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花入各眼」「燕瘦環肥各有所好」到底是真實存在的品味差異,還是虛假的自我安慰?美麗到底有沒有標準?根據麻省理工研究人員的一份新報告,他們實際上能夠製造出更容易讓人記住、更吸引視線、或看起來更年輕的面孔。他們透過後製照片,使人的面孔更令人留下難忘印象,成功率高達 74%。
我們每日都會遇到無數人,也會遇見狠多陌生人,而通常我們僅僅第一眼,腦部就會馬上反應,到底是馬上忘記,還是忍不住一看再看,這些當然與一些主觀因素有關,例如對方面孔是否與自己熟悉的人相似、表情是否友善等等。但總的來說,漂亮的、令人難忘的面孔,其實是有一定公式。
這個結論對我們來說有甚麼意義?首先,即使我們不願意接受,但是特定的面孔確實更吸引。所以,那些懂得替自己 FB 大頭照,或是求職信附上的照片,向理想方向動手腳的話,確實能夠增加自己被記著的機會。例如好像以上的幾張圖片,大家都會認得出是同一人,但得到的感覺卻是確有分別。其次,也難怪那些後製師、化妝師甚至整形師總是製造出差不多的面孔來,甚至攝影師打燈也傾向塑造某類面型,因為在事實上人們就有這種偏好;再者,如果是拍攝電影之類,某些角色造型外貌會較容易深入民心,這種計算在商業世界來說實屬平常。
攝影來說,有所謂「黃金比例」「黃金分割」,在面型上亦一樣有,例如來自 Marquardt Beauty Analysis 的所謂「黃金面型」:
把你的照片,與下圖比較一下,如果完全符合的話,則你是個標準美人了。
側面也有。
這是不是一種妖言惑眾,是不是鼓吹現在已經過於濫泛的整型、整容與過度 PS,並且忽略個體美與特殊性?
又或者「美麗」之間確實有一些共通點,而個體差異卻是建基於這些共通點之上,並沒有完全的無限制審美觀,即使偶有例外,但總體來說其實人們的喜好還是差不多。現在已經有「自拍神器」,只差在未有一個 App,是全自動幫你的自拍照美白、瘦面、調整眼睛間距、收窄鼻翼、收整下巴等等……
想詳看更多麻省的研究報告,可以按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