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生存法則之八--把準IT的脈(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10
CIO生存法則之八--把準IT的脈
【IT168 專稿】不斷湧現的IT新技術,大大促進了企業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但也不是隻要引進IT新技術就能促進企業發展。技術選擇不當不僅導致投資浪費,還可能導致資訊化全盤皆輸;前些年王安電腦公司倒閉和日本富士通公司退出中國大陸,就曾給一些機關、企業的資訊化造成了致命性打擊。對CIO來說,選擇一條恰當的技術路線,不僅要把準IT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還要根據業務需求、財務狀況等通盤考慮。面對層出不窮的IT新技術、IT新產品,CIO如何選擇恰當的技術路線?

對IT新技術“不求甚解”

  寶供物流企業集團資訊總監唐友三教授不論工作多忙,每天晚上都要上網“溜達一圈兒”,看看IT精英們又推出了什麼新“玩意兒”。碰到感興趣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標準,唐友三會找材料來認真學學,甚至找懂行的技術高手聊一聊。唐友三曾在中國科學院做過多年IT研發,但出任寶供物流企業集團資訊總監後對IT新技術就“不求甚解”,只要瞭解IT技術的最新動態、掌握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就OK。像唐友三這樣的CIO還有很多,起初IT是CIO最主要的技能;但隨著IT與業務的結合越來越緊密,CIO的目光也逐漸轉向了商業流程運作、企業發展戰略等,但把握IT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依然是CIO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目前唐友三仍然拿出20-30%的精力關注IT技術。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產品,CIO如何選擇符合未來趨勢的IT技術?各種關於新技術、新產品的學術會議、高峰論壇滿天飛,究竟誰是“真心英雄”?從應用需求的角度說,跨系統、跨部門、跨單位的資訊共享將是未來幾年資訊化建設大勢所趨,與主流廠商的產品標準統一、開放原始碼的技術和產品,將更容易實現資訊共享;另一方面,業務流程的修改權將逐漸回到業務部門手中,IT逐漸迴歸其“工具”的本色,平臺技術即是一例。

350萬美元的專案為啥花了1200萬?

  一些酷愛IT技術的CIO,一看到新技術就興奮不已,時常不顧業務實際需求在“熱門”或“新潮”的名義下,大量購進新裝置。80年代末,當客戶伺服器剛出現時,個別酷愛技術的CIO抑制不住對新技術的興奮,快速用客戶伺服器替代了原來的“大鐵塊”計算機。就這樣,一家大型金融服務公司的工資單不再通過計算機主機進行,而是被轉移到客戶伺服器環境進行;其實當時並無任何強制性商務原因要進行這種轉換。使用舊系統時,工資單的處理同樣高效,而且是在合理的成本下進行;但是,該系統是舊的,不再新潮迷人了,於是被“仍”進了垃圾堆。

  眾所周知,工資單需要有效控制,如果將它公開放在一個尚未設定控制程式的系統環境中,那將招致一些令人不快的後果。當該金融服務公司開始用客戶伺服器系統處理工資單時,不僅缺乏足夠控制,而且根本沒有人知道如何操作並維修這樣的系統;那些提倡使用新工資單系統的人想象出了一個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美好前景,但當操作出現問題時,這些前景很快便消失了。試圖在一個很少有人瞭解的領域解決缺乏控制的問題,其結果是以浪費大量金錢而告終。一個原本預算為350萬美元的系統轉換專案,最後卻花掉了1200多萬美元,其中的差額——850萬美元——本可以購買大量由計算機主機處理並列印的核對系統。

  這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局面。業務發展確實需要不斷引進和融合新技術,但選擇資訊化的技術路線,不能為技術而技術,更不要盲目引進新技術。在自己沒有掌握某項新技術的核心要素前,儘量選擇成熟的IT技術和產品,同時兼顧產品的先進性和可擴充性。

  當然,也不是能滿足業務需要的舊系統就統統保留,因為有些老系統雖然能很好地解決業務需求,但由於技術過於陳舊,配件已經停產,懂這些技術的人也沒幾個了,那就必須及時更換,否則維護成本要比上一套新系統還高。

掂掂口袋裡的銀子

  一個企業應該儘量選擇多樣化的技術路線,而不是單一的解決方案。其實每一種推向市場的技術都有其優勢,也都存在被淘汰的危險,所以企業的資訊化建設萬萬不可以綁死一種技術或一家的產品。

