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揭示中國軟體廠商成長路線圖

sissili發表於2008-09-05

日前,IDC公司聯合國內軟體廠商普元在北京對外發布了《軟體商成長路線圖》白皮書。該白皮書為IDC在2008年3月至5月間對40家中國大中小軟體開發商訪談所得,其中分析了國內軟體廠商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機遇和對策,並結合兩個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說明。

根據IDC 2007年的調查,目前中國的軟體服務產業依然相對滯後,這一產業的規模僅佔整個IT產業比重的25.8%,而同期全球的這一比重為61.3%,美國的這一比重更是高達69.9%。那麼制約中國軟體服務業或者軟體廠商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哪裡呢?在《軟體商成長路線圖》白皮書中,IDC對此做了總結:

軟體開發按時完成率低:……在參與此次調查的產品型軟體開發商中,產品按時完成率低於80%的企業佔總數的60%;而由於對專案進度的控制較產品進度的控制相對容易,調查中的服務型軟體開發商的專案完成率情況略好於產品型軟體開發商,其專案按時完成率低於80%的企業仍佔總數的53%。 人員流失影響企業發展:……從數量上來說,中國軟體人才整體供過於求。但從質量上看,中國軟體開發商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缺口和人才流失問題,尤其是對高階軟體人才缺乏吸引力,高階人才流失到國外軟體開發商的現象顯著。 企業資源結構不平衡:……IDC的調查顯示,“技術當家”的思想仍然大面積主導著中國的軟體開發商,直接造成了企業在資源分配上對技術層面的傾斜,而忽視了在專案管理、客戶關係以及擴充市場等軟實力方面的資源投入。

隨後IDC以提升軟體開發商的核心競爭力為出發點,從業界模型和調研等兩個方面歸納了軟體開發商(注:在本白皮書中,IDC將產品許可證佔軟體服務相關總收入的60%以上的軟體開發商定位為產品型,否則為服務型)的四階段模型並對此進行了分析。比如對服務型軟體開發商而言,其競爭力階段分為關注客戶關係、關注專案管理、關注市場擴充、關注資源整合等;而對產品型軟體開發商來說,其競爭力階段分為關注技術、關注產品、關注客戶和關注利潤等。

比較有意思的是,與往常所聽到的各大技術廠商不斷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力度略有不同的是,IDC的調查顯示,在目前多變的市場環境下,軟體商的核心競爭力是在對客戶業務的理解和快速交付上,而非解決技術架構問題。而要增強企業的競爭力,IDC建議軟體商對技術平臺和產品平臺進行分離,其原因在於:

技術平臺對於軟體商的價值,從技術層面來看,無疑可以直接提高軟體開發的複用度和敏捷性;從管理層面來看,則可以降低對人員的依賴性並最終提升軟體的規模化、流水線式的生產能力。

最後,根據目前開發商中所普遍存在的三類平臺如自由平臺,開源平臺和第三方商業平臺等,IDC就如何進行選擇、部署等進行了分析,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IDC發現,軟體開發商採用技術平臺的成本,更多集中在使用之中。自由平臺的維護需要持續的投入,不斷的更新,而平臺開發人員的成本以及對他們的依賴,對公司來說也造成了額外的成本。如果考慮開源框架的初期學習成本和後續服務的獲取成本,其零獲取成本也不再突出。技術平臺作為次核心能力或非核心能力,從總體擁有成本和專業分工角度來審視,IDC推薦軟體開發商採用第三方商業技術平臺產品。

作者 霍泰穩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2231076/viewspace-44195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