講,不收費。克林頓說:“網際網路是馬雲們的樂園。”

2005年 9 月,阿里巴巴成功收購雅虎中國,這成為 2005 年最受關注的網際網路大事之一。在雅虎掌門人楊致遠和馬雲看來,新的商業模式是搜尋加電子商務,目標客戶就是阿里巴巴多年積累的中小客戶們。

2003年 5 月,馬雲投資4.5億元成立了淘寶。那一年,由於非典的發生,定位 B2C 模式的卓越網在 2003 年 3 月的銷售額達到 1200 萬元,而 B2B 模式中,馬雲也稱阿里巴巴成交量與商家註冊量均都大漲。

如今,阿里巴巴已成為中國電商的代名詞。它確實創造了一個奇蹟,其神奇性完全可以媲美《天方夜譚》:中國超過 90% 的 C2C 市場是阿里的,超過 40% 的 B2B 市場是阿里的,超過半數的 B2C 市場還是阿里的……而 2005 年收購雅虎中國時的 10 億美元,如今已變成了 140 億美元。

實際上,相比李彥宏、丁磊、陳天橋、張朝陽等人,馬雲的創業更難。 “創業最關鍵的是商業模式”,這一點最具挑戰性。丁磊、李彥宏等人,走的都是一條較為穩妥的他人之路,而馬雲創辦阿里巴巴,創造的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因為李彥宏不需要證明搜尋引擎的商業模式是否成功,他創業時雅虎已經成功,而雅虎一開始就是做搜尋引擎。既然搜尋引擎在國外能生存,在國內肯定能活下來,只要再打造一箇中國人喜歡的介面。

這還是一個商業模式革命層出不窮的年代。網路遊戲、搜尋、虛擬物品、Web 2.0 和電子商務,無論是新概念還是新的強大的收入模式,都在這個階段脫穎而出。

2002年,方興東建立部落格網,引發部落格風暴。2005年,部落格網拿到千萬風險投資美金,放出半年超越新浪、一年上市的豪言。雖然如今部落格已經沒落,方興東的豪言也成了白日做夢,但對於中國網際網路乃至中國社會來說,誰也無法忽視部落格的推動作用。

2004年開始,代表未來商業模式的 VC 一窩蜂湧向的,是免費無線網際網路網站。那一年,聚積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空的風險資本據說多達 20 億美元。2006年 7 月,3G 門戶網獲得了一筆上億元的風險投資,這也是迄今中國無線網際網路裡最大的一筆投資。

而馬化騰故事讓入口網站終於明白,不能再錯過即時通訊軟體的這次浪潮了。網易最先開始發力,在北京推出了新版的即時通訊軟體網易泡泡 2004;然後是新浪花 3600 萬美元收購已有巨大使用者群的 UC;2004年初,搜狐也推出即時通訊軟體“搜Q”奮力一搏。一時之間,即時通訊與搜尋引擎一起,成了最熱門的網際網路領域。以至於在即時通訊軟體上做一些外掛的增值服務公司也層出不斷。

種種商業模式背後,是中國網際網路網民在 2006 年達1.32億,位居全球第二的巨大市場。以遊戲為例,2004年,中國網路遊戲市場收入為 24.7 億元,註冊使用者數達到 2052.2 萬人,上下游產業帶來的間接收入,多達 270 億元。

創造一個個財富神話的網路巨頭開始新的佈局。從 2004 年開始,陳天橋開始逐步進行網路迪斯尼的戰略佈局。盛大先後投資上海浩方線上,收購杭州邊鋒、起點中文網、韓國 Actoz 公司控股權,逐步開始網路迪斯尼的戰略佈局。同年 9 月,騰訊躍居中國第一大休閒遊戲門戶。到了 2005 年,騰訊註冊使用者過億,一個 QQ 號可以賣到 26 萬元人民幣。藉助龐大的 QQ 使用者群,騰訊開始競爭門戶三甲的席位,並且對網遊、音樂、電子商務、搜尋饒有興趣。

兩年後的 2006 年 4 月,史玉柱——這一商業傳奇怪人攜《征途》而來,高舉 “腦白金”式的營銷策略,《征途》線上人數一舉突破 40 萬人次大關。

另一位業界焦點人物也不甘寂寞,有“流氓軟體之父”稱號的周鴻禕在 2005 年 9 月成立了奇虎網,高調向流氓軟體和防毒軟體宣戰——至此,對於狂飆猛進的中國網際網路來說,由此進入新的時代。