  選擇不同的技術路線,如選擇J2EE平臺技術還是選擇Microsoft.NET平臺技術、選擇B/S結構還是選擇C/S結構,將直接影響著以後的資金投入,還決定著系統未來的“生命力”。因為選擇不同的技術路線,對軟硬體裝置的要求不同、將來系統維護的難度等也不同。如果資訊化資金充足,選擇頂尖的產品和技術當然好,但多數企業用於資訊化的資金有限,只能選擇投資較少的技術路線,系統的效能等也必然受到一定影響。在影響的廣度、深度與節省的成本間,天平該向哪邊傾斜,只能依靠CIO自己去把握。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有多少錢就能辦多少事,如果存在多種解決方案,那當然選擇最省錢的了,不能因為是“大款”就選擇最貴的方案,那是浪費。

  2002年,為配合擴充銷售業務,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決定建設一個覆蓋全國內地26個省市區的廣域網系統,邀請幾家廠商做方案,全都是走專線網,全國26個辦事處算下來一年僅執行費就達100多萬元,還不包括裝置投入。這樣的投入相當於美菱幾萬臺冰箱的利潤。技術部門經過反覆論證,提出了藉助公網建立虛擬專網(VPN)的策略。為保證安全性,對資料通道全部加密,保證資料通過公網又有相當強的安全性。這種方案總投資只有15萬元。現在,美菱全國各地的辦事處通過撥號或者寬頻登入美菱內部網。且不說建立虛擬專網節省的硬體裝置費用,僅運營維護費每年就節省了90多萬元。

  美菱選擇藉助公網建立虛擬廣域網,網路速度、安全性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基本功能並沒有太大差別;而且還可以通過對資料通道加密等從技術上進行補救。任何產品的效能都有一個相對的度,如果超出了“度”,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拿安全保障來說,所有的安全保障都是相對而言,投入越多,安全係數就越大,但是在臨近極限值時,每提高一個千分點,所需投入也許就要高出幾十倍或上百倍。其實,有些業務並不需要那麼高的安全係數。如果盲目提高安全係數,投入鉅額資金購買那些人們想當然的安全係數很高的裝置,比如小型機,還不如利用大筆投入的幾分之一購買較便宜的WinTel架構產品,把資料放在多個伺服器中,把風險分散在不同的籃子裡。

  此外,技術路線的選擇要儘量多樣性。前些年,王安電腦公司倒閉和富士通公司退出中國大陸,不僅給一些機關、企業造成了鉅額財產損失,而且直接影響了資訊化建設的程式,因為不少企業的MIS系統以王安電腦為基礎,王安電腦倒閉後不得不重建MIS系統。一個企業應該儘量選擇多樣化的技術路線,而不是單一的解決方案。其實每一種推向市場的技術都有其優勢,也都存在被淘汰的危險,所以企業的資訊化建設萬萬不可以綁死一種技術或一家的產品。

“模糊經濟學”

  技術路線的選擇,不僅要考慮技術先進性、開放性還要考慮企業所處發展階段、未來發展戰略、外部大環境甚至國家政策調整等。企業的任何技術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投資決策行為,投這個技術,還是投那個技術,需要以經濟為依據進行決策,必須算算技術背後的經濟賬。任何技術路線的選擇到最後還是一筆經濟賬,是一個投資決策;而要算清這種經濟賬並不太容易,因為技術投資不是一個簡單的方程式,能計算出誰對誰錯;要算清技術背後的經濟賬,不僅要考慮裝置價格,還要考慮技術發展的趨勢和速度、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國家政策的變動等,實際是一個“模糊經濟學”。要算清“模糊經濟學”,不僅需要CIO熟悉技術的特性,站在技術和業務中間,瞭解哪些技術優勢對業務發展有用,哪些技術優勢對業務發展意義不大,最終以技術支援業務發展;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戰略思維,站在企業戰略的角度進行巨集觀決策,在從戰略的角度把企業的資訊開發戰略和整體企業戰略結合起來。

