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書評 :《我是一隻IT小小鳥》

發表於2012-10-12

來源:劉未鵬

設計你自己的進度條

進度條的設計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樣的耗時,如果不給任何進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後才彈出一個完成訊息,中間沒有任何動態變化,那麼整個過程就會讓人等得非常焦急,導致一些人乾脆把程式關了了事。如果有進度不斷更新,那麼對整個過程耗時的心理感受就會遠低於實際值,使用者也不會鬱悶到把程式關了。(你有多少次在銀行處理手續的時候,看著工作人員把一堆材料不停地倒騰來去,心裡多希望他們可以在櫃檯小視窗上投影一個進度條?)

這裡的原因在於,沒有進度提示的話,我們無法判斷這個等待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如果有不斷增長的進度條,那麼我們對於什麼時候會達到100%就會有一個粗略的估計,這個估計是一劑定心丸,讓我們知道這事情總會並且會在不久的將來完成。

不是書評 :《我是一隻IT小小鳥》

做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善於規劃的人,會將目標分割成一個個的里程碑,再將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前陣子流行的GTD方法學,核心的理念就在於,如果你把任務分割了,你就有了進度條,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斷的進展,你總會完成任務或到達你的目標,你會有一個時間估計。反之如果沒有這個分割,整個的任務或目標對你來說就只有兩種狀態——“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個比較漫長的目標,那麼你會發現你的進度條總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會耗盡你的耐心,讓你下意識的產生“這事什麼時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沒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來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達到目的,這就會讓你心生怯意,不敢進一步投入時間,免得血本無歸。在這樣的心理下,不少人就會選擇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頭來花了時間還一事無成。

而所謂的規劃其實就是針對這種心理弱點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對整個目標的幾個重大步驟有清晰的界定,能夠對每個步驟的耗時作出靠譜的上界估計,你就不會被不確定的未來,不確定的時間投入感到恐懼,就不會被這種不確定感壓迫到過早退出。

 

不要過早退出迴圈

我們在嘗試新的事物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不同的人會在碰壁不同的次數之後退出。用程式設計師喜歡的話來說就是,我們都在for迴圈,區別在於你是什麼情況下break;的。有的人退出閾值高,這是能堅持的一類人,有的人退出閾值低,這類人很可能遇到一些障礙就退出了。

過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於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投資時間最終無法收到回報的恐懼,感受到的困難越大,這種恐懼越大,因為越大的困難往往暗示著這個任務需要投資的時間越大。所以其實我們都是直覺經濟學家,當我們說“畏難”的時候,其實我們畏懼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困難所暗示的時間經濟學意義。

然而,我們的情緒大腦畢竟比較原始,僅根據碰壁的次數或硬度來判斷事情的難易並不一定靠譜,如果你遇到困難,不妨用一用網際網路,用一用群體的智慧,看看別人當時是怎麼想怎麼辦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你並不孤單,你遇到的問題早就有人遇到過,你踩過的坑裡面盡是前人的腳印,不要僅僅因為一時摸不著頭緒,找不著出路就退出,這不是informed decision,問一問自己作出退出的決策是否基於足夠的資訊,我是否進行了足夠的調查,至少,是否去簡單用了用搜尋引擎。

模仿高德納先生的名言:過早退出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興趣遍地都是,專注和持之以恆才是真正稀缺的。

很多人看了書中的故事之後得出這樣的結論:興趣最重要。然而,我覺得區別他們和其他人的,並不是他們擁有超過常人的興趣,而是他們擁有超過常人的毅力。

其實人天生就對新事物懷有好奇心,難以找出誰沒有對任何事物或領域產生過興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興趣只能持續幾天,當遇到第一個困難,第一道坎的時候,他們就熄滅了,然而另一些人的興趣火花會變成火苗,火苗會變成火種,一直穩定的燃燒很多年。區別他們的並不是興趣的有無,而是他們的性格里面有沒有維持興趣的火種一直燃燒下去的燃料

一個人有專注和持之以恆的性格,即便在一個沒有多大興趣的領域也能成為專家(更何況,興趣的很大一類來源就是“我擅長做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興趣也很快會被一些冷水潑滅。

 

生活中的選擇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多,細微的選擇差異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唐雅薇同學的故事中,有這麼一個細節吸引了我的注意:當時她正在找工作階段,對女生在IT行業的發展很迷茫,恰逢微軟的郭蓓菁女士到他們學校演講,演講完了之後她立即就奔上講臺攔住郭女士詢問女生與IT的問題。