2007-2012:蘋果及其中國門徒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史蒂夫賈伯斯

2010年開始,電腦報出品的中國 IT 品牌調查報告,第一頁不再是筆記本、整機、硬體等傳統 IT 行業調查。而是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的調查報告。

這一切源於一個名字:蘋果。從 2007 年開始,蘋果憑藉兩款叫做 iphone 和 ipad 的產品,不但改變了手機行業格局,還興起了一個全新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2007-2012的 5 年,是賈伯斯和他的蘋果,引領了智慧手機的革命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興起。他們是時代的締造者、領域的弄潮兒、行業的領跑者。於是在他們的身後,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群老牌巨頭在掙扎轉型,還有一群狂熱的粉絲在追隨。

創造時代的蘋果

北京時間 2011 年 10 月 6 日開始,美國蘋果公司創辦者賈伯斯再也無法享受明媚的加州陽光。這個傳奇而富爭議的矽谷之子,在和胰腺癌抗爭了 8 年後終於停止了思考。

在 Twitter 上,賈伯斯的死訊以每秒約 1 萬條傳播,相當於本·拉丹死時的兩倍;在美國,人們湧向加州帕洛阿爾託市的賈伯斯住所,用鮮花、塗鴉和咬掉一口的蘋果祭奠賈伯斯;在歐洲、日本和中國,年輕人成為哀傷的主角,他們舉著顯示賈伯斯遺像的 iPad 走上街頭;就連宿敵微軟和 Google,也歷史性地降下半旗和推遲新品釋出來向這個最讓人頭疼的對手致敬。

當 2007 年 6 月 29 日賈伯斯飽受胰腺癌的折磨,向全世界用手指在 iPhone 螢幕上驚豔地劃開時,成了世界 IT 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個彷彿能變魔法的小方塊上,他革新了人們對手機的概念。

在 iPhone 手機出現之前,賈伯斯和蘋果公司已經因為 iMac 和 iPod 兩款產品近乎完美的設計和體驗而蠻聲海內外。在 iPhone 手機上,賈伯斯繼續了對極致完美的追求。大螢幕、全觸控以及酷勁十足的設計,iPhone 手機顛覆性的創新開始顛覆了世界。

2010年,蘋果 iPhone4 手機的出現,將全球對 iPhone 手機的追捧推向高潮。今天,蘋果 iPhone 手機累計總銷量早已突破了 1 億。更讓人吃驚的是,iPhone 手機的銷量勢頭依然強勁,據最新資料統計,2012年第一季度,iPhone 銷量增長了 88%,達到了 3510 萬臺。

iPhone 手機之外,賈伯斯還帶給世人另外一款顛覆性產品,那就是從釋出之日起風靡至今,並開創了平板電腦時代的 iPad。2010年 1 月 27 日,首款 iPad 的橫空出世,為全球的蘋果熱再添上了一把乾柴,經過 2011 年 iPad2 以及今年 3 月最新發布的 The new iPad 產品,截止今年一季度,iPad 產品累計銷量達到 6700 萬臺。而蘋果公司花費了 24 年時間才賣出同樣數量的 Mac 電腦。和 iPhone 手機一樣,iPad 的銷售勢頭也依舊不減,根據蘋果的統計資料顯示,在 2012 年第一季度裡 iPad 就賣出去了 1180 萬臺,同比增長 151%。

2011年 8 月 11 日,以當天收盤價計算,蘋果公司市值達到 3370 億美元,超過埃克森美孚公司的 3310 億美元,正式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然而, 15 年前的蘋果還只是一家支離破碎的公司。蘋果能夠在短短 15 年時間裡完成超級大變身,與賈伯斯本人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有了賈伯斯,才有了顛覆性的產品 iPhone 手機和 iPad 平板電腦。與此同時,賈伯斯還對蘋果的商業模式進行了創新。

今天蘋果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兩個:一是依靠銷售硬體產品來獲得一次性的高額利潤;二是依靠銷售 App Store 中的音樂和應用程式來獲得重複性的持續利潤。在 iPhone 手機推出的第二年,2008年蘋果就推出了 App Store,賈伯斯此舉完全模仿此前“iPod+iTune”的思路,打造“iPhone+App Store”的組合,組成l了完整的生態鏈。難怪今天有人評價蘋果公司:憑藉卓越的硬體產品來提升應用程式的價值,建立完整的生態鏈,這是蘋果的高明所在,也是蘋果能夠成功的核心競爭力。