  1997年,華夏證券決定建設一個涵蓋所有一級分支機構的廣域網,當時華夏證券總工程師周志鋼面臨兩種技術選擇:雙向衛星網和DDN。如果租用DDN,租金比較高;如果用衛星網,雖然前期投資比較多,但後期使用費相對較低。另一方面,衛星網本身決定了其速率不可能太高,如果地面網能快速發展起來,DDN的租金下降,用地面網就比用衛星網合算,但地面網何時發展起來,誰也說不清。經過反覆測算,最後華夏證券發現三年是一個平衡點,也就是說,如果1999年地面網發展起來,用衛星建立廣域網就不虧也不賺;如果1999年以後,地面網才大幅降價,華夏證券就賺了。而當時華夏證券的判斷是地面網短期內不會發展起來,於是選擇了衛星網。後來,電信產業發展的事實表明,華夏證券的選擇是正確的。

  附錄:值得CIO關注的六大IT技術

  1.Microsoft.NET技術

  自2000年6月比爾•蓋茨提出“.NET”以來,微軟已將.NET發展成為新一代平臺標準及相配合的各類技術,.NET已經成為業界公認的基礎平臺,並且與Sun公司推出的J2EE平臺成為市場上的兩大主流平臺標準和技術。

  .NET戰略包括.NET開發平臺、.NET伺服器、.NET基礎服務、.NET終端裝置和.NET使用者體驗等,將網際網路本身作為構建新一代作業系統的基礎,並對網際網路和作業系統的設計思想進行合理延伸,使開發人員能夠建立與裝置無關的應用程式,以便輕鬆實現網際網路連線。

  .NET包括一個相當廣泛的產品家族,它們構建於XML和網際網路產業標準之上,為使用者提供Web服務的開發、管理、應用和體驗。.NET的基本思想是,將側重點從連線到網際網路的單一網站或裝置轉移到計算機、裝置和服務群組上,使其協同工作,提供更廣泛更豐富的解決方案。

  2.J2EE平臺技術

  J2EE(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是一個標準中介軟體體系結構,旨在簡化和規範多層分散式企業應用系統的開發和部署。J2EE方案的實施可顯著的提高系統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可伸縮性、負載平衡和可重用性。

  J2EE的核心是一組規範和指南,定義了一個使用Java語言開發多層分散式企業應用系統的標準平臺。開發人員在這些規範和指南的基礎上開發企業級應用,同時由J2EE供應商確保不同的J2EE平臺之間的相容性。由於基於規範的各J2EE平臺之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J2EE應用系統可以部署在不同的應用伺服器上,無需或只需進行少量的程式碼修改。在企業開發工作中利用這種體系結構,開發者將不必擔心執行關鍵商務應用所需的“管道工程”,從而可以集中精力重視商業邏輯的設計和應用的表示。

3.中介軟體

  中介軟體(Middleware)是基礎軟體的一大類,屬於可複用軟體的範疇。中介軟體處於作業系統軟體和使用者的應用軟體中間。中介軟體在作業系統、網路和資料庫之上,應用軟體的下層,總的作用是為處於自己上層的應用軟體提供執行與開發的環境,幫助使用者靈活、高效地開發和整合複雜的應用軟體。

  中介軟體是一種獨立的系統軟體或服務程式,分散式應用軟體藉助這種軟體在不同的技術之間共享資源,中介軟體位於客戶機/伺服器的作業系統之上,管理計算資源和網路通訊。開發人員無須針對不同的裝置和系統平臺設計不同的管理軟體,只需採用標準化的中介軟體基礎結構,就可使開發的應用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擴充套件性、易管理性、高可用性和可移植性,實現異構環境中工具、應用和服務的分散式管理。

  中介軟體的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應用的互聯和互操作是中介軟體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不管這些應用分佈在什麼硬體平臺上,使用了什麼資料庫,透過了多麼複雜的網路,或是同一計算機的不同應用系統。一個好的中介軟體產品要能夠解決應用互聯帶來的各種問題,通訊要支援各種通訊協議、各種通訊服務模式、資料格式翻譯、資料加密壓縮等。其次,針對不同的應用領域,對中介軟體又有各種不同的要求。由於實際的應用環境千差萬別,不能指望有一種包羅永珍的中介軟體解決所有問題。對於郵件系統需要提供儲存轉發功能,對工作流應用需要以條件滿足狀態將資訊從一個應用傳遞到另一個應用,對聯機交易處理系統,需要保證資料一致性、不停機作業、大量併發的高效率;對於一個資料採集系統需要保證可靠轉輸等。

