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流,微交易 —解決中國“三農”問題與糧食戰略安全

小輝發表於2012-10-10

大物流,微交易

—解決中國“三農”問題與糧食戰略安全

羅輝林

《物流智聯網》作者

北京協通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一、中國農村經濟陷入死迴圈是“三農”問題與糧食戰略安全的禍源

   農村凋敝、農民貧困、農業衰敗——這是當今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村莊因為人口遷移、自然的減少以及“候鳥式”打工的影響,村裡常住人口已經所剩無幾了。有,也多數是老弱婦孺,這讓農村如何從事農業生產?所以現在農村很多田地都已荒蕪。留守的村民耕作僅僅是供自己的口糧和必需的蔬菜而已。短短20餘年,農村為什麼衰落的如此迅速?也許下圖可以解開農村這20餘年的衰落迴圈:

2012年09月28日
1.         農村人口的減少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而國家巨集觀政策是人口減少的重要推手:

a)         引進外資做全球製造大國抽走了農村大量的年輕人口。做製造大國一方面盤活了中國的整體經濟,但也導致農村人口的空心化。製造業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深圳、東莞工廠轉移。由於經濟利益的刺激以及“傳幫帶”的高效模式,1625歲的農民子弟大量外出務工,這是農村人口空心化的第一步。

b)         城鎮化政策抽走了農村比較富裕的家庭。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標誌之一,但是城鎮化對農村的影響巨大。因為農村的富裕家庭大量的遷移到城市,而與此同時,城市的擴張需要大量的工人從事勞動強度大的工作。農村的精壯勞動力就是最好的選擇,於是農村比較富裕的人口和正值青壯年的勞動力就進一步被城市抽走,農村的人口進一步被空心化。

c)         大學擴招抽走了農村的優秀智力資源。通過讀書出人頭地的觀念雖不再根深蒂固,但依然植根於中國農民的基因深處。大學的擴招政策帶給農村子弟更多的深造機會,而比較優秀和聰明的農民子弟一旦進入大城市學習後,基本上不可能再回到自己出生的村莊從事農業生產。這使得農村進一步智力空心化,農村更難開啟民智和走向現代化。

綜上,我們發現國家的巨集觀政策在客觀上遷移和抽走了農村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在20餘年中,農村年輕一代、比較富裕的家庭、精壯的勞動力以及稀有的智力資源基本上都被城市吸走,加之實施了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農村的人口完全喪失了自然增長的能力。一方面大量的農村人口被抽走;另一方面農村人口的增長被完全限制了。農村人口就只能日益萎縮,農村人口的萎縮是農村、農業衰敗的主要原因。

2.         農業生產的衰敗既是農村人口萎縮的必然,也是農村經濟落後的結果。目前,農村的常住人口以老幼婦孺為主,她們無力從事農業生產,農村基本上不會有餘糧出售,況且農村的農產品也很難賣到合適的價格。“種糧不賺錢”這是全中國從事農業生產人的共識,也是農民的切膚之痛。

a)         糧食生產不賺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鄉剪刀差”。農民生產需要的工業產品:化肥、種子、農藥、農業用具按照工業生產和多級分銷體系高價的銷售給農民;而農民辛苦種出來的糧食,則因農產品為了保證城鎮居民生活水平不受食品價格過高的影響而受到價格控制,以及因為流通渠道的約束等原因而無法賣出適合的價格。這個價差的存在剝奪了農民大量的利潤。

b)         農村對城市的資訊不對稱使得農民無法準確地把握城市的消費需求,產銷很難對路。農民的天然分散、資訊傳播、獲取、加工處理能力弱等原因導致農民難以按照市場需求去從事農業種植,只能被市場遠遠地甩到背後。往往是一種產品火爆過後,農民開始一窩蜂的跟隨,這就導致多數時候產銷不對路,從而導致農產品嚴重積壓滯銷,造成諸多的浪費和毀壞,嚴重地挫傷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於是,城市菜場的零售價是地頭價的10倍、20倍就不足為奇了!

3.         農村經濟凋敝是“三農問題”的集中體現。一方面農村人口減少、富裕家庭外遷直接導致了農村對基礎設施投入的減少和停滯,減少了農村的“固定資產投資”;而人口的減少、富裕家庭外遷直接影響的是農村的“內需消費”。另一方面農產品難銷,無法賣出好價錢,再加之“城鄉剪刀差”不斷抽取農村的經濟血液補養城鎮,農村對城市的經濟“出口” 就長期處於“逆差”地位。農村的“內需”、“固定投資”,“出口”全都萎靡了,農村最終必然走向凋敝荒涼。

農村人口的減少、農業生產的衰落、經濟日趨凋敝這三者就構成了中國農村日益衰落的“經濟死迴圈”。這個死迴圈在20餘年來愈演愈烈,導致中國農村幾乎走到了完全破敗的邊緣。而農村農業生產不足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糧食生產,使得我國的糧食自給率顯著下降,從而嚴重威脅我國的糧食戰略安全。

