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開源軟體、採用創新模式發展國產基礎軟體

hucaiyong發表於2009-11-23

基於開源軟體、採用創新模式發展國產基礎軟體

 

  前一陣子,我很榮幸地被選為北京市委黨校中關村企業家班成員,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脫產黨校學習。期間學習了黨的有關理論知識,重溫了久違的學習氛圍,尤其是到井岡山走紅軍挑糧小路,深刻體會到中國革命的曲折與坎坷,對照我們國產基礎軟體的發展,感觸頗多。在寫黨校畢業論文時,我思前想後該寫什麼主題好,是籠統一點的中國企業的特色使命感,還是具體的行業發展思考?最終還是忍不住將筆觸落到我為之付出多年的國產軟體領域。

 

  摘要:國產基礎軟體擔負著解決國家資訊保安、維護巨大經濟利益、建立自主資訊產業體系基石的作用,是我國必須有所作為的領域。經過十年發展,採用開源軟體發展國產基礎軟體已成為產業界的共識。本文就如何採用開源軟體,進行全新的產業模式創新進行了探討,並對採用開源軟體進行協作創新過程如何形成自有的核心技術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國產基礎軟體;資訊保安;開源軟體;自主創新;服務模式

 

  國產基礎軟體起步於1999年,是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驚醒了國人,使得國家最高層以很快的速度就作出了重大的戰略決策:我國必須要自主研發高階通用晶片(CPU)和作業系統。當時,這個決策的背後主要就是三條最基本的理由:一是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日益普及的今天,資訊保安已成為了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而只有自主研發CPU和作業系統,才能給我們國家的資訊保安提供最基本的基礎。第二個原因是CPU和作業系統涉及到巨大的經濟利益,具專家測算,如果我們的計算機均採用微軟產品,我國每年至少需要向微軟繳納500億以上的人民幣。第三、CPU和作業系統是資訊產業的基礎,沒有自主的CPU晶片和基礎軟體,我國要建設自主的資訊產業體系就會成為一個空中樓閣。

  十年過去了,當年決策層所考慮的三個因素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是強化了。2008年“微軟黑屏”事件給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資訊保安課,在事關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資訊系統,我們必須採用自主可控的國產基礎軟體替換國外軟體,建立起“自主、安全、可靠、可控”的資訊產業。

  如今,我國基礎軟體大都基於開源軟體發展起來,在國家大力支援下,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產品體系,並出現了一些較好的企業品牌,但在推廣上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國產基礎軟體直接反應了我國軟體產業發展的水平,國產基礎軟體面臨的問題,在整個軟體產業也同樣存在。為了促進我國軟體產業的整體發展,應始終堅持以應用促發展的思路。在實踐中,我們逐漸認識到:不斷加強服務有利於國產基礎軟體衝破使用習慣等障礙,幫助使用者真正用起來。另一方面,開源軟體可以以提供服務贏利的特性和實踐也給國產基礎軟體實施服務模式奠定了基礎。為了促進國產基礎軟體的真正發展,有必要繼續加強對開源軟體的採用和開源軟體服務模式的研究。

  一、國產基礎軟體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和機遇

  我國政府很早就確立了基於開源軟體發展基礎軟體的戰略,自此,中國的基礎軟體多數基於開源軟體發展起來。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援下,國內湧現一批國產基礎軟體產品和品牌,並佔據了相當大的政府採購市場份額。但由於使用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國產軟體依然面臨生存難題。目前在國產基礎軟體的推廣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

  首先,在國產基礎軟體的推廣上,點的突破還不足以實現面的突破,使用者使用習慣和國際軟體巨頭“事實標準”的存在,依然是國產基礎軟體推廣的重大阻礙。我們所面對的是龐大的多年使用國外軟體養成頑固使用習慣的使用者群,他們經常表現為對國產軟體的不信任,使用中出現任何問題,甚至不一定是軟體問題,都會直接歸咎於國產軟體。很多時候,使用者的抱怨甚至始於使用之前。通過提供更多的服務切實幫助使用者消除使用鴻溝越來越成為國產基礎軟體企業的共識。

  其次,前期軟體正版化運動的效果“有限”,國內並沒有建立起一個良性的產業環境。從2004年開始的政府正版化採購可以理解為政府為國產軟體找市場的最大動作,過去幾年的軟體正版化工作主要取得以下作用:對軟體正版化的概念進行了一次國家級的普及工作,讓許多政府相關領導認識到軟體也是一種“商品”,讓許多民眾認識到軟體也需要花錢買;給國產軟體提供了一個初級的展示舞臺,讓支援國產軟體的呼聲在一些群體中得到了積極的回應;給國產軟體提供了一個“小”的“市場”。從正版化概念普及角度而言,前期正版化工作很成功,但從市場推廣角度而言,正版化工作仍有很大改善空間,成熟的政府採購市場有待建設。

