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的核心——線性規劃模型(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10
ERP的核心——線性規劃模型
1982年,以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試驗室與德國玉立希核研究中心牽頭的多國能源系統協作專案大功告成,它為西方國家制定能源政策、化解由於石油價格暴漲所產生的能源危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該專案的目的是評價能源新工藝在未來國家級能源系統中的作用。毫無疑問,這樣的評價需要建立一個通用的計算機化的模型。經認真考慮和多方比較,他們一致選擇了多週期的線性規劃模型。

15年過去了,我們對線性規劃在管理、決策及ERP中作用的認識仍然不夠。從1996年到今年8月,《計算機世界》所發表的30多篇有關MRP或ERP的文章中,除兩篇文章各有一處提到“優化”一詞外,其餘皆未提及。至於線性規劃,則全未觸及,好像毫無關係。


優化:企業效益的源泉


從60年代初期的MRP到MRPⅡ再到90年代初的ERP,前後整整經歷了30年的時間,為時不短。就MRP與ERP的字面看,其差別僅僅是優化的資源種類由少變多、由區域性變全部罷了。但有一個字沒有變,那就是“PLANNING”。什麼是PLANNING?按字面講是“做計劃”、“做規劃”或“計劃”、“規劃”。對企業而言,做計劃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困難的是做一個好的,經得起推敲與論證同時又能給企業帶來較大效益的計劃。有鑑於此,我們寧可將“PLANNING”譯為“做規劃”或“規劃”,因為由此才會聯絡到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及動態規劃,才會聯絡到目標與優化。事實上,MRP到MRPⅡ再到ERP的發展歷程正是企業的線性規劃模型與優化的範圍由小到大、由區域性到全域性的過程。企業的效益依賴於資源配置的優化,即依賴於線性規劃模型的優化。優化的範圍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如若不然,我們為什麼還要將MRP擴大到MRPⅡ再擴大到ERP呢?


清倉查庫、摸清資源、建立良好的會計系統與審計系統、機構重組、激勵機制及企業文化等亦可提高企業的效益。但這與ERP及模型的優化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是經驗、藝術,是事務處理;而後者是揭示企業運作規律、獲取更大效益的科學與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科技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將更加深入、廣泛。我們認為,企業利用科學與技術揭示其運作規律並獲取更大效益的舉措亦是知識經濟除資訊化與全球化以外的又一顯著特徵。


優化的困難


我們將ERP線性規劃模型的優化分成兩種型別。一類是生產計劃確定後的優化。對換這類計算,由於種種產品、原材料、零部件的價格都是確定的,廣告與促銷亦已確定,因此在這種情況下,ERP求解的是一個確定性的線性規劃問題。相對而言,這一類的計算要容易一些。另一類計算是讓ERP支援企業未來的決策。從本質上說,ERP僅僅是一個大的資源優化器而已,對未來的探索ERP是無能為力的。管理者(可能借助某些挖掘工具)必須分析未來的經濟走勢、分析未來的消費趨勢並預測同行的產銷動向,然後確定自己的產品價格、廣告與促銷策略,最後再將這些資料交給ERP計算。由於未來的經濟走勢、未來的消費趨勢、同行未來的產銷策略以及基於上述情況所確定的產品價格、廣告與促銷策略都是預先假定的、不確定的,因此第二類計算實際上是求解一個隨機線性規劃問題。據我們所知,此類問題仍在研究之中,尚無好的計算方法。這一類計算要比第一類複雜得多。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優。”企業亦是如此。第二類計算就是尋企業之遠慮、找化解之對策、解企業之憂愁。第二類計算與企業的發展乃至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它比第一類計算更為重要、更困難。


國外有一個詞叫做“SCENARIO”,國內常譯為“假定方案”、“假設方案”等。SCENARIO的任務是研究系統未來的格局。由於經濟、金融系統受政治及天災人禍的影響,企業SCENARIO的研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你可以隨便搞一個SCENARIO,但ERP的優化未必能求出結果;就是可以求得結果,如果未來的格局不像你所說的那樣,求得的結果又有什麼意義?


現在人們所能做的是搞許多SCENARIO,然後對每一個SCENARIO搞一次優化。SCENARIO搞得好,ERP的優化就好;SCENARIO搞得不好,ERP的優化只能跟著胡說八道。不管SCENARIO搞得如何,最終的決策還得靠企業管理者。在這裡,SCENARIO是更軟、更艱深的任務。亞洲金融風暴就是鐵證。請不要將探索未來的艱難與實施ERP的困難混為一談,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事情。對企業未來的探索是企業的任務,與ERP或ERP的供應商沒有關係。


基於優化的ERP實施方案


既然ERP就是企業資源配置的規劃,而企業的效益又依賴於描述這種配置的線性規劃模型的優化,那麼就讓我們把建立線性規劃模型與模型的優化作為我們首要的同時也是最終的目標。其他任務都放在次要的從屬地位上。專案的前期要建立經濟與金融體系的評價準則及企業的計量體系。當然要摸清企業的資源。如何摸清企業的資源?第一種方法是先建網、建庫、查詢、檔案轉換,建立線性規劃模型,由機器向ERP模型提獎學金資料,完全實現自動化。當然這是非常耗時、耗資、耗工的事情。在人力、財力、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將ERP的自動化水平搞得高一些,將一些輔助功能搞的好一些、全一些,這乃是大好的事情。問題是我們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不富裕,大量的國有企業仍處在虧損的劣境之中,要一下子拿出幾百萬元人民幣,集中幾十位計算機專家,實在是勉為其難。如果再拖上好幾年,那就很難讓人忍受這種無休無止的狀態。產生這種狀態的根源要麼是企業管理混亂,理不清財與物;要麼是不知道ERP的最終目標究竟是什麼,不知道線性規劃大系統分析的方法學,總是在物流、開環、閉環上繞圈子。


第二種方法是縮小工作面,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即集中精力建立線性規劃模型,集中精力摸清企業的資源,蒐集模型所需要的資料,由人向計算機提供資料。在初見成效的情況下,在財力、人力允許的情況下,再搞建網、建庫、查詢、資料採集、檔案轉換等事情,再來提高系統的自動化水平。我們決不是說建網、建庫、查詢、資料採集、檔案轉換等事情應該在建立線性規劃模型之後。我們的意見是在人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先將它們放一放,不要將這些任務作為實施ERP的必要性條件。需要指出的是,模型所需的資料常常需要折衷處理,SCENARIO所研究的未來事態更需人腦的分析與判斷,不經分析與處理直接輸入計算機是沒有意義的,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也是不可能的。
線性規劃模型必須是通用的、靈活的、積木式的和可視的。通用與靈活是要求線性規劃模型能適用於所有的企業。要做到這一點,模型必須是積木式的。可視不是通常所說的人機介面,它指的是“濃縮”模型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無論是對模型自身的開發還是模型的實際計算都是極其重要的,而且系統愈大,作用愈顯著。


在ERP的實施中,要把ERP與工業控制系統分開。ERP是一個資源排程或決策支援系統,可以評價種種工藝,但不等於自動控制。經驗告訴我們,第二種方法是一種速度快、見效快、投入少的方法。企業在花費不大的情況下在短期內得益,讓其再投財力人力,再擴大大與提高專案的功能就易如反掌。因此對ERP的供應商而言,這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方法。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85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