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對 JavaScript This 的理解

JerryC發表於2017-07-15

歡迎來我的部落格閱讀:《加深對 JavaScript This 的理解》

我相信你已經看過很多關於 JavaScript 的 this 的談論了,既然你點進來了,不妨繼續看下去,看是否能幫你加深對 this 的理解。

最近在看 《You Dont Know JS》 這本書,不得感嘆,就算用了 JS 很多年的老前端來看這本書,我覺得還是會有不少的收穫。

其中關於 this 的講解,更是加深了我對 this 的理解,故整理知識點,再加上自身的理解,以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對讀者來說,算是二手知識,這本書是開源的,可以到本書的 Github 專案地址學習一手的知識。

首先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話,我還是要強調一遍:
this 是在函式被呼叫時發生的繫結,它指向什麼完全取決於函式在哪裡被呼叫。」

這句話很重要,這是理解 this 原理的基礎。
而在講解 this 之前,先要理解一下作用域的相關概念。

「詞法作用域」與「動態作用域」

通常來說,作用域一共有兩種主要的工作模型。

  • 詞法作用域
  • 動態作用域

詞法作用域是大多數程式語言所採用的模式,而動態作用域仍有一些程式語言在用,例如 Bash 指令碼。
而 JavaScript 就是採用的詞法作用域,也就是在程式設計階段,作用域就已經明確下來了。

思考下面程式碼:

function foo(){
  console.log(a);   // 輸出 2
}

function bar(){
  let a = 3;
  foo();
}

let a = 2;

bar()複製程式碼

因為 JavaScript 所用的是詞法作用域,自然 foo() 宣告的階段,就已經確定了變數 a 的作用域了。

倘若,JavaScript 是採用的動態作用域,foo() 中列印的將是 3

function foo(){
  console.log(a);   // 輸出 3 (不是 2)
}

function bar(){
  let a = 3;
  foo();
}

let a = 2;

bar()複製程式碼

而 JavaScript 的 this 機制跟動態作用域很相似,是在執行時在被呼叫的地方動態繫結的。

this 的四種繫結規則

在 JavaScript 中,影響 this 指向的繫結規則有四種:

  • 預設繫結
  • 隱式繫結
  • 顯式繫結
  • new 繫結

預設繫結

這是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就是不加任何的修飾符直接呼叫函式,如: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this.a)   // 輸出 a
}

var a = 2;  //  變數宣告到全域性物件中

foo();複製程式碼

使用 var 宣告的變數 a,被繫結到全域性物件中,如果是瀏覽器,則是在 window 物件。
foo() 呼叫時,引用了預設繫結,this 指向了全域性物件。

隱式繫結

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呼叫位置存在「上下文物件」的情況,如: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this.a);
}

let obj1 = {
  a: 1,
  foo,
};

let obj2 = {
  a: 2,
  foo,
}

obj1.foo();   // 輸出 1
obj2.foo();   // 輸出 2複製程式碼

當函式呼叫的時候,擁有上下文物件的時候,this 會被繫結到該上下文物件。
正如上面的程式碼,
obj1.foo() 被呼叫時,this 繫結到了 obj1,
obj2.foo() 被呼叫時,this 繫結到了 obj2

顯式繫結

這種就是使用 Function.prototype 中的三個方法 call(), apply(), bind() 了。
這三個函式,都可以改變函式的 this 指向到指定的物件,
不同之處在於,call()apply() 是立即執行函式,並且接受的引數的形式不同:

  • call(this, arg1, arg2, ...)
  • apply(this, [arg1, arg2, ...])

bind() 則是建立一個新的包裝函式,並且返回,而不是立刻執行。

  • bind(this, arg1, arg2, ...)

apply() 接收引數的形式,有助於函式巢狀函式的時候,把 arguments 變數傳遞到下一層函式中。

思考下面程式碼: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this.a);  // 輸出 1
  bar.apply({a: 2}, arguments);
}

function bar(b) {
  console.log(this.a + b);  // 輸出 5
}

var a = 1;
foo(3);複製程式碼

上面程式碼中, foo() 內部的 this 遵循預設繫結規則,繫結到全域性變數中。
bar() 在呼叫的時候,呼叫了 apply() 函式,把 this 繫結到了一個新的物件中 {a: 2},而且原封不動的接收 foo() 接收的函式。

new 繫結

最後一種,則是使用 new 操作符會產生 this 的繫結。
在理解 new 操作符對 this 的影響,首先要理解 new 的原理。
在 JavaScript 中,new 操作符並不像其他物件導向的語言一樣,而是一種模擬出來的機制。
在 JavaScript 中,所有的函式都可以被 new 呼叫,這時候這個函式一般會被稱為「建構函式」,實際上並不存在所謂「建構函式」,更確切的理解應該是對於函式的「構造呼叫」。

使用 new 來呼叫函式,會自動執行下面操作:

  1. 建立一個全新的物件。
  2. 這個新物件會被執行 [[Prototype]] 連線。
  3. 這個新物件會繫結到函式呼叫的 this。
  4. 如果函式沒有返回其他物件,那麼 new 表示式中的函式呼叫會自動返回這個新物件。

所以如果 new 是一個函式的話,會是這樣子的:

function New(Constructor, ...args){
    let obj = {};   // 建立一個新物件
    Object.setPrototypeOf(obj, Constructor.prototype);  // 連線新物件與函式的原型
    return Constructor.apply(obj, args) || obj;   // 執行函式,改變 this 指向新的物件
}

function Foo(a){
    this.a = a;
}

New(Foo, 1);  // Foo { a: 1 }複製程式碼

所以,在使用 new 來呼叫函式時候,我們會構造一個新物件並把它繫結到函式呼叫中的 this 上。

優先順序

如果一個位置發生了多條改變 this 的規則,那麼優先順序是如何的呢?

看幾段程式碼:

// 顯式繫結 > 隱式繫結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this.a);
}

let obj1 = {
    a: 2,
    foo,
}

obj1.foo();     // 輸出 2
obj1.foo.call({a: 1});      // 輸出 1複製程式碼

這說明「顯式繫結」的優先順序大於「隱式繫結」

// new 繫結 > 顯式繫結
function foo(a) {
    this.a = a;
}

let obj1 = {};

let bar = foo.bind(obj1);
bar(2);
console.log(obj1); // 輸出 {a:2}

let obj2 = new bar(3);
console.log(obj1); // 輸出 {a:2}
console.log(obj2); // 輸出 foo { a: 3 }複製程式碼

這說明「new 繫結」的優先順序大於「顯式繫結」
而「預設繫結」,毫無疑問是優先順序最低的。
所以優先順序順序為:

「new 繫結」 > 「顯式繫結」 > 「隱式繫結」 > 「預設繫結。」

所以,this 到底是什麼

this 並不是在編寫的時候繫結的,而是在執行時繫結的。它的上下文取決於函式呼叫時的各種條件。
this 的繫結和函式宣告的位置沒有任何關係,只取決於函式的呼叫方式。
當一個函式被呼叫時,會建立一個「執行上下文」,這個上下文會包含函式在哪裡被呼叫(呼叫棧)、函式的呼叫方式、傳入的引數等資訊。this 就是這個記錄的一個屬性,會在函式執行的過程中用到。

參考

《You Dont Know JS》- this & Object Prototyp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