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過去和Google的宿命

iDotNetSpace發表於2008-07-02
對於Google,大家總有話說。有Google的鐵桿粉絲,也有面對最近Google的擴張而有些迷茫的粉絲。大家喜歡把Google和微軟進行比較,比來比去,得出結論Google是家比微軟好的公司。我看這個結論下得有些早。

  似曾相識的輝煌

  Google的上市,似乎回應了Netscape在1995年掀起的網際網路熱潮。Google推出的產品,出一個,大家愛一個,好似到了一個盛世。

  想想微軟的過去,更加輝煌。那古老的日子裡,計算機業界的老大IBM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的時候, “微小”和“創新”的微軟給了一代程式員希望。曾記得1995年Windows 95釋出的1995年8月24日,整個多倫多CN電視塔被Windows 95的旗幟包裹起來,帝國大廈也被通體刷出了Windows的三種顏色。這這code名為Chicago的作業系統,是多少人追捧的目標。

  當OLE技術出來的時候,它讓使用者可以把物件從一個應用程式拷貝到可以拷貝另外一個應用程式;COM讓一個應用程式可以控制另外一個,就不說 Windows 3.1的彩色啟動畫面以及Windows 95的Start按鈕給人帶來的衝擊了。這一切出來的時候,在當時所受的追捧程度,一點不亞於現在的Google釋出的任何一項產品。只不過這些名詞,有些發黃了,記不起來了。

  創新和達爾文主義

  Google是創新的,無論是搜尋引擎還是最近接連推出的新產品,讓大家眼睛一亮,再亮,直到眼花繚亂。著名的20%的時間自由支配就是支援這種創新的機制。

  微軟也是創新的。關於創新,它一直在微軟的血液裡面。微軟內部的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從Windows 95時代到現在,從來都沒有改變過。邁克爾-德拉蒙德所寫的《微軟帝國叛逆》就講述了OpenGL組裡三個工程是堅持認為世界上有比OpenGL更適合Windows系統的圖形引擎,於是掀起了微軟內部的戰爭,祕密開發DirectX引擎。戰爭最終以更多的內部的部門採用更快更簡單得DirectX而不是OpenGL,並使OpenGL組最終轉變成為DirectX組而告終。這內部的種種創新的故事,已經有很多本書的記述了。

  微軟的產品在內部的殘酷的競爭,多少團隊的產品不及準備釋出,就已經被內部淘汰。太多大家沒有聽到過的產品,就經過內部達爾文主義競爭下崗了。同一種技術,多個部門同時研發,誰找到了更多的內部或者外部的產品基於你的技術開發,誰就能活下來。而選擇什麼樣的技術的慎重程度,也絕不亞於對外部公司的要求,因為如果自己選擇的技術沒有前途,也就意味著自己的產品前途暗淡。上千人的NetDoc隊伍,就是要擊敗微軟自己的Office,結果歷經三年,Office如期釋出了Office XP,而NetDoc還沒來得及釋出就被解散。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其他的各項應用,也隨之解散或合併。這些殉葬者就是在內部評估的時候,把堵壓在了一項技術上。微軟內部,所有的團隊都要在內部兜售自己的產品,沒有合作者,沒有使用者,就沒有未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2639172/viewspace-36891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