這是一個細節,但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上去攔住名人問普通問題的,我們會給自己找很多很多的理由和介面,我想最常見的應該是兩個原因:1. 如果被批評了自尊心會受到打擊。2.認為問了也問不出特別的資訊。然而事實卻是相反:1. 自尊心受到打擊算不上實質性的損失。2. 你想不出能問出什麼特別的資訊並不代表就真的問不到重要的資訊。別把不知道當成沒有

一個小小的思維差異,可能導致很多人在遇到困惑的時候原地打轉,衝突不出,而另一些人則取經得到寶貴的經驗,站在別人的肩膀上越過了障礙。唐雅薇從郭女士那兒得到了最寶貴的資訊:女生在IT行業也能有很好的發展。信心,是這樣一種奇怪的東西,就算你沒有確切的證明未來會更好,你也會堅持下去,你不會過早退出迴圈;而來源於過來人的資訊則是信心最靠譜的保障。

你是不是意識到,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所作出的選擇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呢?有沒有想過有一些看似細小的選擇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想想看,試一下,是不是真的沒什麼損失,還有可能得到巨大的回報呢?

 

靠專業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複製性的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個領域堅持不懈地專注下去,只需要選擇一個不算太不靠譜的方向,然後專心致志的專下去,最後必然能成為高手或者絕頂高手。世上有很多成功帶有偶然因素和運氣成分或出身環境,但至少這一樣,被無數人複製了無數遍,否則就不會存在學校和教育了。

 

反思是讓人得以改進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維品質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甚至未及成年,性格就難以再發生大的變化。性格是這樣一種自我實現和強化的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專注的人,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分散你注意力的東西,你的思維難以在一個事情上停留半小時,於是你的時間變得瑣碎,你很難在一個領域有長久的積累和深入的思考,這樣的現實可能會讓你感到沮喪,後者讓你更加無法專心,這樣的現實可能會讓你感到焦慮,為了避開焦慮你又會去尋求其他的刺激,結果是惡性迴圈。

反思是改變自己的第一步,我們常常容易發現別人的問題,別人的錯誤,卻難以發現自己思維中的問題,因為我們很少會把自己的思維當成目標去思考。

作為程式設計師,相信沒有人不知道能修改自身的程式,而能修改自身的程式的前提就是,首先這個程式必須有法子能夠指向自身。

 

餓死在乾草堆之間的驢子

有很多在迷茫期的同學,迷茫都是相似的:面前有兩條路,到底選哪一條?“轉行還是不轉行?”“學C++還是學Java。?“做管理還是做程式設計師?”有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比如“學C++還是學Java。”答案是都學而且還不僅學兩個。有些問題不是一個泛泛的答案能夠適合的,比如轉行還是不轉行,需要考慮很多自身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有人會因為無法作出決定就推遲決定,然而實際上推遲決定是最差的決定,在推遲決定期間,時間悄悄流逝,你卻沒有任何一條路上的積累,白白浪費了時間。

如果你有一些錢不知道花在A還是B上,你先不作決定,沒問題,因為錢還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時間,不知道花在A上還是B上,不行,因為過了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糾結,也不要從糾結中逃離,試圖推延決定,既然終究是個痛苦的決定,就痛一回,好好思考和調查之後作出一個決定並堅持下去,只要不是太不靠譜的行業(相信也沒誰會在糾結了之後卻選了一個不靠譜的行業的),經過你的積累總會成為高手。

 

一生的知識積累,自學的起碼佔90%

你會在這本書當中看到的一個重複出現的現象就是自學,大規模的自學,逃課自學,上網找書自學,程式設計師行業是最適合自學的行業,網路是程式設計師的天堂,需要的資源、工具,比課堂上的多出何止百倍,如果說還有一個學科,並不需要傳統的教育就可以成才,估計非程式設計師莫屬了。作為程式設計師如果沒有查過wikipedia,沒有看過幾本原版電子書,沒有在國內外主要郵件列表裡面提過問題吵過架,沒有用技術部落格記錄學習的獨特體會,沒有訂閱技術牛人們的部落格,怎麼好意思說身在這個行業呢?

最後,看完了書還是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怪自己,不怪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