蘋果歡笑舊人哭

矽谷的殘酷或許就在於競爭座次的瞬息即變。1998年,當賈伯斯重掌蘋果公司大權時,比爾·蓋茨透過《名利場》說:“明知贏不了,他為什麼還要那樣做?” 那一年,微軟的股價為 29 美元左右,蘋果則僅為7.25美元。如今形勢大變,蘋果股價 35 倍於當年的數字,微軟卻比 12 年前還下跌了 20%。

人們已經很少把微軟和蘋果直接比作競爭對手了,谷歌才是賈伯斯口中時時提到的人。

2007年,iPhone 熱銷之後,谷歌隨即釋出 Android 平臺,此後釋出手機 Nexus One; 2008 年 9 月,谷歌釋出瀏覽器 Chrome 以對抗微軟的 IE 和蘋果的 Safari;2009年又釋出 Chrome 作業系統,試圖瓜分微軟 Windows 市場。2010年 5 月,Google 宣佈與美國最大移動運營商 Verizon Wireless 合作開發平板電腦,以對抗 iPad。

幾大 IT 巨頭爭搶的內容都指向了三個大類:軟體,硬體和內容。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越來越受到使用者寵愛。相應地,與移動裝置相關的作業系統的競爭也漸漸進入白熱化階段。蘋果和谷歌以絕對優勢成為該領域的兩大巨頭,蘋果的 iOS 和谷歌的 Android 都分別擁有自己的擁躉,圍繞這兩大系統,使用者被清晰地劃分為兩個陣營。而兩大陣營對各自喜愛的作業系統孰是孰非的紛爭也不絕於耳。使用者的參戰,讓兩大公司之間的戰鬥又平添了幾分看點,也因此顯得更加勝負難判。

蘋果和谷歌的一路高歌猛進,伴隨的是諾基亞、黑莓、摩托羅拉等老牌 IT 巨頭的沒落。蘋果在全球舞臺上接受鮮花和掌聲的同時,是臺下上述這些巨頭的淚水和掙扎。這些傳統 IT 巨頭,因缺乏顛覆性的創新,要麼如諾基亞深陷黑暗中,要麼如摩托羅拉乾脆把移動事業部賣給了谷歌,以期獲得一席生存之地。

賈伯斯的“中國門徒”

一直以來,賈伯斯和中國的距離既遠又近——他終其一生都沒有來過這裡,但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蘋果公司全球最大的消費地和代工廠,賈伯斯更成為中國最具魅力的商業偶像之一。

“雷布斯”雷軍、“中國賈伯斯”黃章、最著名“果粉”陳昊芝等等。或許,中國聚集了全球全球最多的——“蘋果門徒”。

2011年 8 月 15 日,小米釋出會上,有米粉高呼“雷布斯”——小米創始人雷軍一身賈伯斯式的牛仔褲黑T恤、無線麥克風,就連 PPT、神態動作都和賈伯斯一模一樣。或許,對小米創始人雷軍而言,很享受這種向偶像致敬式的模仿秀。他 42 歲了,在軟體、投資行業已取得相當的成就,但仍認為沒有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人。

雷軍之前,黃章已成了著名的“蘋果門徒”。2007年,黃章拿到了他的第一款 iPhone 手機,隨後黃章就做了一個決定:生產一款像 iPhone 一樣的中國智慧手機。而在此之前,黃章和他掌管的魅族品牌是以生產魅族 MP3 播放器被國人熟悉。

最終面世的魅族 M8 幾乎就是另外一個翻版的 iPhone3G 手機,於是魅族手機的粉絲們也像蘋果迷們自稱“果粉”那樣,為自己的群體取名“煤油”或叫著“魅友。”而黃章本人也被大家冠以“中國賈伯斯”的名號。

相比之下,更多的“門徒”則相對低調。陳昊芝在賈伯斯逝世後,第一時間訂購了 100 本《賈伯斯傳》,分發給觸控科技的每一個人。陳是觸控科技有限公司 CEO,他為人所熟知是因為開發了一款風靡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遊戲——《捕魚達人》。

很難清楚,像陳昊芝一樣的“門徒”在中國有多少,但可以肯定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通常被叫做蘋果應用開發程式設計師。這是一個全新的行業,2007年 iPhone 推出後,一個開放、共享的軟體開發平臺已經為數十萬人提供了新崗位,並且造就了一批批 APP 創業者新貴。人們則預計,下一個馬雲或者李彥宏,必然會從中產生。

2012-2016:猜想未來創業家

智慧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讓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而社交網路的興起則讓 Facebook 的 IPO 創下科技類公司的新紀錄。在過去的 15 年裡,電腦報 IT 品牌風雲榜,伴隨著哪些傳奇人物、傳奇故事一道走過成長。那麼在下一個五年裡,新的蘋果和 Facebook 會誕生在哪些領域?誰又將成為下一個賈伯斯和祖克伯?誰有可能成為未來電腦報 IT 品牌風雲榜評選的主角?