  4.資料倉儲

  資料倉儲是為提升企業管理、增強業務協調、作出決策支援而提供一個面向主題的、整合的、及時性的、不可修改的資料中心。資料倉儲的關鍵技術和應用可分為三個方面:資料的抽取和處理、資料的儲存和管理、資料的表現。資料來源為資料倉儲提供最底層的運作資料庫系統及外部資料,初始資料以資料庫的形式或非資料庫的形式存在。

  資料倉儲是一個獨立的資料環境,它本身不直接生成資料,而是通過抽取過程將資料從聯機事務處理系統、外部資料來源以及離線的資料儲存介質中匯入到資料倉儲。
資料倉儲的核心在於資料倉儲的儲存和管理。資料倉儲的儲存格式和管理方法有別於傳統資料庫,核心技術的關鍵在於確保從正確的地方蒐集詳細的資料並進行優化處理、儲存大量資料,以便進行正確的資料體現和分析應用,同時,又確保在實際應用中的高效能。要決定採用什麼產品和具體的技術來建立資料倉儲的核心,則需從資料倉儲的技術特點著手。

  資料表現相當於資料倉儲的門面。使用者通過使用一些具有圖形介面、互動功能強的查詢工具對資料倉儲中的資料進行訪問查詢,這些工具和應用主要提供資料統計、多維分析和資料探勘等功能,以幫助使用者進行決策支援和資料分析。

  5.網路儲存技術

  相對於傳統的組裝在計算機內的儲存硬碟,企業級使用者所需要的網路儲存技術是指開放式的、獨立於主機或伺服器外的儲存裝置,並通過網路連線。目前,有兩種比較成熟的網路儲存技術:儲存區域網(SAN)和網路直接儲存(NAS)。

  儲存區域網 (Storage Area Network,SAN)是允許儲存裝置和處理器(伺服器)之間建立直接的高速網路(與LAN相比)連線,通過這種連線實現只受光纖線路長度限制的集中式儲存。SAN可以被看作是儲存匯流排概念的一個擴充套件,它使用區域網(LAN)和廣域網(WAN)中類似的單元,實現儲存裝置和伺服器之間的互聯。

  網路直接儲存(Network Access Storage,NAS)是直接連線到網路(如區域網)的一種儲存器,用類似NFS(網路檔案系統)或者CIFS(公用Internet檔案系統)等標準化的協議提供檔案級的資料訪問。NAS是一種不依賴於平臺的高效能資料儲存技術,它使用的硬體和軟體對執行檔案服務的特定任務進行了優化。簡單地說,NAS是通過網線連線的磁碟陣列,它具備了磁碟陣列的所有主要特徵:高容量、高效能、高可靠。但決不是簡單的更換了介面的傳統SCSI磁碟陣列。

  6.對等網技術和應用

  對等網的英文全稱是“Peer to Peer”(P2P)。與B2B、B2C一樣,P2P是在Internet網路背景下產生的,它改變了Internet網路底層的一些概念。P2P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使用者彼此平等、彼此分享、彼此開放”的理念下,也就是說,內容不是存在幾個主要的伺服器上,而是駐留在所有使用者的個人計算機上。P2P使得個人計算機不再是被動的客戶端,而兼具伺服器和客戶機的特徵,這種計算模式稱為“對等網(P2P)”,簡單地說,P2P就是一種用於不同PC使用者之間,不經過中繼裝置直接交換資料或服務的技術。

  P2P的網路結構中一般是不存在伺服器的,使用者PC機既是一個客戶端計算機,又兼有伺服器的功能。通過P2P技術,使用者PC機之間可以實行“點對點”的檔案共享和交換、建立協同工作的環境、共享計算資源等。

  P2P技術主要指由硬體形成連線後的資訊控制技術,其代表形式是軟體。P2P起源於最初的聯網通訊方式,如在建築物內PC通過區域網互聯,不同建築物間通過Modem遠端撥號互聯,其中建立在TCP/IP協議之上的通訊模式構成了今日網際網路的基礎,所以從基礎技術角度看,P2P不是新技術,而是新的應用技術模式。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91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