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與資料探勘的區別
統計學可以分為描述性(descriptive)統計學和推斷性(inferential)統計學。
描述性統計學(descriptive statistic)通常喜歡用一些像平均值那樣的特徵值或者用像直方圖那樣的圖示來做對於資料的描述,通常並不做特定的假設。
推斷性統計學(inferential statistic)相對描述性統計學來說提供了更加嚴格的基於資料隨機生成過程的某些假設。其得到的結論只在其假設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成立。推斷性統計學中應用基於收集的資料做假設檢驗(hypothesis testing)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我們想要確定或者拒絕關於這個領域的一些假設。
資料探勘與假設檢驗相反,探索性的資料分析(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則關心從收集的資料中生成假設(generating hypothesis)。在探索性的資料分析中並沒有或者只有比較弱的關於資料生成過程的模型假設。一個典型的情景便是我們已經具有了資料,他們也許並不是透過最好的方式蒐集來的。因此我們很難去對於資料生成過程做特定的假設。我們是目標導向的,這就是說我們提出像“什麼顧客會帶來最高的收益”這樣的問題,並研究能夠幫助我們回答和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方法。所謂資料探勘技術(data mining techniques)的一種定義便指的是對於以不同目的收集的大量的商業資料庫,使用有力的工具和技術分析其大量資料的技術。曾經有人認為使用正確的資料探勘工具可以自動或者僅僅依靠少量的人工干涉就可以得到任意我們想要的knowledge。然而,實踐經驗表明了每個問題都是不同的並且資料分析過程的自動實現是幾乎不可能的。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統計學以及資料探勘的不同。其本質性的區別就在於對待資料的假設的態度上。而我們所應致力的,則是以標準完善的資料分析過程(data analysis process),做出漂亮的分析專案。
雖然資料探勘的這些定義有點不可觸控,但在目前它已經成為一種商業事業。如同在過去的歷次淘金熱中一樣,目標是`開發礦工`。利潤最大的是賣工具給礦工,而不是幹實際的開發。資料探勘這個概念被用作一種裝備來出售計算機硬體和軟體。
硬體製造商強調資料探勘需要高的計算能力。必須儲存,快速讀寫非常大的資料庫,並將密集的計算方法用於這些資料。這需要大容量的磁碟空間,快速的內建大量RAM的計算機。資料探勘為這些硬體開啟了新的市場。
軟體提供者強調競爭優勢。`你的對手使用它,你最好得跟上。`同時強調它將增加傳統的資料庫的價值。許多組織在處理存貨,帳單,會計的資料庫方面有大量的業務。這些資料庫的建立和維護都耗資巨大。現在只需要將相對少的投資用於資料探勘工具,就可以發現隱藏在這些資料中的具有極高利潤的資訊`金塊`。目前硬體和軟體供應者的目的是在市場還未飽和前透過迅速推出資料探勘產品為資料探勘作廣告。
另外,許多專業於資料探勘的諮詢公司也成立了。在這個領域,統計學家和電腦科學家的不同在於當統計學家有一個想法時,他(她)將它寫成文章,而電腦科學家者開一家公司。
在當前的資料探勘軟體包中被用到的統計分析過程包括:
.決策樹推斷(C4.5,CART,CHAID)
.規則推斷(AQ,CN2,RECON,etc)
.最近鄰方法(合乎情理的方案)
.聚類方法(資料分離)
.聯合規則(市場籃子分析)
.特徵提取
.視覺化
另外,有些還包括:
.神經網路
.bayesian belief 網路(圖形模型)
.遺傳演算法
.自組織圖
.神經模糊系統
幾乎所有包都不包括:
.假設檢驗
.實驗設計
.響應表面模型
.ANOVA,MANOVA,etc.
