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平】《構建oracle高可用環境》前言

idba發表於2008-04-07

這裡,首先要感謝廣大讀者的支援與認可,該書第一次印刷到現在,2個多月的時間,就要準備第二次印刷了。在此期間,我也看到了很多讀者反饋(包括讀者書評與讀者來信),他們對本書的肯定,讓我深表感動。本書在寫作與印刷過程中,也出現了部分的錯誤,感謝廣大讀者通過來信,或者是在我的網站www.ixdba.com上留言指出了這些錯誤。本書在第二次印刷時會修正這些錯誤。

作為本書的作者,當然更希望廣大的讀者能從本書中獲得他們想要的知識,並能幫助他們獲得自己的成功。高可用性,在未來的一些年中,也將是越來越被引起重視的技術。需要強調的是,高可用性不僅僅侷限在一兩個技術上面,它應當是一個範疇,包括高可用的規劃與設計,建設與實施,管理與維護,等等。

正因為高可用的範圍如此廣泛,所以本書所鋪設的內容也特別之多。也有讀者反映,因為內容太多,而在具體的細節內容上面,沒有過分深入地進行介紹。這個問題其實與本書的寫作規劃有關,當初就是從如下三個方面來規劃本書的:

(1)擴充視野

現在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能獨立管理從最底層的儲存、主機、資料庫,到支援最上層的應用產品設計的個人與團隊是很少的,而我們團隊就可以接觸到以上相關技術。接觸的東西越多,視野其實就越開闊,能看到的問題也越多,所以,在整個高可用性環境方面,我希望大家能從整體上去考慮,並瞭解影響到系統高可用性的有哪些東西。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易,傳統企業應用與網際網路應用開始產生越來越多的差異:傳統的企業應用更關注於單個資料庫(或資料庫叢集)的處理能力以及系統硬體本身的可靠性;而網際網路應用,由於分佈系統的大規模出現,可以使用普通的硬體裝置(如PC Server)來實現大規模冗餘,通過廉價的裝置也可以達到整個系統的高可用性(如Google與Amazon在這方面就做的很不錯)。所以,當在網際網路應用中評價系統壓力時,不再是單純地評估資料庫的處理能力,而是評估整個系統的處理能力,因為資料可能不存在於任何傳統的資料庫中,DBA也不再僅僅是資料庫管理人員,而有可能是資料管理人員。

很難說,網際網路技術以後就不影響傳統企業現有的技術,廣泛的瞭解與對比,是本書的目的之一。

(2)擴充思路

在寫作本書之前,我就已經跟非常多的廠家及很多服務提供商打過交道,經常遇到其銷售人員把自己的產品說成金條,把別人的產品貶低為稻草的情況。如我在剛開始接觸硬體的時候,聽到IBM介紹IBM的產品,就覺得它是最好的了;馬上,HP過來介紹HP的產品,我又覺得HP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經驗多了,瞭解也多了,情況就不一樣了,別人的吹捧已經不能影響我自己的思路。所以,在本書的前幾章,介紹產品選擇與構架選擇時,也一直在表達這一個觀點,即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路與觀點,不要讓別人左右你自己的思想,否則銷售人員很容易就影響你了(關於銷售人員的技巧,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影響力》這本書)。

本書後面的一些章節,如資料遷移、監控體系,也是從構架設計的思路開始來描述具體的實現方法的。在資訊化如此完善的今天,本身獲得一兩個方法是很簡單的,但是,如果把方法系統化地規劃起來,則是另外一種能力。好的思路,可以很快地幫大家獲得成功,僅僅知道好的方法,不表示就有好的思路。

不要用簡單的思維去看那些構架,不要僅僅是關注其中的技術而拋棄了思想,否則,我只能說你獲得了皮毛而拋棄了精髓,成語”買櫝還珠”也就是這個意思。

(3)獲得經驗

因為很多人認為高可用性技術就是幾個技術那麼簡單,所以他們理解的Oracle高可用就是RAC技術與Data guard技術。而高可用性的管理與維護,有時候比高可用技術本身更值得關注與借鑑。因為技術本身,是在不斷地變化過程中的。簡單地說,如RAC的安裝與配置,在不同的OS、不同的版本中,就有很大的差異,如RAC方面的bug,在不同的環境下也有差異。而維護與管理經驗是通用的,也是最直接的、最寶貴的技術。

本書的一些案例,操作使用方法,維護經驗與優化經驗其實都是高可用經驗的總結。通過學習這些經驗,可以讓讀者在面對真正的高可用環境時,不至於驚慌失措。

所以本書

對於高階讀者,可能不需要關注方法,而僅僅是關注自己不曾理解的領域與思路。

對於初級讀者,如果有了一定的基礎,一次看不懂沒有關係,通過知識面的不斷擴充,再看一次,可能會有新的收穫。

對於未入門者,個人建議先了解一些基礎知識,然後再看本書可能更有收穫。

最後,再次感謝對本書提出寶貴意見與建議的讀者們,也希望你們獲得更大更多的成功。

陳吉平

2008年3月於杭州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384/viewspace-23105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