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迎來大資料“黃金時代”資料安全需求更加迫切

晚來風急發表於2017-07-03

大資料作為資訊產業的最新熱點,近兩年不斷得到國家重視和社會關注。在政府層面,去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隨即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產業界也是積極行動,來自網際網路、IT以及傳統通訊領域的各家企業紛紛加快了對於大資料技術與應用服務的研發推廣。

如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近日披露,其關聯公司菜鳥網路藉助於大資料技術,已經將快遞服務覆蓋到了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印度等新興市場業務正在逐步開展。

國家發改委也在近日下發了“關於申報大資料領域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的通知”,不僅明確了相關專項建設的目標、內容和重點,還將圍繞大資料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兩個維度,組建13個國家級大資料實驗室。

這其中,在提升大資料基礎技術支撐能力方面,重點內容包括建設大資料系統計算技術、大資料系統軟體、大資料分析技術、大資料流通與交易技術、大資料協同安全技術等五類國家工程實驗室。

可以說,當前大資料在中國已經具備了根植的厚土,不再是空中樓閣,面向大資料的業務應用正在快速向各行業領域滲透。在近期召開的2016中國大資料技術與應用研討會暨聯盟成立大會上,工信部通訊發展司副司長陳家春表示,中國已經為大資料發展做好了準備,主要基於四大優勢基礎。

中國市場迎來大資料發展機遇

首先,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截至今年6月,國內網民數量達到7.1億,行動電話使用者規模突破13億。如果按照每戶月均接入流量700M計算,那麼中國的網際網路規模將進入G時代,而每天產生的資料量更是極其龐大。有資料顯示,我國資料總量正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將佔全球21%,中國正在成為真正的資料大國。

其次,技術基礎不斷進步,我國的資訊通訊技術正在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一些軟硬體企業逐步掌握了大資料相關核心技術,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已率先建設大資料平臺並開展運營。對於大資料產業發展中推崇的開源模式,來自中國的產業企業也是積極貢獻,不斷加重自身在開源標準中的比重。

再次,產業環境逐步成熟,資料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雲端計算帶動了上下游產業規模超過了3500億元,這為大資料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一批新興的大資料企業崛起,各種新模式業態脫穎而出,形成規模的同時也吸引了社會資本,良性的大資料發展環境正在建立。

最後,市場應用逐步擴大,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率先利用大資料技術開展資料資源整合和挖掘,並應用於網路的社交、電商、廣告、搜尋等多種業務。多行業不斷基於大資料推出應用服務,比如在金融行業,一些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推出的基於大資料的風險防控、信用評價等應用取得了不錯效果。

保證資料來源安全性是首要瓶頸

不過,陳家春副司長也表示,儘管大資料產業在中國得以發展,但依然存在挑戰和瓶頸,比如資訊互通、共享機制尚未建立、技術創新仍顯不足、法律法規及標準尚待完善、人才資源仍然短缺等。

尤其在保證資料來源安全性方面,目前在法律法規和行業監管方面還存在很多空白,這也是相當一部分政府機關遲遲未能公開資料的主要顧慮之一。

可以看到,現階段大資料主要集中在政務、電信、金融、網際網路等領域,而更大規模的資料資源則是掌握在政府部門,雖然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資料共享是大資料的發展基礎,但共享的同時,如何有效利用資料來源及保障資料來源的安全性顯得更加急迫。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