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相通的,通用的部分就是對於一個事件思考的方法,處理的方式。毋庸置疑,5W1H,PDCA,20/80法則等,對於任何管理都是通用的。大家經常說:萬事皆專案。那麼我們不妨站在專案管理之外,脫開甘特圖、WBS、里程碑等專用名詞,通過案例來看看專案管理與其他管理的通用性。
一、即使完不成,也知道差距在哪裡
2001年,本人所在的公司開始大規模的開發新產品。而且公司專門還為此成立了專案管理部,專門負責新產品的開發工作。10多個經過培訓的專案管理人員,按照顧客劃分業務範圍,負責新產品的開發專案管理,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下:
1、協調研發部確認顧客需求,進行材料、模具設計,
2、協調模具製造分廠的製造進度,
3、協調製造分廠的新產品試製車間的材料配方和試模工作,
4、協助質量部門出具新產品驗收報告,
5、協調成本物流部的報價工作,
6、以上工作結束之後,轉銷售部門,成為產品
2001年總計開發接受新產品2000多種,開發成功新產品1500餘種,形成批量生產的只有300種左右。
所有的專案經理都存在同樣的一個問題:新產品開發存在嚴重脫期的現象,顧客對此意見很大,多次投訴。當時公司裡甚至有這樣的說法:不脫期的專案經理就不是專案經理。無論當初專案如何制定進度的,結果總是滯後。導致專案經理心理嚴重失衡:一接到新產品開發,就會把交付節點計劃到顧客無法容忍的地步。但是即使如此,也無法保證按期交付新產品,形成一個專案管理上的怪圈。
如此的惡性迴圈,最終公司出臺了《新產品開發規定》,對新產品開發按照種類、尺寸、材料等,規定了新產品開發的大致時間,並對專案經理進行考核。在一段時間內,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新產品的準時交付率在短時間內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過了兩個月,又是亂成一團。
不久,就把考核的範圍擴大到各個部門,但是也是短時間內有效,一段時間內又故態復萌了。
對此公司幾乎是一籌莫展,我也思考過很多此這個問題,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直到第二年。
2002年1月,作為分管採購的總監與公司簽訂績效協議。我的企業是美國獨資企業,沒簽訂的時候是可以商量的,簽訂的協議之後是絕對不允許打折的。總公司下達的經營目標經過公司管理層分解,要求採購部門2002年採購總成本下降5%。經過3天的測算,我有把握控制的降幅只有3.8%,努力一下也不可能超過4.5%。於是我和總經理髮生了嚴重的爭執,討論的時間比測算的時間還要長。
最終,我很尊敬的一個同事,就是分管制造、質量的現任常務總監,問我:公司的經營目標是不可以變更的,對不對?
我回答:是。但是既然達不成目標,那我簽訂績效協議的目的是什麼?
他問:既然是目標,就是需要努力的。你既然已經做過測算,那麼你知道差距有多少,是不是可以把降價的幅度再放大一些?你有壓力我知道,你能肯定你的壓力都傳達下去了麼?你要知道,你領導的是一個團隊。
我沉默了。他接著說到:就算你完不成,也可以知道你的差距在哪裡?對麼?
這句話對我的衝擊力太大了。說的誇張一點,就象黑夜中的明燈,一下就把我的思路引導到另外一下方向:沒錯,如果目標制定到3.5%,那麼我可以輕鬆的完成,但是我永遠不知道,未完成的部分,自己和團隊有什麼沒做到的,或者說沒努力做的。
我經過調整,把降價目標按照8%重新下達給採購部,與採購經理一起,每個採購員依次過堂。用了7天的時間,最後與每個採購員都簽訂了績效協議,預計的降幅為7.2%。最終到年底,經過大家的努力,採購成本的降幅達到了5.7%。在年底的慶功會上,我回想起年初的態度,不由得笑了。
當我回頭看新產品專案開發的時候,又想到了這句話:即使完不成,也知道差距在哪裡。沒錯,在新產品開發的管理中,公司採用的政策是以獎懲替代管理。而忽略了對未按時完成專案的分析。
於是,思考之後,我與專案管理部的經理長談了幾次,建議他按照專案延遲的原因,對新產品開發專案進行一個資料統計,對症下藥。
經過統計,造成專案延遲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數字記不清楚了)
1、驗收標準不明確,導致重新設計的
2、模具等待原材料,導致不能準時交付
3、無效開發過多,導致負荷過重,安排不上的
3、其他
既然問題找出來了,只要解決了一部分,就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於是經過管理層討論,決定:
1、對於顧客的新產品開發,要慎重接專案,啟用新產品開發評估系統。
2、嚴格貫徹TS16949的要求,明確顧客對產品的質量需求,延長確認顧客需求的時間,並規定沒有得到顧客會籤的檔案不得投入開發過程。
3、加大模具原材料(鍛材)庫存量,在準時交付與庫存量有矛盾的時候,以滿足交付為首要條件。
這個方案出臺以後,公司的新產品開發經過半年的調整,終於走上了正軌。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3786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