下一個金礦:消費領域的雲端計算

Amazon、IBM 和 Google 帶來了雲端計算的概念,也讓企業享受到更廉價、更優質的 IT 服務。然而在消費領域,雲端計算的落地卻一直困擾著創業者。不過,Dropbox 讓雲端儲存走入普通消費者,Evernote 則讓雲筆記成為許多白領不可或缺的工具。與 To B 領域被巨頭壟斷不同的是,在 To C 領域,儘管微軟、蘋果、和 Google 先後推出了自己的雲端計算產品,但創業公司仍能扮演重要角色。

如今,雲辦公、雲安全、雲遊戲等概念已為消費者熟知,一些新的“雲”概念也不斷提出,但如何讓這些概念真正走入消費者的工作與生活中,而不再僅僅是“飄在天上”,則是未來五年值得 IT 創業者們重點關注的問題。

4G 應用

3G 不僅帶來了更快速的移動上網體驗,也促進了智慧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不過越來越智慧的手機和越來越複雜的應用也對網速和網路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4G 的技術已日益成熟,支援 4G 的終端也已嶄露頭角。在接下來的五年中,4G 必將逐步普及,更快、更穩定的行動網路將帶來全新的終端與應用,移動運營商、通訊裝置製造商、終端廠商及應用開發商也都將迎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

網際網路顛覆者

儘管社交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已被熱炒多年,但在這些領域的創新仍層出不窮。去年 LBS 與 SoLoMo 成為焦點,Foursquere 讓簽到資訊遍佈各社交網站,被稱為“約炮神器”的微信和陌陌也為中國網民津津樂道。到了今年,圖片分享又成為潮流,Pinterest 被全球各大媒體爭相報導,Instagram 被 Facebook 高價收購,國內的美麗說和蘑菇姐也讓“社會化電商”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網際網路是一個不斷被顛覆的領域,在接下來的五年裡,Google 和 Facebook 等曾經的“顛覆者”或許也將面臨被顛覆的命運,而新的“巨頭”很有可能就誕生在這些新的細分市場中。

智慧世界

Siri 的出現不僅讓語音控制成為熱門技術,也讓智慧互動備受關注。從智慧電視、智慧汽車到智慧家庭、智慧城市,與“智慧”有關的概念越來越多,計算機對人類的理解也日益深入。未來五年裡,從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智慧化的程度必將進一步提升,機器有望代替人類完成更多的工作;在打造智慧世界的過程中,無數的機遇正等待著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去發掘。

誰將成為下一個祖克伯?

Dropbox 創始人德魯·休斯頓(Drew Houston)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隨著 Dropbox 的日益流行,聯合創始人兼 CEO 休斯頓被冠以“第二個祖克伯”稱號,這不僅是因為他不到 30 歲的便成為矽谷明星和億萬富翁,還因為他與祖克伯一樣,也有一個華裔女友。

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期間,休斯頓經常因為忘帶U盤而遭遇各種麻煩,於是他便希望開發一款能在不同裝置間輕鬆傳輸檔案的“網盤”應用。畢業後,休斯頓在幾家矽谷創業公司積累了不少經驗,隨後在 2007 年和費爾多西(Arash Ferdowsi)一同創辦了雲端儲存公司 Dropbox。2008年,Dropbox 正式上線,它能讓使用者快速備份資料,並在不同裝置之間同步檔案;在客戶端的幫助下,使用者同步檔案就像在本地操作一樣,無需再使用瀏覽器上傳或下載。

儘管微軟、谷歌等巨頭隨後都推出了雲端儲存應用,創業公司的同類應用也不斷湧現,但 Dropbox 始終保持著高速的增長。據報導,Dropbox 的使用者數量在去年 10 月已超過 5000 萬;在最新一輪融資中,Dropbox 的估值超過 40 麼美元,休斯頓的身價則達到約 6 億美元。

