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來臨之前,全世界估計會有 60 億物體已經接入網路。沒錯,說的就是並非新鮮概念的“物聯網”。你可以從字面上揣測出這個詞的意思,即通過 Internet 相連的物體,換個玄乎點的說法,就是“能夠學習和適應使用者行為的物體”。各個領域的各個公司都想來分這個未來的大蛋糕,下圖羅列了當前這塊大蛋糕的競爭者,肯定還會不斷有新公司加入,從下向上分別是給淘金者賣水的專案和公司、垂直領域的公司、水平領域的公司。

點選這裡檢視清晰大圖。

給淘金者賣水的專案和公司

其實物聯網這個概念並不新(1999 年就提出了),但是快速發展還多虧了下面幾個因素。

構造硬體越來越容易,因為很多部件已經開源化(如 Arduino microcontroller);同時 3D 列印的發展,也提供了不少助力;像 Dragon Innovation 這樣的專業的生產商,能夠製造生產的中的主要部件;類似於 Grand St 的公司幫助分銷;眾籌網站像 Kickstarter 可以幫助初創硬體公司起步。

世界範圍內的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物聯網的發展。手機和平板電腦,完全可以充當每個人手中的物聯網遙控器。隨時聯網也成為可能(Wi-Fi,藍芽,3G,4G),各種協議也開始產生(MQTT)。實際上物聯網的實現中,物品大部分情況下用的是 M2M(machine to machine)協議,而不是網際網路的。

雲端計算等基礎構建帶來的解決方案。雲端計算可以允許裝置很“笨”,因為它只要把資料交給雲端就行了。大資料的工具,像開源的 Hadoop,也能夠幫助裝置處理它採集的資料。

垂直領域的公司

垂直領域,就是把物聯網植入到自己根基的產品。比如說智慧溫控器 Nest,就是簡單直接的做物聯網的垂直戰略,而且它也像蘋果一樣,把硬體和軟體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目的是能更好的控制和提高使用者體驗。

不光光是 Nest,家庭控制本身就是物聯網的主要戰場,最近微軟也透露要構建Home 2.0家庭控制系統。另一個面對使用者的重要詞彙是“自我量化”,它能夠讓使用者日益認識到物聯網的潛力。(注: quantified self “自我量化”是一種生活理念,有一部分人認為收集並分析每天自身的資料能夠提高生活質量。因此“自我量化”也日益受到科技創業公司的重視,並基於“自我量化”理念研發相關裝置和軟體。)

不僅僅是面向普通使用者,B2B 的企業級物聯網垂直應用也有很多,比如在製造,運輸,醫療,零售,能源等領域的人工智慧研究。這些領域還都有待初創企業的填充。

水平領域的公司

縱然垂直領域的應用有很多,很多公司的終極目標會朝著軟體平臺的方向發展。比如一些家庭自動控制公司 SmartThings,Ninja Blocks 等,也同時提供軟體平臺,他們會把自己的垂直的應用作為平臺的一個契機。不光初創公司,像 GE,IBM 一樣的大型公司,像 AT&T,Verizon 這樣的運營商,也都努力在平臺服務上有所建樹。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某一垂直領域的平臺,能否順利的應用到另一個垂直領域?另外,處於領先地位的平臺是開放還是封閉又將對物聯網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物聯網現在還像是一個初生不久的嬰兒,有著頗令人期待的未來。可以肯定的是,在接下來數年內甚至是數月內,現在的這張圖表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文章來自: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