.線性迴歸
.判別分析
.對數迴歸
.廣義線性模型
.正則相關性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後面的這些過程是標準統計包裡的主要部分。因此,當前被市場化的資料探勘包中的大部分方法在統計學科之外產生和發展。統計學核心的方法已被忽略。
統計學和資料探勘
統計學和資料探勘:交叉學科摘要:統計學和資料探勘有很多共同點,但與此同時它們也有很多差異。本文討論了兩門學科的性質,重點論述它們的異同。關鍵詞:統計學
知識發現1.簡介統計學和資料探勘有著共同的目標:發現資料中的結構。事實上,由於它們的目標相似,一些人(尤其是統計學家)認為資料探勘是統計學的分支。這是一個不切合實際的看法。因為資料探勘還應用了其它領域的思想、工具和方法,尤其是計算機學科,例如資料庫技術和機器學習,而且它所關注的某些領域和統計學家所關注的有很大不同。
統計學和資料探勘研究目標的重迭自然導致了迷惑。事實上,有時候還導致了反感。統計學有著正統的理論基礎(尤其是經過本世紀的發展),而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學科,有新的主人,而且聲稱要解決統計學家們以前認為是他們領域的問題。這必然會引起關注。更多的是因為這門新學科有著一個吸引人的名字,勢必會引發大家的興趣和好奇。把“資料探勘”這個術語所潛在的承諾和“統計學”作比較的話,統計的最初含義是“陳述事實”,以及找出枯燥的大量資料背後的有意義的資訊。當然,統計學的現代的含義已經有很大不同的事實。而且,這門新學科同商業有特殊的關聯(儘管它還有科學及其它方面的應用)。本文的目的是逐個考察這兩門學科的性質,區分它們的異同,並關注與資料探勘相關聯的一些難題。首先,我們注意到“資料探勘”對統計學家來說並不陌生。例如,Everitt定義它為:“僅僅是考察大量的資料驅動的模型,從中發現最適合的”。統計學家因而會忽略對資料進行特別的分析,因為他們知道太細緻的研究卻難以發現明顯的結構。儘管如此,事實上大量的資料可能包含不可預測的但很有價值的結構。而這恰恰引起了注意,也是當前資料探勘的任務。2.統計學的性質試圖為統計學下一個太寬泛的定義是沒有意義的。儘管可能做到,但會引來很多異議。相反,我要關注統計學不同於資料探勘的特性。差異之一同上節中最後一段提到的相關,即統計學是一門比較保守的學科,目前有一種趨勢是越來越精確。當然,這本身並不是壞事,只有越精確才能避免錯誤,發現真理。但是如果過度的話則是有害的。這個保守的觀點源於統計學是數學的分支這樣一個看法,我是不同意這個觀點的(參見【15】,【9】,【14】,【2】,【3】)儘管統計學確實以數學為基礎(正如物理和工程也以數學為基礎,但沒有被認為是數學的分支),但它同其它學科還有緊密的聯絡。數學背景和追求精確加強了這樣一個趨勢:在採用一個方法之前先要證明,而不是象電腦科學和機器學習那樣注重經驗。這就意味著有時候和統計學家關注同一問題的其它領域的研究者提出一個很明顯有用的方法,但它卻不能被證明(或還不能被證明)。統計雜誌傾向於發表經過數學證明的方法而不是一些特殊方法。資料探勘作為幾門學科的綜合,已經從機器學習那裡繼承了實驗的態度。這並不意味著資料探勘工作者不注重精確,而只是說明如果方法不能產生結果的話就會被放棄。正是統計文獻顯示了(或誇大了)統計的數學精確性。同時還顯示了其對推理的側重。儘管統計學的一些分支也側重於描述,但是瀏覽一下統計論文的話就會發現這些文獻的核心問題就是在觀察了樣本的情況下如何去推斷總體。當然這也常常是資料探勘所關注的。下面我們會提到資料探勘的一個特定屬性就是要處理的是一個大資料集。這就意味著,由於可行性的原因,我們常常得到的只是一個樣本,但是需要描述樣本取自的那個大資料集。然而,資料探勘問題常常可以得到資料總體,例如關於一個公司的所有職工資料,資料庫中的所有客戶資料,去年的所有業務。在這種情形下,推斷就沒有價值了(例如,年度業務的平均值),因為觀測到的值也就是估計引數。