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項:由平安證券組織的2013年網際網路金融研討會日前閉幕。會議邀請了來自於第三方支付、P2P貸款、移動支付、學術機構和專業研究機構的專家,就網際網路發展趨勢,網際網路金融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討論。

平安觀點:

P2P貸款——實踐網際網路金融的典範

P2P平臺是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金融,也是實踐網際網路思想的金融。我們國家的民間借貸市場的規模應該在8萬億左右,民間借貸市場的存在證明了P2P市場是非常廣闊的一個市場。目前P2P貸款借款主體主要以小微企業主和白領為主。借款期限在6-9個月。年化利率雖然在20~40%相對較高的水平,然而由於期限較短,因此借款人尚可以承受。風控還是線下審查為主,會針對有擔保的部分貸款的損失提供一定的代償。整體來看由於P2P貸款的定位與銀行的小微業務形成了錯位競爭的格局,P2P貸款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網際網路理財——餘額管理只是第一步

考慮到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是活期存款規模的兩倍,基金公司看好我國未來貨幣市場基金的發展。認為目前的支付餘額管理是第一步,未來更加看重的是培養客戶使用網際網路理財的習慣,打造一站式理財、購物支付的解決方案。

新一代支付——前景非常廣闊

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不斷增長,產業鏈佈局逐步完善,移動網際網路支付爆發,移動支付月覆蓋人數不斷增加。移動支付的趨勢是支付大融合,具體包括四個方面,支付工具融合、支付賬戶融合、資訊通道融合以及商業模式的融合。支付工具的融合打破了支付方式的界限,線上和線下開始融合,支付賬戶的融合以智慧終端為各類支付工具的入口,實現多元化融合;資訊通道的融合打破本地侷限和產業鏈分割的現狀;商業模式融合突破原有以支付費率為主的營收模式,探索基於平臺資料的創新商業模式。

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對於生活的影響將會更加深遠

未來在Internet上的資源將進一步整合,形成巨型的、高效的、可信的、統一的虛擬資源,使得所有資源能夠更好的為使用者服務。下一代軟體形態將會是自底向上逐步組合,其主要包括軟體系統、實體元素和實體互動三個方面。總體來看,下一代軟體將會具有自主性、演化性、協同性、多型性以及反應性。

P2P貸款——實踐網際網路金融的典範

網際網路的最大的意義在於平等與分享,P2P貸款將這一思想在金融領域的實踐。P2P平臺的特點是個人通過第三方平臺在收取一定費用的前提下向其他個人提供小額借貸。P2P平臺是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金融,也是實踐網際網路思想的金融。我們國家的民間借貸市場的規模應該在8萬億左右,民間借貸市場的存在證明了P2P市場是非常廣闊的一個市場。

P2P貸款的主要客戶群:現在P2P主要以小微企業主和白領等為主,平均借款金額在10萬元內。

P2P貸款的業務模式:採用網銷、電銷和現場結合的方式推廣。堅持借、貸一對一,進行客戶實名認證,一個借款人同時只能有一筆借款。部分P2P公司通過第三方支付劃轉資金。

P2P貸款的流程:首先確定借款意願與用途,之後根據客戶提供的工作資訊,在查詢人行徵信報告給後臺核實評審,調查後給予一個信用評級。

P2P貸款公司的收費和利率:部分P2P公司會對於出資人收取每月1.5%-2%的本金保管費。借款人年化成本根據評級在20%-40%不等。雖然年化利率顯得比較高,但是由於借款週期比較短,因此對於借款需求非常迫切的借款人來說是可以承受的。

P2P貸款的合規問題:國內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是由金融機構還是由資訊管理部門對於P2P企業進行監管。脫胎於擔保公司的P2P公司目前是歸金融監管部門管理,其他以提供平臺為主的P2P公司還是受到工信部的指引。P2P公司與借、貸雙方簽訂的合同都是服務類合同,出借人和借款人是直接關聯的,P2P公司不承擔相關的責任,不實質參與借款過程。

P2P貸款的週期:一般借款人提出的都是短期借款需求,因此借款週期在6-9個月。

P2P貸款公司的運營費用:主要來自於線下風險排查、稽核和認定以及網路相關費用。

P2P貸款公司的資產質量:目前的高定價水平能覆蓋高風險,不良率在1%-4%不等。逾期超過一定時間(80天等,不同公司有差別)就會由P2P公司開始進行賠付、代償,也會同時開始催收,並將違約資訊傳送到人行徵信中心進行記錄。

P2P貸款風險控制:部分P2P公司會成立風險保證金,通過風險保證金進行代償,計提比例大概在1~2%不等。風險評估系統以自主研發為主。P2P貸款公司已經從原來的提供平臺發展到主動進行線下風險評估的階段。

網際網路理財——餘額管理只是第一步

國外眾多基金都是通過貨幣基金的蓬勃發展而壯大,例如富達。美國的貨幣基金規模是活期存款的兩倍以上,未來看好國內貨幣基金的發展前景。目前國內基金公司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支付平臺,藉助電商經驗,實現極致的客戶體驗。這是過去兩個多月展現出來的最大的意義。今天買入,明天開始享受收益,後天就能看到賺到的錢。現在的利率大約是1萬有1.2元/日的收入,摺合年化利率約4%左右。

希望能夠按照網際網路化的組織和邏輯來提升效率和服務質量。按照網際網路的思路滿足客戶的使用體驗。給予客戶可以自由參與、眼見為實的快感。創立之初75%以上諮詢電話都是來問收益是否到賬。

