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方法論和模式

IT168人月神話發表於2008-08-18
關於06年我對方法論和模式的理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003d6.html
該文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方法論是一個巨集觀的東西,是很多方法和過程的結合,方法論的提出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方法論針對的是某一個領域和知識體系。而模式是一個較為具體的方法論,是針對特定場景下的特定問題而提出的,只有在特定場景下發生的特定問題使用模式來解決才能夠真正有效。

在上篇關於和諧生產和知識創造的文章後,如果我們把知識作為一種產品,我們可以進一步進行類別。

產品結構 = 知識體系結構 (非精確的知識樹模型)
產品配置得到的Bom = 精確的知識產品(能夠解決特定問題域的知識和技能)
工序 = 知識的關聯和依賴關係(某個知識點的前導知識)
工藝路線 = 知識地圖(解決特定問題的特定線路)
如何得到工藝路線 = 模式語言(很好體現了顯性->隱性->顯性的過程)

其中的關鍵仍然在於解決特定問題的特定線路,而這個的關鍵仍然在於方法論和模式的積累。模式的積累來源於我們歷史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也實現了我們知識管理裡面的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同時我們把這些再總結和歸納出來形成模式,又變成了顯性的文字知識。這也是為什麼模式或者模式語言沒有經過實踐的話一個人很難真正的理解轉化為自我的隱性知識的主要原因。

在知識管理中有了知識體系結構後,再根據知識的關聯關係和知識的前後依賴就能夠形成比較大框架的基於某個領域的知識地圖。但是要注意的就是知識體系和知識地圖是針對某一個業務領域的通用解,而不是針對特定問題的特定解。如何讓知識結構和知識地圖在針對特定場景的問題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就涉及到了你要知道特定知識對知識單元的組裝方法即工藝路線,而在知識管理中能夠很好起到工藝路線作用的就是模式。

所以提出了對知識管理的又一個理解如下,先搭建知識結構和知識地圖,形成知識產品結構的非精確模型。然後在遇到特定問題後,通過模式對知識單元進行配置和串聯,形成能夠解決特定問題的精確知識和技能。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5027599/viewspace-43325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