  由於國產基礎軟體並沒有取得立竿見影的發展成效,所以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質疑也從未平息,對此,我們首先應認識到發展國產軟體是一場持久戰,本身就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其次應看到國產基礎軟體發展中孕育的重大機遇。一方面,經過首輪政府軟體正版化運動後,其普及和示範作用非常明顯,國內對軟體正版化的認識有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我國政府支援國產軟體的態度不會變,引導和支援的方式方法則將更加科學、實際;同時,一批立足於自主創新的優秀的國產基礎軟體企業的發展和成熟,有效增強了行業的整體實力。

  近期,特別是文件格式國家標準UOF的推廣和微軟“黑屏”警告,成為直接促進國產基礎軟體推廣的兩大機遇。國產基礎軟體行業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人們開始更加關注標準的重要性,UOF的推廣實施並得到國家重大專項支援,為國產基礎軟體發展提供了積極促進作用。更多的廠商加強了對UOF的支援力度,不斷提高產品對開放標準的符合度,一些部委開始率先使用UOF格式,UOF的試點和推廣範圍得到不斷擴充。微軟的“黑屏”事件凸顯了國產基礎軟體確保我國資訊保安的作用。很多使用者出於資訊保安的考慮開始轉向使用自主可控的國產軟體或開源軟體。在此背景下,加強對開源軟體服務模式的研究和借鑑顯得尤為必要。

  二、利用開源軟體,採取服務模式是國產基礎軟體的發展之路

  開源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不僅改變了軟體的開發模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軟體的使用方式——從“使用許可”為主的商業模式變成以支援、諮詢等面向服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事實上,對於開源軟體是否有商業模式,是否能取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過去一直存在疑慮和爭議。我們對此的看法是,如果把開源的商業模式還停留在把一個開源軟體產品化,然後出售,或者進行技術服務,確實很難發掘出大規模盈利的企業,但如果把視線放遠,將大量採用開源技術,並把這些技術整合出使用者最為需要的應用的企業也納入評價體系,就會發現眾多極為成功的企業。

  Google就是一個基於開源軟體取得巨大成功的商業範例。說Google是開源企業,可能許多人並不會同意,因為它的直接開源貢獻似乎並不大。許多時候,我們在談開源企業的時候,往往把開源企業的開源貢獻放在第一位,或者看它是否專做開源軟體,卻把那些利用或者採用,甚至基於開源提供服務的企業排除在開源企業的行列之外。

  開源軟體發展至今,人們採用開源軟體的方式和境界也在不斷變遷,對於開源企業的界定也可以更加寬泛。在現階段,只有那些明白開源僅是手段,並把它發揮至極致用於更好滿足使用者需求的企業才更可能獲得成功。而且這樣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在開源領域,成功的商業模式已經出現很多。包括:像Google,採用開源軟體,提供服務,而Google也正從提供搜尋服務開始逐漸擴充套件了服務領域;像RedHat,提供附加服務;像微軟,大量採用開源技術,提供商業軟體,但要做到微軟的地步,我們已很難;像嵌入式領域的企業,大量採用開源技術為自己的產品提供附加價值。
  這些公司的種種商業模式,最終都可以歸結為開源軟體的服務特性,源於開源軟體可以採用與傳統商業軟體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可以說,商業軟體的迅速發展得益於其商業模式與傳統產品商業模式的一致,把可以無限、“無成本”複製的軟體產品當做傳統的、需要直接成本和製作時間成本“複製”的傳統產品一樣銷售。傳統商業軟體一般只賣軟體加特定的服務,還有一些商業軟體只賣產品,幾乎不提供服務。軟體本身從來不產生有形的傳統意義上的商品,軟體只能依託於其他的傳統產業才能發揮出其輔助的功能,而諸如遊戲軟體,工作軟體則更是直接體現了軟體的服務效能。因此,商業軟體對應於傳統產品的銷售模式,違背了軟體是提供服務的工具的基本事實。

  開源軟體在發展之初,沒有把軟體當作是一個商品進行銷售,給大眾包括商業軟體公司做出巨大貢獻,幾乎所有的大型軟體均採用了開源技術,70%以上的網際網路技術來自於開源社群。雖然開源軟體沒有得到商業上的“巨無霸”式的發展,但對商業軟體的衝擊越來越強大,包括微軟,也一直遭遇開源軟體的巨大挑戰,並把OpenOffice.org視作最大的敵人。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開源軟體具備豐富的資源,可以整合出完美的應用,開源軟體可以以提供服務作為其贏利模式。基於服務模式可以全面展現開源軟體的精髓和商業模式,因而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更多地採用開源軟體和向服務轉型,對此他們有極為現實的考慮。對於開源軟體與服務模式的關係,我們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

  1、採用服務模式的SOA、SaaS、雲端計算等都是非常大的系統和架構,全部自己開發並不現實,基於開源軟體可以極大節約實現的時間和投入;