現在已經培養起很多忠實的客戶。現在每天最晚9點鐘,爭取8點鐘可以讓客戶看到收益。

認為目前的支付餘額管理是第一步,未來更加看重的是培養客戶使用網際網路理財的習慣,打造一站式理財、購物支付的解決方案。

新一代支付——前景非常廣闊

近場支付實施進展與展望:8家銀行已開通TSM系統,部分銀行可實現3分鐘完成銀行卡審批。TSM系統相當於把客戶手機變成了銀行網點,服務目前銀行網點無法有效覆蓋的客戶,解決現有商業銀行內部管制的約束,如安全性、隱私性等問題。TSM平臺除了可以寫入銀行卡外,也支援其他平臺和應用的寫入,安全等級也很高。預計到2013年底,會有超過40家以上的商業銀行互聯及空中髮卡,有超過1000萬臺的終端支付。

移動支付領域取得發展的核心元素:1)基礎設施的完善;2)市場快速發展;3)使用者成熟度提高未來支付業務的前景展望:從格局來看最大的看點在於跨境匯兌;從產品來看要更加看重運營工具的發展;從服務來看,未來的支付領域會更加看重現金流融資。

移動支付的發展環境:

1)央行一共發放了7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一共有250家公司具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獲得移動支付牌照的有35家,佔比為14%,主要集中在北上廣地區。

2)中國網民和移動網民數量持續增長。截止到2012年,其規模分別為5.6億和4.2億。

3)智慧終端加速普及。截止到2012年,智慧手機保有量約為3.2臺,其滲透率達到了28.7%。智慧終端的加速普及又推動了移動網民數量的增長。

4)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已達到550.4億元。未來幾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移動購物規模的不斷增長激發支付創新,目前移動支付方式有非近端支付、移動收銀終端、綜合移動支付平臺、手機賬單以及自建自用封閉平臺。多樣的支付方式給從業者和投資者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移動支付現狀:

1,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不斷增長,2012年度已達到1511.4億元,同比增長89.2%。

2,產業鏈佈局逐步完善,產業鏈主要包括使用者、終端製造商、軟硬體及系統技術提供商以及電信運營商。終端製造商主要是手機制造商,如諾基亞、索尼、三星等,軟硬體級系統技術提供商包括大唐科技、焦點科技等,電信運營商主要是三大運營商。產業鏈主要環節所涉及的各方均積極推進第三方移動支付。

3,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集中度高。移動網際網路支付佔比最高,超過80%。

4,目前,移動網際網路支付爆發,移動支付月覆蓋人數不斷增加。同時,使用者對移動支付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未來將會積極嘗試移動支付。

5,移動支付領域馬太效應明顯。在第三方網際網路支付市場佔據最高份額的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同樣擁有絕對優勢,市場份額高達75%。

6,近場支付成為全球重點推進專案。近場支付主要包括三種模式,分別是全卡模式,全NFC手機模式以及NFC手機+模式。這三種模式將會涉及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市場空間巨大。目前,國內銀聯和運營商已開始推進近場支付。如銀聯和運營商合作推出TSM平臺。

移動支付趨勢:

移動支付的趨勢是支付大融合,具體包括四個方面,支付工具融合、支付賬戶融合、資訊通道融合以及商業模式的融合。支付工具的融合打破了支付方式的界限,線上和線下開始融合,支付賬戶的融合以智慧終端為各類支付工具的入口,實現多元化融合,資訊通道的融合打破本地侷限和產業鏈分割的現狀,商業模式融合突破原有以支付費率為主的營收模式,探索基於平臺資料的創新商業模式。

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對於生活的影響將會更加深遠

網際網路技術對人類社會影響力巨大:

近期,全球發生了幾起重大事件。第一個是華盛頓郵報被亞馬遜收購,在網際網路大潮的衝擊下,傳統媒體生存艱難,轉型是其主要出路。同時,中國的傳統媒體也面臨著類似的危機。傳統媒體向紙媒數字化轉型,業務逐漸多元化,開始涉足文化地產和金融投資,並且重構其商業模式。第二個是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技術影響力報告》顯示,百度、騰訊、阿里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第一集團,將成為未來影響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三個是電信行業逐漸發生變化。三家運營商營收雖保持增長,但是增速卻下降。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騰訊的微信產品。運營商最初抵制微信,現在態度大有轉變。聯通專門推出微信聯通手機卡。目前,微信使用者已超過4億。三個事件反映了網際網路技術對產業,對社會的巨大影響。

下一代軟體技術的發展趨勢:

軟體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應,是知識的提煉、體現、固化。因而軟體系統也是不斷變化、根據需求不斷升級的。軟體構件技術有力的支援了軟體的演化性。基於構件的整合組裝方式生成軟體,具有易描述、易配置、易演化的特點,提高了軟體的演化能力。軟體的發展離不開Internet平臺和環境的支援,其基礎平臺具有開放性、動態性和多變性,對產業模式具有服務作用。未來在Internet上的資源將進一步整合,形成巨型的、高效的、可信的、統一的虛擬資源,使得所有資源能夠更好的為使用者服務。下一代軟體形態將會是自底向上逐步組合,其主要包括軟體系統、實體元素和實體互動三個方面。總體來看,下一代軟體將會具有自主性、演化性、協同性、多型性以及反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