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猿日記S01E02

浩哥001發表於2016-12-01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

資訊不對稱

我的水杯不小心摔壞了,需要新買一個。開啟淘寶網,切換到天貓導航頁,搜尋“水杯”,篩選條件選擇“XX品牌”,選了一個心理價位的水杯,下單付款。這個價位,應該能夠買到更好的一個水杯(設計更好,材料更好),但是我缺少這些資訊,所以“XX品牌”的商家通過資訊不對稱,佔據了有利地勢,獲取了資訊差價。如果我有更豐富的資訊,就能夠減小這個差價(今天我們先不談generative)。日常工作範疇的資訊不對稱,產生的問題更直觀。從一次產品feature開發的過程來看(自上而下,分層,有中心),業務的資訊傳遞給產品,產品的資訊傳遞給開發owner,開發owner任務分解傳遞給更多開發。任何一個資訊傳遞環節出現偏差,產生的不是差價,而是業務邏輯錯誤,線上BUG。1994年,KK寫了一本書《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 the Economic World》,用蜂群(螞蟻)思維來描述群體意識對未來的企業的發展影響,去中心化的節點間資訊傳遞,群體組成單元的自治,自下而上的驅動。

連線

馬老師最初的企業黃頁,將企業的資訊通過網際網路建立了社會群體與企業的連線,黃頁是資訊展示的平臺,接下來的平臺有alibaba.com、taobao.com、tmall.com、aliexpress.com,不再是隻做簡單的基於資訊的連線,引入了交易來做互動;facebook最初的目標是讓世界更開放,更加緊密連線,現在的目標是優先開發互動性更強的產品,Messenger誕生了。企業內部溝通,最初用email,現在用時效性更強的Slack,釘釘等。

互動

資訊傳遞的頻次越快,節點數量越多,會讓資訊越準確,群體的方向越趨向於一致。不再是集權式自上而下的發號施令,更趨向於自下而上的驅動,群體意識。email互動的方式,基本上是分層式資訊溝通,資訊短時間內被圈定在email組範圍,資訊傳遞不到更多節點。等資訊從一個郵件組,到另外一個郵件組,再到另外一個郵件組,這時候原始的資訊已經過時了,群體的方向東西南北都有,沒有一致的前進方向。這就是資訊摩擦帶來的內耗,資訊傳遞不是1+1的模式,因為資訊是向量,結果可能是1+(-1)。Slack,釘釘這類溝通工具的作用,可以讓群體節點間更加頻繁的溝通,向量間的夾角短時間內快速變小,方向趨於一致。一項研究表明,頂級的20%的開發者也是聊得最多的人。除了人與人的互動,還有人與資料的互動,資料與資料的互動。舉個例子,google map提供了路線和導航服務,司機把實時地理位置的路況資訊傳遞給map,多個司機都在傳遞同一個地理位置的路況資訊,當這批資料時間在某一個區間的時候,群體認為這個資訊是準確的,其他不在這個地理位置的司機在map上面就能獲取這個地理位置的實時準確資訊,決策是否選擇這條路線通過。無人駕駛,也會依賴這些資訊。但是,無人駕駛目前還是出了一些事故,是否就能說蜂群思維失敗了?

漸進式

從科學的發展史來看,每個時期的科學都有一定的相對性。牛頓時代,看不見未來的相對論和量子。網際網路的技術架構也是一樣,都在做漸進式的演進。不能說歷史上,某個系統的架構設計是失敗的,只能說現在看來,有更優秀的。“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跌倒即證明了你昨天的改進是成功的,你不去改進,也許跌倒的機會都沒有。所以,uber,google會嘗試做無人駕駛;馬斯克會去做火箭回收(炸了一次,8億美元)。那麼,當下一次有機會重構系統程式碼模組的時候,作為程式猿的你會怎樣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