這就意味著,建立的統計模型可能會利用一系列機率表述(例如,一些引數接近於0,則會從模型中剔除掉),但當總體資料可以獲得的話,在資料探勘中則變得毫無意義。在這裡,我們可以很方便的應用評估函式:針對資料的足夠的表述。事實是,常常所關注的是模型是否合適而不是它的可行性,在很多情形下,使得模型的發現很容易。例如,在尋找規則時常常會利用吻合度的單純特性(例如,應用分支定理)。但當我們應用機率陳述時則不會得到這些特性。統計學和資料探勘部分交迭的第三個特性是在現代統計學中起核心作用的“模型”。或許“模型”這個術語更多的含義是變化。一方面,統計學模型是基於分析變數間的聯絡,但另一方面這些模型關於資料的總體描述確實沒有道理的。關於信用卡業務的迴歸模型可能會把收入作為一個獨立的變數,因為一般認為高收入會導致大的業務。這可能是一個理論模型(儘管基於一個不牢靠的理論)。與此相反,只需在一些可能具有解釋意義的變數基礎上進行逐步的搜尋,從而獲得一個有很大預測價值的模型,儘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透過資料探勘去發現一個模型的時候,常常關注的就是後者)。還有其它方法可以區分統計模型,但在這裡我將不作探討。對此可參見【10】。這裡我想關注的是,現代統計學是以模型為主的。而計算,模型選擇條件是次要的,只是如何建立一個好的模型。但在資料探勘中,卻不完全是如此。在資料探勘中,準則起了核心的作用。(當然在統計學中有一些以準則為中心的獨立的特例。Gifi的關於學校的非線性多變數分析就是其中之一。例如,Gifi說,在本書中我們持這樣的觀點,給定一些最常用的MVA(多變數分析)問題,既可以從模型出發也可以技術出發。正如我們已經在1.1節所看到的基於模型的經典的多變數統計分析,……然而,在很多情形下,模型的選擇並不都是顯而易見的,選擇一個合適的模型是不可能的,最合適的計算方法也是不可行的。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應用設計的一系列技術來回答MVA問題,暫不考慮模型和最優判別的選擇。相對於統計學而言,準則在資料探勘中起著更為核心的作用並不奇怪,資料探勘所繼承的學科如電腦科學及相關學科也是如此。資料集的規模常常意味著傳統的統計學準則不適合資料探勘問題,不得不重新設計。部分地,當資料點被逐一應用以更新估計量,適應性和連續性的準則常常是必須的。儘管一些統計學的準則已經得到發展,但更多的應用是機器學習。(正如“學習”所示的那樣)很多情況下,資料探勘的本質是很偶然的發現非預期但很有價值的資訊。這說明資料探勘過程本質上是實驗性的。這和確定性的分析是不同的。(實際上,一個人是不能完全確定一個理論的,只能提供證據和不確定的證據。)確定性分析著眼於最適合的模型-建立一個推薦模型,這個模型也許不能很好的解釋觀測到的資料。很多,或許是大部分統計分析提出的是確定性的分析。然而,實驗性的資料分析對於統計學並不是新生事務,或許這是統計學家應該考慮作為統計學的另一個基石,而這已經是資料探勘的基石。所有這些都是正確的,但事實上,資料探勘所遇到的資料集按統計標準來看都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統計工具可能會失效:百萬個偶然因素可能就會使其失效。(【11】中包含例子)如果資料探勘的主要目的是發現,那它就不關心統計學領域中的在回答一個特定的問題之前,如何很好的蒐集資料,例如實驗設計和調查設計。資料探勘本質上假想資料已經被蒐集好,關注的只是如何發現其中的秘密。3.資料探勘的性質由於統計學基礎的建立在計算機的發明和發展之前,所以常用的統計學工具包含很多可以手工實現的方法。因此,對於很多統計學家來說,1000個資料就已經是很大的了。但這個“大”對於英國大的信用卡公司每年350,000,000筆業務或AT&T每天200,000,000個長途呼叫來說相差太遠了。很明顯,面對這麼多的資料,則需要設計不同於那些“原則上可以用手工實現”的方法。這意味這計算機(正是計算機使得大資料可能實現)對於資料的分析和處理是關鍵的。分析者直接處理資料將變得不可行。相反,計算機在分析者和資料之間起到了必要的過濾的作用。這也是資料探勘特別注重準則的另一原因。儘管有必要,把分析者和資料分離開很明顯導致了一些關聯任務。這裡就有一個真正的危險:非預期的模式可能會誤導分析者,這一點我下面會討論。
