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生存法則之九--當心 “技術蒙汗藥”(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10
CIO生存法則之九--當心 “技術蒙汗藥”
那漢子收了錢,挑了空桶,依然唱著山歌,自下岡子去了。-那七個販棗子的客人立在松樹旁邊,指著這一十五人,說道:“倒也!倒也!”---只見這十五個人,頭重腳輕,一個個面面相覷,都軟倒了。

          ——《水滸》第十五回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

  【IT168 專稿】如今,利用蒙汗藥騙取旅客錢財的事兒越來越少了,但在資訊化建設中打著“高新技術”幌子,騙取使用者錢財的卻屢見不鮮。我們姑且把這種脫離使用者實際需求,盲目推銷高階產品的作法稱作“技術蒙汗藥”;不僅一些IT廠商為追求高額利潤變著法子向客戶投放“技術蒙汗藥”,一些酷愛技術的CIO為建立“完美”的資訊系統也樂於接受“技術蒙汗藥”,而結果只能是買了一大堆全球領先的IT軟硬體放在機房內沒人用,或者只用了不足20%的效能,資訊化在高新技術的幌子下成了變相浪費。

  如何提防IT廠商的“技術蒙汗藥”?如何根據業務需求選擇技術路線和IT裝置?

“技術領先”陷阱

  資訊化確實需要先進技術,但並不需要一切技術全球領先,技術選擇最終取決於業務需求。但一些IT廠商為追求高額利潤,脫離使用者實際業務需求,竭力向CIO推介最先進的技術、最新IT裝置。此舉,一方面用先進技術表明自己與眾不同;另一方面,當然是高利潤的誘惑。先進的IT裝置自然價格高,利潤也高。Sales慣用的投放“技術蒙汗藥”的手段有兩種,一種是誇大其辭,把新技術吹得神乎其神,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另一種是誤導使用者,把舊系統中存在的某個小毛病誇得很大,誘惑使用者上新裝置。結果CIO把有限的資金投到了平時很少能派上用場的IT專案上,而一些急需的IT專案卻無力開展。 某跨國公司中國區總裁M先生表示:國內個別使用者在IT投資方面的浪費已經到了驚人地步。以某些開放式基金公司為例,通常他們的規模都在20億到30億股份左右,大約由5000到10000名客戶持有,其中很多是穩健的機構投資者,按照每個月每個客戶交易一次計算—通常不會如此頻繁,每天其實大約只有幾十筆交易——這樣的需求只要一臺PC就完全可以滿足了。但實際上,這些基金計算中心機房的標準配置一般都是7臺大型主機。

  “技術蒙汗藥”不僅造成了IT投資的極大浪費,還影響了客戶對資訊化的信心。以CRM為例,通常跨國技術提供商都會用CRM解決方案為證券公司描述一個十分美好的前景,同時還會列出一長串需要以美元購買的模組。然後,再告訴證券公司這只是一個通用產品,要完全變成適合證券行業的CRM系統還需要幾個月的客戶化開發。當券商把所有產品、開發費用和開支計算出來後發現,開發CRM系統將是一個巨大的資金漏斗。正是由於這種過分偏重技術導向的引導,使得證券行業的決策層對CRM系統的內涵認識不足,反映在CRM系統的建設上,就是決策的猶豫不決。還有的證券公司啟動建設CRM系統後遇到了不少困難,結果不是放緩了進度就是修改了實施戰略。

不是快感是責任

  當然,一些企業脫離業務的實際需求,大量購進新裝置、應用新技術,也不全是IT供應商的錯,CIO對技術的偏好甚至痴迷也“功不可抹”。

  如果有人問CIO對一個企業的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很多CIO的會回答:為企業建立一個完美的資訊系統。聽上去,這個答案好像絕對正確,但事實並非如此;當CIO從自身角度出發,把建立一個完美資訊系統作為首要目標時,他就把滿足自己狹隘的技術快感放在了第一的位置,而把對企業的責任置於腦後。

  建立一個完美的資訊系統,對CIO來說,具有實踐和邏輯上的充分合理性,但對企業則是另外一件事情,因為CIO不是前工業社會那種獨立完成所有業務流程的手工業者。從一定意義上說,作為獨立的生產單位,前工業社會的手工業者在獨自制造鞋子、馬鞍等產品的過程中,可以把工作本身與自己對工作的感受結合起來,在工作中享受到充分的快感。在手工業者身上,他這個部分,就是一個整體,因此,這兩者是一點也不矛盾的。而在工業社會,每個人都只是企業法人這個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所追求的工作中的快感與企業的要求並不是統一的。企業對CIO的要求不是技術的先進與系統的完美,而是和其他員工一樣對企業業務、目標的支援和貢獻。實際上,在現代工業社會,連企業的CEO都要受到數不清的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的約束,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去做事。這也是為什麼在生活中一個心慈面善的人,作為CEO會毫不猶豫地一次裁掉數百甚至數千名員工的道理。