近日,Dropbox 先後與 HTC、三星等廠商達成協議,後者的手機中都將預裝 Dropbox;Dropbox 還整合了 Facebook 賬戶,計劃逐步打造社交化的雲服務。在一次專訪中,休斯頓表示希望讓 Dropbox 也能像 Facebook 那樣“無處不在。”

Square 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儘管 Twitter 常被人們拿來與 Facebook 並稱,但在資本市場上,Twitter 的估值卻遠低於 Facebook,幾位創始人的身價也與祖克伯相去甚遠。多西似乎並不甘於這種狀況,他在 2009 年又創辦了一家名為 Square 的移動支付公司。如今,這家公司的估值已達到 40 億美元。他本人的身價據估算也達到6.5億美元。

現年 32 歲的多西早年曾在輾轉於多家 IT 企業。2006年,他和同事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及斯通(Biz Stone)一起創辦了 Twitter,並一度擔任 CEO,將其打造為風靡全球的社交媒體。不過由於創始人間分歧,多西在 2008 年底辭去了 CEO,離開了 Twitter。

隨後多西轉向移動網際網路領域,創辦了 Square,並推出移動讀卡器,使用者將它插到智慧手機上後就可以實現遠端刷卡消費。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移動支付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Square 因其帶來的方便性與安全性迅速吸引了大量使用者。同時,多西本人的聲望也幫助 Square 吸引了媒體和投資人的關注。

2011年,Twitter 發展受挫,多西重返管理層,擔任董事會執行主席,身兼兩家公司的高管職位。這段傳奇的經歷也讓他被譽為“下一個賈伯斯”。不過,夢想著成為“紐約市長”的多西並沒有停止他的創業之路,下一步,他希望將數字化帶向醫療領域:“沒有什麼比我們的健康更珍貴了。”

Spotify 創始人丹尼爾·埃克(Daniel Ek)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曾幾何時,P2P 幾乎與盜版畫上等號,令音樂、電影、軟體的版權方頭痛不已,在一些西方國家甚至受到法律上的限制。不過,Spotify 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這款基於 P2P 的音樂試聽軟體不僅沒有遭到版權方的抵制,反而得到了多家唱片公司的授權。瑞典人埃克正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

早在 1997 年,14歲的埃克就創辦了一個網站設計公司。之後他又創辦過廣告公司 Advertigo,並曾在著名女性娛樂社群 Stardoll 擔任 CTO。2006年,埃剋意識到使用者對一個合法的音樂下載渠道有著迫切的需求,便創辦了 Spotify,並邀請著名 BT 客戶端 uTorrent 的創始人 Strigeus 加入開發團隊。

如今 Spotify 已覆蓋 16 個國家,擁有 1700 萬首歌曲,付費使用者達到 300 萬,並仍在快速增長中。在最新一輪融資中,Spotify 估值達到 40 億美元,埃克的身價也超過了 3 億美元。前不久,Spotify 開放了 API。埃克希望讓 Spotify 由一款軟體轉變為一個音樂平臺,甚至以音樂為核心的 “作業系統”,吸引第三方開發者加入,給使用者帶來更好的試聽體驗。

Pinterest 創始人本·希伯爾曼(Ben Silbermann)

IT風雲1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過去半年裡,最火的創業公司非 Pinterest 莫屬。這家以獨特的“瀑布流”佈局而著稱的圖片分享社群上線僅兩年便擁有了超過 1000 萬的活躍使用者,在剛剛完成的新一輪融資中估值達到了 15 億美元。

現在擔任 CEO 的聯合創始人希伯爾曼畢業於耶魯大學,曾在 Google 任職。2009年底創辦 Pinterest 時,文字社群仍是主流,圖片社群則不被業界看好。2010年初,Pinterst 正式上線,希伯爾曼一度想把這家公司賣給一個出版商,沒想到吃到了閉門羹。於是他決心堅持下去,甚至“把自己的電話發給了網站的前 5000 個使用者”,終於,在上線 9 個月後,Pinterest 迎來了第 10000 名使用者。

2011年下半年,圖片社群的熱潮突然來臨,Pinterest 不僅使用者數暴增,也受到全球各地的科技與財經媒體的關注。前不久,Pinterest 更是超越了 Google+ 和 Linkedin,成為僅次於 Facebook 和 Twitter 的全球第三大社交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