我不認為在現代統計中計算機不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它們確實是,並不是因為資料的規模。對資料的精確分析方法如bootstrap方法、隨機測試,迭代估計方法以及比較適合的複雜的模型正是有了計算機才是可能的。計算機已經使得傳統統計模型的視野大大的擴充套件了,還促進了新工具的飛速發展。
下面來關注一下歪曲資料的非預期的模式出現的可能性。這和資料質量相關。所有資料分析的結論依賴於資料質量。GIGO的意思是垃圾進,垃圾出,它的引用到處可見。一個資料分析者,無論他多聰明,也不可能從垃圾中發現寶石。對於大的資料集,尤其是要發現精細的小型或偏離常規的模型的時候,這個問題尤其突出。當一個人在尋找百萬分之一的模型的時候,第二個小數位的偏離就會起作用。一個經驗豐富的人對於此類最常見的問題會比較警覺,但出錯的可能性太多了。
此類問題可能在兩個層次上產生。第一個是微觀層次,即個人記錄。例如,特殊的屬性可能丟失或輸錯了。我知道一個案例,由於挖掘者不知道,丟失的資料被記錄為99而作為真實的資料處理。第二個是宏觀層次,整個資料集被一些選擇機制所歪曲。交通事故為此提供了一個好的示例。越嚴重的、致命的事故,其記錄越精確,但小的或沒有傷害的事故的記錄卻沒有那麼精確。事實上,很高比例的資料根本沒有記錄。這就造成了一個歪曲的映象-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統計學很少會關注實時分析,然而資料探勘問題常常需要這些。例如,銀行事務每天都會發生,沒有人能等三個月得到一個可能的欺詐的分析。類似的問題發生在總體隨時間變化的情形。我的研究組有明確的例子顯示銀行債務的申請隨時間、競爭環境、經濟波動而變化。
至此,我們已經論述了資料分析的問題,說明了資料探勘和統計學的差異,儘管有一定的重迭。但是,資料探勘者也不可持完全非統計的觀點。首先來看一個例子:獲得資料的問題。統計學家往往把資料看成一個按變數交叉分類的平面表,儲存於計算機等待分析。如果資料量較小,可以讀到記憶體,但在許多資料探勘問題中這是不可能的。更糟糕的是,大量的資料常常分佈在不同的計算機上。或許極端的是,資料分佈在全球網際網路上。此類問題使得獲得一個簡單的樣本不大可能。(先不管分析“整個資料集”的可能性,如果資料是不斷變化的這一概念可能是不存在的,例如電話呼叫)
當描述資料探勘技術的時候,我發現依據以建立模型還是模式發現為目的可以很方便的區分兩類常見的工具。我已經提到了模型概念在統計學中的核心作用。在建立模型的時候,儘量要概括所有的資料,以及識別、描述分佈的形狀。這樣的“全”模型的例子如對一系列資料的聚類分析,迴歸預測模型,以及基於樹的分類法則。相反,在模式發現中,則是儘量識別小的(但不一定不重要)偏差,發現行為的異常模式。例如EEG軌跡中的零星波形、信用卡使用中的異常消費模式,以及不同於其它特徵的物件。很多時候,這第二種實驗是資料探勘的本質-試圖發現渣滓中的金塊。然而,第一類實驗也是重要的。當關注的是全域性模型的建立的話,樣本是可取的(可以基於一個十萬大小的樣本發現重要的特性,這和基於一個千萬大小的樣本是等效的,儘管這部分的取決於我們想法的模型的特徵。然而,模式發現不同於此。僅選擇一個樣本的話可能會忽略所希望檢測的情形。