  經濟學家彼得•德魯克很早就注意到了這種個人情感和其所處職位之間的深刻分裂,他在《新社會——對工業秩序的剖析》一書中指出:“不管我們是經濟人還是道德人,企業都是以相同的方式運轉。企業的行為和理性不會因為人的本性或行為發生變化而受到影響,或者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也不會因人的心理調整、道德感化或宗教信仰而發生變化或受到影響。人的主觀行為、理性和目的與企業行為、理性和目的是不相關的,企業的行為、理性和目的是由制度結構和職能所客觀決定的。”

業務是技術的靈魂

  從根本上說,不是技術,更不是技術工作中的快感,而是企業本身的目的,決定了CIO的思想、意識和行動。很多情況下,它對CIO的要求不是純粹在哪個專案上目標明確,而是根據企業業務的變化有隨時調整的能力;也不是專注於技術和專案本身,而是更多地與企業各個層面各個部門人員的溝通;當然更不只是大多數CIO喜歡的技術上的挑戰感,而是如何把技術和企業業務實現完美的結合。

如何實現技術和業務地完美結合?

  首先,根據業務發展戰略確定IT戰略,用IT解決當前業務發展中最急需解決的難題。不論資訊化發展到什麼程度,IT永遠是實現業務戰略的支撐手段,實施IT專案不僅要考慮技術的可行性,還要考慮業務的可行性。以PACS(醫療影像處理系統)為例,應該說PACS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已開發國家許多醫院也已經實現了無膠片化,但國內多數醫院卻沒有大規模推廣PACS的計劃。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一個全面、實用的PACS系統需要大量投入,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醫院還負擔不起;第二,PACS系統只有通過RIS(影像資訊系統)與HIS(醫院管理系統)融為一體,才能在臨床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一家醫院尚沒有完成自己的HIS和RIS建設,連醫生工作站都沒有,就急急忙忙著手上PACS,其結果無異於本末倒置,交學費買教訓而已。

  其次,技術路線的選擇既要考慮投資成本,又要儘量向國內外主流技術靠攏,兼顧可擴充性和先進性。如選擇C/S結構還B/S結構,將直接影響著資金的投入。選擇投資較少的技術路線,系統的效能等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在影響的廣度、深度與節省的成本間如何抉擇,就只能依靠CIO自己根據企業實際去把握。資訊化投入不是越多越好,技術上也不是越先進越好,先進的不一定可靠,可靠的也不一定先進,實用才是根本!

  再次,系統開發“不求完美”。資訊系統開發者總希望把系統搞得技術先進、功能齊全、介面完美等,但現實工作中完美的系統並不一定受歡迎,反而經常事倍功半。IT技術人員總想把事情搞得很漂亮,提供的服務越多越好,技術上越先進越好;而具體使用者,卻希望越簡單越好;好比傻瓜相機,雖然拍攝效果與機械相機相比並不完美,但仍受攝影愛好者的青睞,關鍵原因就是簡單、易用。如果所有資訊系統都像電視機一樣,實現按鍵操作,資訊化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最後,根據不同崗位配備不同檔次的IT裝置。核心業務部門的核心部件要儘量選用最好的裝置,以確保業務正常進行,而普通裝置尤其是PC機,夠用就行;但IT裝置絕對不能儲存。公安部資訊通訊局局長趙大斌到美國考察,令他吃驚的是美國警察用的對講機還是十幾年前的產品,到2002剛剛考慮更新換代,但使用效果卻很好。而中國的好多單位拿著世界上最先進的裝置,做著最簡單的應用,最普遍的是買臺P4電腦當打字機使用。趙大斌感慨地說,現在中國的資訊化表面看起來很熱鬧,但究竟應該怎樣搞,還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不少單位一談資訊化就是購買全球最先進的裝置,結果中國成了全球IT裝置的實驗場。有的單位買了裝置沒人會用,還沒開箱裝置已經貶值甚至被淘汰了。

  總之,技術本身的存在並沒有價值,業務才是技術的靈魂。CIO只有從業務需求入手,通過業務創新和體制創新實現IT技術的商業價值,資訊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91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