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BI專案——為失敗BI專案解惑

lcm_zq發表於2010-07-15

最近工作不是很忙,得空去itpub上看了看,其中一篇《BI除了燒錢到底在幹啥—失敗BI專案困惑》,有感而發,談談自己的感想。

對於大多數資訊化專案來說,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專案是難度最大的,那就是:BI專案和知識管理專案。暫且放下知識管理不表,我們看看BI專案的難度在哪裡?首先,我們先把使用BI的角色確認下來。大家都知道,BI是在1996年提出來的,我想現在大部分人都認為BI就是一個輔助決策系統,那麼決策系統就是給管理層使用的。時至今日,電信、移動和銀行等行業,已經用行動詮釋了BI的應用範圍,不僅僅是管理層,就連一線服務檯都已經觸及到了BI。但是我想在這裡強調的是,對於BI來說,企業裡哪一個角色使用BI產生的效益更大呢?不言而喻,首當其衝的是管理層。所以,我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表明,這篇文章關注的就是針對管理層的角色。

在這裡,我不想過多的去談BI專案技術上實現的難度,那樣太細,不泛,無法看到BI難度的全貌。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最常見的BI專案失敗是不是:角色使用者感受完了產品後,就認為是個報表管理器,使用麻煩,因為要選擇一堆稱之為“維度”、“度量”、“條件”和“模型”的東西(對於那些連使用者都沒看到產品就失敗的專案就不說了)。可能還有人說,不止這些,比如:

ü  並沒有達到預期的分析已有業務,為企業未來方向提供決策的目的;

ü  需求整理出來,只是報表需求;

ü  系統做出來後,管理層不去使用;

ü  BI出來的資料對不上;

ü  系統使用一段時間,就要調整模型;

ü  …………

當然,還有很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我根據個人經驗,從三個方面展開。

1、BI理念的匯入。很多人認為BI就是一個系統,一種技術,而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BI也是有理念的。我相信,大部分做過BI專案的人都有這麼一種感覺,管理層還是比較依賴報表,或者管理層在專案開始多強調報表的實現。若要讓BI專案成功,如何讓管理層擺脫報表的需要,而將注意力關注在通過BI專案根據管理層的業務需求整理出來的關鍵指標和分析上,是大家要關注的。其實,管理層在使用報表時,多是關注總計或彙總值的,對於明細資料,只有在發現統計值有異常後,才會有可能去看。如何將引導管理層引導到關注關鍵指標上,降低對報表,特別是明細報表的依賴程度,是很重要的。

2、基於業務的分析。說服角色認同BI最有力的證明,就是產品和技術的實現。如果使用者通過BI系統發現了業務異常後,系統不能智慧的提供跟業務異常相關的分析或資訊來讓使用者“刨根問底”的話,BI怎能成功?若使用者需要自己從這個分析查到另一個分析,最後還得自己確定用哪張報表來檢視明細根源,這樣的系統不用也罷,因為現在的業務系統,比如ERP已經可以實現這樣的功能了。

3、如何“經營”好一個BI。做過專案管理的人都知道,專案是有臨時性的,它是為了創造出一個產品、服務或成果而開展的一個臨時性工作,因為專案要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那麼又問了,若是這樣,BI專案完了,如何解決由於需求的變化,而帶來分析模型的調整呢?這裡,就需要談到“運營管理”了。任何一個專案結束後,都會產生系統或交付品,而這些系統或交付品本來就是需要為企業長期提供服務的,那我們該如何做好運營管理呢?對於BI來說,上面談到的問題,都是一個企業在使用BI產品前所要考慮的問題。試想,一輛汽車買回來,還要維護修理保養呢,更何況是一個根據管理層分析方法需求而不斷做出調整的智慧系統。那麼,企業就要配備相關角色來做BI專案的運營管理,包括:技術人員(針對產品開發、DW建模等)、具備統計學能力的資訊分析人員;基於這些人員來對BI產品進行持續的針對需求的升級和改善。

最後,我想總結下,大家切記,不要一談到BI就是OLAP OLTP ETL DW 儀表盤,這些只是一種展現形式,最重要的是引導管理層的思路,將他們從複雜的報表中解脫出來,告訴他們需要什麼,我們能提供什麼來滿足他們,就足夠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1773705/viewspace-66805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