儘管統計學主要關注的是分析定量資料,資料探勘的多來源意味著還需要處理其它形式的資料。特別的,邏輯資料越來越多-例如當要發現的模式由連線的和分離的要素組成的時候。類似的,有時候會碰到高度有序的結構。分析的要素可能是圖象,文字,語言訊號,或者甚至完全是(例如,在交替分析中)科學研究資料。4.討論資料探勘有時候是一次性的實驗。這是一個誤解。它更應該被看作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儘管資料集時確定的)。從一個角度檢查資料可以解釋結果,以相關的觀點檢查可能會更接近等等。關鍵是,除了極少的情形下,很少知道哪一類模式是有意義的。資料探勘的本質是發現非預期的模式-同樣非預期的模式要以非預期的方法來發現。與把資料探勘作為一個過程的觀點相關聯的是認識到結果的新穎性。許多資料探勘的結果是我們所期望的-可以回顧。然而,可以解釋這個事實並不能否定挖掘出它們的價值。沒有這些實驗,可能根本不會想到這些。實際上,只有那些可以依據過去經驗形成的合理的解釋的結構才會是有價值的。顯然在資料探勘存在著一個潛在的機會。在大資料集中發現模式的可能性當然存在,大資料集的數量與日俱增。然而,也不應就此掩蓋危險。所有真正的資料集(即使那些是以完全自動方式蒐集的資料)都有產生錯誤的可能。關於人的資料集(例如事務和行為資料)尤其有這種可能。這很好的解釋了絕大部分在資料中發現的“非預期的結構”本質上是無意義的,而是因為偏離了理想的過程。(當然,這樣的結構可能會是有意義的:如果資料有問題,可能會干擾蒐集資料的目的,最好還是瞭解它們)。與此相關聯的是如何確保(和至少為事實提供支援)任何所觀察到的模式是“真實的”,它們反應了一些潛在的結構和關聯而不僅僅是一個特殊的資料集,由於一個隨機的樣本碰巧發生。在這裡,記分方法可能是相關的,但需要更多的統計學家和資料探勘工作者的研究。資料探勘科學正在萌芽。Fayyad et al做了重要的基礎工作【6】,目前的研究範圍可以參考國際知識發現和資料探勘系列學報和《資料探勘和知識發現》雜誌所列的主題和領域(兩個最重要的學報是【12】和【11】)。關於統計學和資料分析的論文包括【8】,【4】和【10】。
參考文獻目錄見原文。
相關文章
- 統計學與資料探勘
- 資料探勘與資料分析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 資料分析與資料探勘 - 04科學計算
- 淺談大資料、資料分析、資料探勘的區別!大資料
- 一文講清:資料分析與資料探勘到底有什麼區別?
- 大資料與深度學習區別大資料深度學習
- 如何系統地學習資料探勘
- 資料探勘者與資料探勘青年的對話(轉)
- 大資料、資料分析、資料探勘的差別大資料
- 資料探勘與生活
- 大資料與海量資料的區別大資料
- “大資料”與“海量資料”的區別大資料
- 資料探勘與資料抽樣
- 〈%# 〉與〈%= 〉的區別,顯示資料與繫結資料
- 資料倉儲與大資料的區別大資料
- 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的區別與關係大資料
- 資料探勘演算法跟資料結構中的演算法有區別嗎演算法資料結構
- 社交網站的資料探勘與分析網站
- 大資料與深度學習有什麼區別?大資料深度學習
- 資料倉儲與ODS的區別
- 系統設計與普通設計思考的區別
- 資料探勘和資料提取該怎麼區分?
- MySQL字元資料型別char與varchar的區別MySql字元資料型別
- 資料科學家與機器學習工程師的區別? - kdnuggets資料科學機器學習工程師
- 資料探勘相關的數學基礎
- 資料科學、機器學習和AI的區別資料科學機器學習AI
- 資料倉儲和傳統資料庫的區別資料庫
- 資料探勘的功能
- 神奇的資料探勘
- 資料探勘與分析 概念與演算法演算法
- 【系列】思考:資料探勘應用的幾種誤區
- 一文讀懂統計學與機器學習的本質區別(附案例)機器學習
- “小資料”的統計學
- 資料探勘在醫學大資料研究中的應用大資料
- 資料庫與資料倉儲的區別是什麼資料庫
- 資料探勘的資料分析方法
- 雲審計與大資料審計:區別、優勢與應用場景大資料
- 大資料時代,如何做資料探勘與分析!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