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Excel到ERP(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10
從Excel到ERP
公司是一家提供網路裝置零配件的小公司,員工不到50人。多年來,S公司就像綁在IT行業航空母艦上的小舢板,被動地靠7、8裝潢置製造商的定單艱難度日,每次獲得的定單並不是很大,比如硬碟托架、磁碟模組、資料電纜、介皮膚等等,但型號也有幾十種之多。

  按照過去的方式,S公司各個部門基本上是合同驅動的業務模式,生產部門、採購部門、商務部門、財務部門和技術支援部門,分別根據銷售部簽署的銷售合同,安排自己的工作。

  這種方式在單子比較小、品種比較少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應付得了。而且,現在各個部門都配有計算機,大家都不同程度地採用Excel表格系統,建立了自己的資料管理系統。這些資料表格,雖然內容上各自為戰、互相分割,“還是很管用的”,公司老總盧先生從報來的計劃、完成報表上可以感覺得到。

  廠商“變臉”

  近幾年的生意不好做了,S公司隱約地感到了一種壓力。盧總說,“現在整機廠商由於整體IT形勢的下滑,都在縮減自己的採購供應商,‘成本領先’戰略顯然不足以應付劇烈的市場競爭。”

  其實,令盧總真正感到危機的是,整機廠家提高了供貨商甄選的資格標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你是否有相對完善的企業資訊系統”,也就是時下流行的ERP系統。

  其實,廠商把有沒有ERP作為一個考核的條件,主要是關心有沒有與他介面的SCM系統。廠商的想法是,有了SCM系統,廠商就可以通過網上下定單,並且對配件規格、定貨引數進行靈活的監控;而且,更重要的是廠商將可以動態地掌握生產和發貨的進展情況。

  雖然“嗅”到了製造廠商對供貨商態度的這種變化,但S公司還是因為“預算太緊”,沒有把上ERP系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結果,去年的一個大單子讓我們苦不堪言”,盧總說。

  “孤島”體驗

  去年年初,S公司接到某大廠的一份定單,要求在3個月內提供500套用於儲存裝置的硬碟模組。這對S公司可謂“天上掉下的餡餅”,公司上下非常振奮。

  但是,交貨條件中有一條讓盧總不敢掉以輕心的約束:這批貨要求在60天內分5批交完,每批100件。而且,交貨地點分別是國內5個不同的城市,並且廠家需要隨時監控生產的程式。說白了,就是S公司要每週通報貨物生產和發運的具體進展情況。

  按照過去的生產模式,S公司悶頭生產完畢後,按合同發貨就可以了。現在廠家要求“監控”整個合同履約的全過程,實在讓盧總心裡沒底。

  “如果讓各個部門用Excel做統計彙總,自己做給自己看,還算馬馬乎乎”,盧總十分清楚這些報表的“質量”。各個部門的Excel統計,都是按照自己關心的指標進行統計的,生產部門和採購部門關於材料的分類可能就不見得相同,與財務部門的材料編號也不完全一致;商務部門一般只記錄每件貨物的序列號,但這個序列號的編制方法,完全不同於生產廠對產品的編號,而是自成體系。

  如果單看某個部門的統計資料,盧總還看得明白,有時只不過把部門經理叫過來解釋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這些資料之間是什麼關係,“全憑几位老總多年的經驗,也就我們看得明白”,盧總苦笑著說,“這就叫‘孤島’。”

  “目標”掩蓋了“過程”

  雖然,這筆生意總算是跌跌撞撞地應付過去了,廠商最後還算是滿意。但盧總的體會是,“看來光指望Excel不靈了,不上ERP系統真的不行了”。

  不過,在沒有這種“緊迫”的需求之前,上不上ERP系統在盧總看來,無非是工作效率高低之分,“不就是比Excel更快一些嗎?”

  但是,廠商一旦要求“把生產過程和商務履約過程”呈現出來,變成“可見的、可控的”過程的時候,盧總這才發現,這些零散地分佈在各部門的“Excel資料是一堆永遠捏不攏的亂麻”。

  這些“亂麻”是各部門在“目標管理”驅動下,“用來‘對付’我的最佳武器”,盧總有點調侃地說。過去對“過程”的問題關心得不夠,上至老總,下到部門經理,無非是任務層層分解、指標落實到人就可以了。至於部門之間怎麼配合、互相之間如何溝通,“說實在的,只是在有出現問題需要‘救火’的時候才去想”,盧總的話很坦率。

  “現在看來,上不上ERP系統,的確有另外更深一層含義”,盧總心裡盤算著,“目標管理如果忽視了過程,這些目標與目標之間,‘子目標’與‘子目標’之間,就可能出現種種扭曲和衝突。這種扭曲和衝突的根源,正在於‘目標掩蓋了過程’。”

  一筆大單子,讓S公司的盧總明白了一個道理,“企業資訊化決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改變經營理念,把‘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結合起來”。要實現這種結合,ERP可能是最佳的平臺。

  從目標管理到過程管理


  20世紀50年代,在德魯克的大力推行下,“目標管理法(Management Based-on Objects,MBO)”在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大行其道。很多年來,設計組織架構、施行績效考核、推行以計劃為龍頭的PDCA(Plan、Do、Chek、Action,計劃、實施、檢查、行動)管理迴圈,都是目標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雖然目標管理方法很容易陷入“目標掩蓋過程”的窘境,但它畢竟提供了一個非常直截了當的方法,所以長久以來受到企業家、特別是“獨斷”的企業家的親睞,企業家的任務由此變得較為單一,似乎只需要制定“目標”,然後按照績效考核體系,“獎勤罰懶、秋後算賬”即可。

  然而,MBO方法有兩個非常容易被人忽視的假設:其一,目標的設定是正確合理的;其二,逼近目標的種種努力,或者說“通向目標的道路”是正確的。

  第一個假設即“目標的正確性”,屬於企業的戰略管理範疇,這裡暫且不論;第二個“過程的正確性”問題,近20年來引起了管理學家的反思。

  管理學家注意到,倘若“過程的可見性”本身成為問題的時候,“過程的正確性”就成了一個很難保證的問題。進一步地,“過程的可見性”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管理層“上下”之間和部門“左右”之間,實現資源的共享並具有合理的溝通管道。

  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企業競爭力分析模型中,將企業的業務過程描繪成一個價值鏈。波特認為,競爭不是發生在企業與企業之間,而是發生在企業內部各自的價值鏈之間。只有對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業務流程)實行有效管理的企業,才有可能真正獲得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1990年,美國諮詢管理專家邁克爾·哈默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文章,率先提出企業再造的概念,1993年又與詹姆斯·錢比合著了《公司再造》一書。他們指出,公司再造的核心是對公司的業務流程進行再設計,尤其是關鍵業務流程直接面向顧客,為顧客提供有價值的產出。

  “什麼是公司核心能力”、“價值鏈”、“公司再造”等問題的提出,促使人們反思業已形成的目標管理方法,轉而從“過程改善”上尋求管理改善的新途經。這一思想在企業資訊化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89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