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專案管理過程改進與認知過程-轉載

IT168人月神話發表於2008-08-28
原文:http://www.mypm.net/articles/show_article_content.asp?articleID=13650&pageNO=1

軟體專案的過程診斷與改善已經有了很多的有效的參考模型和最佳實踐方法集,其中,最有影響的是SEI的軟體過程成熟度模型(SW-CMM/TSP/PSP 體系)和敏捷聯盟提出的敏捷方法集等。這些模型和方法的提出都基於不同的隱喻,比如,SEI把軟體開發過程看作類似於硬體產品的設計與製造過程,關鍵過程依賴於基於活動和度量的有序過程的管理規範。CMM的基於活動的度量方法和有次序的、基於活動的管理規範與瀑布模型有非常密切的聯絡(先是需求活動,然後是設計活動,編碼活動,單元測試活動,整合活動,以及系統接收測試),過程形成剛性的制度和規範穩定下來。因為CMM的思想受到瀑布式開發思想的很大影響,造成許多組織對CMM的認識停留在瀑布思想上,主要的原因是,以硬體的開發設計過程來類比軟體過程。軟體開發組織嘗試著更加現代和高效的方法改進其專案管理過程,迭代開發技術、軟體產業最佳實踐和經濟動機驅動組織採用面向結果的過程,重視開發業務案例和原型方案、可用釋出、現場版本的釋出等,這些方法形成敏捷方法的思想。基於敏捷方法的軟體專案過程管理是不同於傳統過程管理理念的過程管理方法,過程的可重構性而非穩定性是敏捷過程管理的核心,存在於各種層次的軟體過程中,而這些能力在CMM裡被認為是在最高階別成熟度的組織中才需要開始考慮並作為管理的重心。敏捷方法集為以過程的可重構性和自組織性為中心的過程度量、控制、改進提供了豐富的手段與思想。過程的動態性體現於定義、執行、控制過程,過程的執行是過程管理的一部分,即過程的動態自組織性(自適應)。

以傳統的生產製造專案和工程建設專案BPR和BPI的方法來進行軟體專案的過程改進是不適合的。各個敏捷方法集基於各種各樣的隱喻,如極限運動(XP極限程式設計)、橄欖球賽(SCRUM)、自適應系統(ASD)、集市(Open Source)等,把軟體過程作為一個探索過程,不斷的以經濟原則對客戶需求和技術需求進行評判和選擇。而總的來說,新提出的軟體專案過程模型大多與生物進化過程進行類比,在生物進化過程的隱喻下把軟體開發過程看作一個智慧體成長的過程,這個智慧體一般認為是一個軟體產品,或更深刻的認為是一個軟體開發組織的知識結構,進化的動力是經濟動機和殘酷的市場選擇。

軟體專案的產品和加工物件都是“軟”的資訊,軟體產品的特點與硬體產品相差太大。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說,軟體開發組織為客戶提供的不是或不只是軟體產品,而是客戶所需要的資訊,軟體產品只是為客戶提供資訊服務的自動化代理而已。因此,可以為軟體開發提出另一個隱喻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5027599/viewspace-43874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