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知識地圖(下)

IT168人月神話發表於2009-02-08
金剛經知識地圖(下)

在第一品到第十六品重點在講善護念併發真實信心,強調安心和降心的重要性,並引出了《金剛經》而且多次說明受持和為他人解讀《金剛經》的福德無量。從第十七品開始即是悟後起修的過程,而第十七品究竟無我重點即是無我,無我包括了人無我和法無我兩個方面的內容,即人是五蘊假合而成並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實體,佛法本身也是依緣假立,法本身也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實無法所得,非法非非法。只有通達了無我無法的境界才是真菩薩。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即是萬法歸一,以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恆河沙,一心攝眾生心。三心不可得,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和未來之心皆是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事過則滅。眾生皆有佛性,了悟了真心即眾生即佛。

第十九品繼續再講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的福德甚多,在第四分中首先引入了應該無所住佈施,佈施不住六塵,福德如虛空不可思量。到了該分強調了該佈施是以三心不可得之心做因,以七寶做緣,如是佈施才是福德甚多,不可思量。

第二十品講離色離相,在第六品中首先引入了學佛不以身見,必須要先離身相。在第十三分引入了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在該分講不可以具足色身見如來,只是這裡的具足色身是如來的報身佛,即具足圓滿的報身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離諸相才能見如來。

在第二十品破除了對佛的圓滿報身的見相,在第二十一品重點即是破除對佛語的見相,即核心是無法可說。整部《金剛經》始終都是以空去聲色耳聞的見相為主題。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因此要空去對法相的執著,佛並沒有動念說法之相。

第二十二品開始講無法可得,既然無法可說自然也無法可得,般若妙法本身自己所有,關鍵是自己是否悟,而不是心外所能得。既然無失,自然無所謂得,如果談有得就又犯了執著之相。

第二十三分淨心行善重點是講法無高下,眾生平等,以平等清靜心,不著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觀照自性,而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再次講受持金剛經併為他人解說的福德勝過七寶佈施,學佛者一是福德資糧,一是智慧資糧,而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德,遠超過了物質佈施的功德。

從第二十五品開始,進入了證果的階段,在第十七分到二十四分重點是將修行,講應該無所住安住真心,修一切善法。該品名化無所化分,即以平等心度平等眾,外不見所度的眾生,內不見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無所化。在二十一和二十二分講無法可說和無法可得,到該品更是要連最基本的惑根都要斷掉。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有重要的四句揭,即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眼見心想的三十二相,一落入有相的執著,就不是佛的真身。在前面的5,13,21分已經多次再說不能以身相,三十二相,具足身相見如來。該分更加強調的是內心的觀想,也不能取相執著。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佛陀一路破除執著到這裡,又怕眾生落入斷滅空見的陷阱中。因此提出了般若妙法不可用斷常之見思量,不可用生滅之法思量,應該發菩提心而離斷滅見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講菩薩能夠知道一切法無我,所以能夠無生法忍;同時菩薩的佈施本身無所住,因此不會因為貪求生起執著,因此菩薩所做的都不會受到福德相的限制。

第二十九品解釋如來,如來即威儀寂靜。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所謂威儀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是莊嚴圓滿之相;所謂寂靜者,即無去無來,非動非靜。佛陀所證悟的法身如來無來去之相,諸法平等,無高無下,無彼無此。

第三十品開始講一個重要的概念即一合相,也叫實相,三千大千世界和諸微塵,天地萬物即是因緣假合而成,並非真實存在。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因此要徹底打破對二元對立的執著,一合相即無二無異,不離不散。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總結全經之義,在第二分須菩提提出的兩個問題,即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服妄心?此分將我等四見,法非法相,一併總除諸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分即要我們斷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務實知見不生才是。

最後一品又提到了重要的四句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同時再次提到了受持金剛經,並且為他人演說的福德不可思量。在上一品重點對降服妄心進行了總結,即將心外的四相,心內的四見都空去而不生動念,該品則通過四句揭說明安住真心的道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5027599/viewspace-54561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