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科學改變了我們對資訊、疾病,甚至時尚傳播的認識,而他對我們最重要的啟發是在幾乎一些事物的病毒式傳播上,網路的連線性是關鍵。
比如,一場森林大火終極範圍取決於樹木之間的連線性——樹的密集程度,而引起森林大火的火花本身的大小則可能無足輕重。
這個原理解釋了為什麼有的網路資訊可以傳播得很廣,而有些看起來同樣是有趣,好玩或讓人震驚的訊息卻沒人問津的原因。這一切都跟這個資訊發生的網路的狀態和連線性有關。
當然資訊本身也存在那種可以讓人樂意傳播的特質。最近這些年,很多研究團隊研究了病毒資訊的內容以發現其中的共通點。例如,有個研究分析了紐約時報上的文章及其引發的評論態度。研究發現文章的情感強烈度跟文章傳播性之間有明顯的關係。
奇怪的是,對於圖片傳播性的研究卻幾乎沒有,儘管圖片在今天的社交網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今天來自Trento RISE的Marco Guerini等人的研究給了我們一些答案。這些人研究了Google+流行的影像,他們發現了這些圖片間的共同點,以及他們在不同方面吸引人們的原因。
Guerini和Co在Google+上面收集了釋出於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來自粉絲數量排名前1000的30萬篇文章,其中17.5萬篇帶靜態圖片,1.3萬帶動態圖片,10萬條則只是文字。
該研究團隊分析了這三類內容的流行程度,他們被分享的次數,被讚的次數和回覆量。他們發現圖片的傳播力明顯好於文字,這是可以預料的。但他們同時也發現有趣的現象,文章獲得讚的次數少於75個的更可能包含圖片,而文章數量獲得的贊超過75個的更可能是僅是文字的那些資訊。Guerini和Co認為圖片利於傳播是可以很好理解的,但高質量的文字則可以讓人更為印象深刻。
另一個對比是靜態圖片和動態圖片,後者顯然更容易被二次分享,而前者則收穫了更多的讚揚和評論。垂直圖片比水平影像的二次分享更好,可能是因為垂直影像裡面更多地是明星名人的圖片。研究團隊同時也比較了黑白跟彩色,明亮按暗淡圖片之間的關係。
最後他們分析了這些因素的傳播指數發現,贊和回覆跟分享剛好相反。贊和回覆更可能反映了人們的一種讚許,而分享則是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
換句話說也就是,多數使用者認為分享的行為是一種自我表達,而回復和讚揚則扮演著另外一種角色。如果你的文章被傳播了,說明你引發了人們的自我表達,而參與者熱烈,傳播者寡則多半說明你的內容雖能引發興趣,但使用者並不喜歡讓別人知道這些。
via:199it編譯technology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