 

二、“大物流、微交易”可破解農村經濟“死迴圈”

 要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必須要破解農村“經濟死迴圈”。政府每年都很重視“三農”問題,歷年的“1號”紅標頭檔案都是針對“三農問題”。但是這些政策如果不能系統性地破解掉這個“死迴圈”,則只能起到一時安撫的作用。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點在於“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的繁榮”。只有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繁榮,農民切實感受到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種植也能衣食無憂、安居樂業,他們就沒有必要遠離家鄉去城市打工,讓父母妻兒留守農村。

如何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的繁榮?從政策層面對農村經濟進行大量輸血,這看似是最迅捷最直接的方式,但是這隻能讓農村經濟興奮一時,不可持久。況且政府也沒有那麼多資源能直接對農村進行投入。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於農民而言,授之以漁就是保證農產品能夠以合理的價格和利潤的銷售出去,讓農民通過農業生產就能賺錢來生活:養家、蓋房、婚喪嫁娶。而在當前的農產品銷售流通模式下,農民很難賺到合理的利潤。因為大量的利潤被中間各個環節拿走了,甚至很多是被浪費掉。但是如果可以打通從農村到城市的“直銷流通模式”,農民就可以取的相當可觀的利潤。如陝西洛川的一位在校大學生去年通過微博營銷自家的蘋果,然後通過快遞送給消費者,每斤比賣給收購小販要多賺2元。而他家每年可以採摘6萬斤優質蘋果,如果都可以“直銷流通模式”進行交易,則每年僅蘋果一項就能增收12萬元。如果每個農民都能這麼銷售他們家的農產品,則農民朋友將要取得多麼可觀的收入!

那麼,如何打造從農村到城市的“直銷流通模式”?首先是遠端的產品營銷和推廣,其次是遠端交易支付,最後是遠端的物流交付。三者缺一不可!

1.         如何實現農產品的遠端營銷和推廣?因為農民的天然分散和產品少,很多人都認為農產品的營銷和銷售是一個難題。但是技術已經改變了社會,在城市的人群中很多都是“農二代”,也包括筆者自己。這些城市的“農二代”就是最好的營銷和推廣渠道,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社會關係對周遭的朋友、同事和進行“口碑”營銷和推廣,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營銷和推廣,比如上文的洛川大學生微博賣蘋果。這樣交易就能直接發生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了,這種直接發生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可以稱之為“微交易”。

2.         如何完成農產品遠端“微交易”支付問題?這就更簡單容易了,只需要通過電子商務即可。其基本過程就是:農產品賣家在電子商務平臺(如淘寶、優菜網)上設網店銷售商品,然後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直接下訂單購買,資訊流和資金流都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完成。賣家接受買家的訂單,開始物流發貨,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即可,這就要用到遠端物流交付。

3.         如何實現農產品的遠端物流交付?我們知道在農產品中除了大米、雜糧等乾貨,日常產出更多的還是生鮮蔬菜以及禽類和肉製品等。儘管當前物流價格還比較高,但乾貨還是勉強可以通過普貨快遞的方式送抵城市居民家中。但是生鮮與蛋禽肉類則完全沒有可以從農村速遞到城市的通路。如果可以從農村到城市建立起來一張完整的生鮮物流網路,則農村的農產品就都能直接與城市進行“直銷流通”交易。而這網路正是筆者所構思的“物流智聯網”可以解決的。筆者正在著手建立這樣一張從農村到城市可以覆蓋全國的“大物流”運作體系,以實現農產品在全國無障礙流通,直接連通每一位生產者和消費者。

如此以來,農產品的營銷、遠端交易與物流交付就都解決了。在“大物流”下農產品的“微交易”直銷流通模式如下圖:


2012年09月28日

 

在這種模式下,產品的營銷實際上就是人際關係和誠信的營銷。人際關係、個人誠信以及產品質量越好,獲得的銷售機會也就越多。而一旦失去了誠信,銷售機會就不復存在。而物流承擔的是一個全透明的交付過程:發貨方將產品包裝好,貼上封籤,物流則按照要求將包裹送到收貨方的家中,收貨方檢查封簽完好即可簽收。在這種模式下,責任清晰、分工明確。產品安全和質量由發貨方來保證,物流的安全交付由物流執行完成。而收貨方為什麼信賴發貨方?因為他們之間存在社會人際關係,要麼是親屬,要麼是朋友。而族群信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國誠信的最後防線。因此,在這種“大物流,微交易”的模式下,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就有了保障,農產品就能賣出高價,農民也會有更好利潤收入。因為傳統流通模式下中間的商業利潤、管理成本以及損耗成本都可以轉移給農民,讓農民的收入大幅增加。