  2、如果全部採用商業軟體,將面臨高昂的許可費用,企業的初期投入或總體投入會非常龐大,也因此服務型的企業會更多采用開源軟體;

  3、採用商業軟體,從長遠來看,沒有可能掌握核心技術,採用開源軟體,可以幫助服務商更快掌握和部署整體技術架構,站在巨人肩上實現更快發展,也有利於更快掌握核心技術。

  以上三點,也是國產基礎軟體發展一直致力於解決的問題,一是節約成本,節省研發時間,還有就是掌握核心技術。因此,加強對開源軟體的服務模式研究對國產基礎軟體發展和推廣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要想促進國產基礎軟體的真正發展,就不能繼續寄望於謀求傳統商業軟體模式的成功,而應更多地把我們的產品觸角延伸到服務領域上。在軟體即服務的概念逐步得到認可的形勢下,進一步認識和實踐軟體的服務本質,基於開源軟體形成整體有效的服務體系。

  三、基於開源軟體切實掌握核心技術是產業發展的基礎

  服務模式在國內有很大的需求空間,很多企業也都紛紛表示要向服務轉型,開始實施服務戰略。對此我們應清楚認識到,服務模式目前在國內還未到大規模推廣的時刻,對於產業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滯後性,因為服務模式在使用者中接受度還較低,需要一個普及的過程。而且服務模式的推廣應建立在繼續提高國內採用開源軟體的水平基礎之上。

  我國採用開源技術已有十餘年曆史,在過去,我們也深受對開源企業定義和認識的侷限,沒有很好認識開源軟體的服務特性,很長時間很多人都錯誤地認為擁有原始碼就擁有了核心技術,把對開源技術的採用停留在把開源軟體產品化的階段,追求的只是基於開源推出新的版本,甚至當時經常有人會說我一天就能出一個Linux版本。正因為如此,在最初階段,許多開源企業轟轟烈烈的起來,轉瞬間又歸於失敗。

  與最初相比,現在業界至少已經開始逐漸認識到:擁有原始碼並不等於擁有核心技術,但對於如何採用開源技術,如何參與開源社群仍存在不少誤區。我對此的看法是,中國的開源企業應全面加入到開源社群中去才能獲得根本性發展,在此過程中要不斷提高採用開源技術的水平,更加深入領會開源軟體的服務模式,以此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

  回顧業界採用開源技術認識和做法的變化,並結合國際上開源運動的發展規律,我認為採用開源技術分為三種不同的境界:

  第一個層次是入門級,指的是擁有原始碼。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因為開源軟體本身特性,方便人們可以輕鬆獲取原始碼。基於開放的原始碼,等於開源軟體給了你一個高起點;

  第二個境界,是擁有核心技術。在參與開源運動,採用開源技術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和掌握自己關注的核心技術,著眼於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採用開源技術,不斷增強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採用原始碼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處於這一境界的企業將表現為對於採用開源技術更加有的放矢,著眼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急於解決的問題。

  第三個境界,是掌握開源社群的開發機制和開發平臺。第三個境界是在全面參與開源社群的基礎得以發展的,包括複雜的軟硬體結合的開發工具和平臺,對版本管理平臺如開源主線版本和分支版本的管理技術,在開源環境下版本質量的確保和自動構建以及各分支版本的程式碼管理、使用者程式碼排程和叢集控制等。可以說,只有達到第三境界,才能進入實質性的開源系統工程內容。

  開源是很好的工具,但需要認真的投入和參與才能很好地掌握。基於開源使我國的基礎軟體具備了較高的起點,使中國的開源企業的開發實力和開發能力有了實質提升。在達到採用開源技術的較高層次和境界後,我們可以更加遊刃有餘地實行開源軟體的服務模式。但若停留在“擁有原始碼”的初級層次上,哪怕取得暫時的成功,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我國基礎軟體產業現狀來說,主要面臨的是如何突破國際軟體巨頭已經建立起來的技術壁壘和市場壁壘,打破外國企業主導的產業生態格局,開闢自己的產業空間等問題。加強應用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而面對國產基礎軟體的應用瓶頸,選擇從服務突破是值得鼓勵的做法。服務的關鍵在於相關企業自身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的大幅提升,由此也會帶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並最終形成整個產業的創新。因此在現階段,不斷提高採用開源軟體的水平和借鑑開源軟體的服務模式是互為結合的兩翼,是讓國產基礎軟體獲得顛覆性發展的出路所在,每個國產基礎軟體企業都應做好準備,積極投入其中! 

  儘管我們對國產軟體的未來始終充滿信心,但我同時相信國產軟體的發展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決不是一個政策或者一個機遇就可以立杆見影的。在井岡山學習期間,當我再次讀到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文時,從思想的深處被深深的感動。忍不住多次吟誦並作為本文的結尾:

  “所謂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釋,這點是許多同志的共同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應該也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4682504/viewspace-62027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