而農民一旦增加了收入,不但可以復甦農村經濟,還可以刺激農業生產興旺。收入的大幅增加以及經濟的復甦,也必然使得在外務工或者求學完成的農民子弟迴歸,促使農村人口迴流。迴流不僅會帶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將帶來農村需要的人才和資訊,以及高水平的資訊處理和加工能力,從而為農村提供符合市場需要的生產指導。同時,農村也會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如學校、醫院、道路、水庫等,這將進一步刺激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農村人口的迴流還將大幅度緩解當前城市居民的就業壓力和生存壓力,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和城市公共設施的壓力,如道路交通、城市供水等。農村經濟復甦迴圈邏輯如下圖:

2012年09月28日

 

         在“大物流,微交易”模式下,農村與城市的直接交易就可以全面展開,農民可以對城市居民直接賣出安全的農產品,城市的工廠也能直接對農民銷售日常生產生活工業品。這樣,城市對農村的“剪刀差”就可以不斷縮小,農村就可以重新振興起來,而農業生產也可以繁榮起來,農民的素質和收入也能得以大幅提高。同時,農業新的技術、有機革命也可以在農村迴圈遞進地普及開來,這將使得我國農業土地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

而農業生產的興旺也能使得我國糧食戰略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不必依賴國際進口。同時,城市居民對農村的糧油、生鮮食物的直接交換,躍過中間的糧油加工商和貿易商,無論從糧食的價格還是從糧食的進口數量方面,也必將大大降低國際市場對我國的影響,使得我國的糧食命脈擺脫國際四大糧商和華爾街的掌控,確保我國糧食自足、價格自主,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糧食戰略安全!

 

三、   如何實現“大物流”?

 

實現“大物流”的關鍵就是筆者所創立的“物流智聯網”。物流智聯網是物流的“雲模式”應用,筆者不主張大規模興建物流設施,而是充分利用現有的物流資源,將這些物流資源通過筆者所建立的規則進行串接,形成一張從農村地頭一直延伸到城市餐桌的物流配送網路。物流智聯網不僅將物流資源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能力進行了標準化,同時也將消費者所要使用的物流服務進行了標準化。這樣,消費者就可以按照規則根據所使用到的物流資源進行付費,而物流資源提供者就可以按照被使用程度來收費。如此以來,任何物流資源都可以主動接入物流智聯網,也可以被任何人方便地使用消費。因此,在物流智聯網平臺和規則下,我們就可以實現社會化的“大物流”。物流智聯網的構造原理圖如下:

2012年09月28日

如圖所示,物流智聯網在結構上主要分為四層,每層都有各自的任務和職能:

1.         終端層就是終端使用者,包括收貨人和發貨人,也可以是一個收貨組織或者發貨組織,如電商倉庫,他們是物流資源的使用者。

2.         代收層是指貼近終端使用者的各種便利設施。如:在城市裡可以是社群便利店、餐廳、物業、甚至終端自動收取裝置等;在農村可以是小賣部、村組自建代收點等。代收層根據需要而分散建設以貼近終端使用者,其目的是將快遞的“最後一公里”演化為“最後100米”,從而提高終端的集約化能力和配送效率。

3.         轉發層是由專業的物流公司按照樹形結構串接而成,其根是核心層的節點。轉發層目的是鋪就可以覆蓋到各個代收節點的物流體系。

4.         核心層是由大的分揀中心組成,它們相互連線進行包裹轉發,形成網路。核心層相互連線的目的是為了加快物流的運作效率,實現包裹的遠距離快速轉移。

而這些節點的連結、運作以及管理都是基於統一的物流智慧平臺。當物流網路連結完成以後,每個接入代收層節點的發貨人和收貨人之間就可以形成一條最優的物流路由路徑。中間的物流資源就可以按照這條路由路徑完成包裹貨物的轉發傳遞,同時也按照這條路由路徑來計算物流服務費用。路由中每一個節點收到了包裹以後,必須對平臺進行掃描簽收,並按照這條路由進行傳遞接力,最終送達收貨人手中。如果包裹在開始發貨時就加上了封籤,在每一個節點對包裹進行簽收掃描時,同樣也可以掃描校驗封籤是否損壞,如損壞則是上一個節點的責任。這樣,物流智聯網就可以確保貨物從發貨人到收貨人的過程中,對於中間的物流承運方是完全遮蔽的,而整個包裹在運作過程資訊對於收貨方和發貨方是完全可見的,可以完全保證包裹中貨物的安全。因此,物流智聯網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物流資源,將社會物流進行社會化為大眾構築起一條方便、安全、成本低廉的物流通路,實現社會化的“大物流”。然後,輔助我們每個的社會關係,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進行直接的商品交易,於是整個社會就可以實現基於社會關係的“微交易”。而這種模式將變革我們的商業流通模式!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2877/viewspace-74611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