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軟體為中國軟體提供了發展機遇–陸首群

技術小甜發表於2017-11-16
開源軟體Linux / OSS
  Linux作業系統是開源軟體(OSS)的重要組成部分,是OSS的龍頭。雖 然Linux僅佔OSS源程式程式碼行的3-5%,Linux技術應用也已成為OSS技術應用的同義詞。“企業級Linux”標誌著Linux已從“玩家” 手中走上了工程應用,形成了Linux/OSS產業(作為現代軟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球Linux發展
  據IDC預測,全球Linux市場每年以25%速度增長,到2008年將達350億美元(其中桌面Linux將達10億美元,佔3%),其中對三大作業系統在未來伺服器市場佔有率變化的預測如下:
  中國Linux發展
   近年來,國內Linux發展很快,高於國際平均水平。據“賽迪”統計,2004年中國Linux銷售增長率為45%,高於同期全球銷售增長率34%,高 出約1/3。電信級(GCL)的應用,中國走在世界前列,電信、金融、能源、鐵路、郵電、政府、企業、學校等領域Linux的應用正在逐步擴大,中國市場 容量和潛力很大;但在人才、技術、投資、商業模式和市場成熟度方面與歐美先進國家比尚有一段距離。
  在OSDL的支援下,目前我們正在組織DTL、DCL、CGL和MLI的開發。中國政府頒發3G牌照的準備工作已可望完成,NGN/NGI的建設已提到日程上來,為CGL和MLI應用帶來了福音。
  資訊化應用解決方案的產業鏈
  採用Linux OS後,針對資訊化應用解決方案,可提供開源、混合、商業軟體三種可供選擇配套的產品/產業鏈;開源產品/產業鏈發展很快,但有些產品尚未完全成熟;在中國,相對於Linux OS,OSS產品/產業鏈發展存在滯後現象。
  開源軟體LAMP架構
   由於開源軟體LAMP架構(即Linux作業系統,Apache-開源web伺服器或內涵Web、應用、業務中介軟體的伺服器,MySQL-開源資料 庫,PHP或PHP、Perl、Python指令碼語言)的崛起,與IBM、Sun主導的J2EE架構(Java語言)和微軟主導的.Net架構(C#語 言)形成了三角鼎立的競爭態勢,打破了某些軟體巨頭的壟斷局面,迫使他們降低產品價格,改善服務,拿出應對方案。 
  開源軟體為中國軟體提供了發展機遇
   近來,國內出現一股反對開源軟體的言論,他們說什麼:“自由/開源軟體由於其倡導的GPL規則的限制,它們將不具有多少商業價值”,形成“軟體免費,服 務收費”的畸形模式,“壓低了包括商業軟體在內的全體軟體的價值”,“自由/開源軟體只是一個科技神話,是一場過眼雲煙,成不了氣候”,“自由軟體這種開 發和經營模式將來也不會成功”,“迄今為止軟體產業發展史主要是商業軟體的發展史”,“開源軟體業務的商業模式或盈利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未獲解決的難題 ”,“開源/自由軟體對現行智慧財產權法律制度持有‘懷疑’或‘對抗’態度,使智慧財產權歸屬處於混亂和複雜狀態,使包括Linux在內的不少開源軟體處於被 ‘侵權’的高風險之下”,“Linux的總成本(TCO)要大大高於Windows”,“過去的經驗表明,政府和行業組織‘偏愛’和‘過度的傾向性支援’ 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社會上過度宣揚‘開源軟體’的‘免費’和‘自由使用’迎合了社會上輕視和低估軟體價值的錯誤思潮,不利於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和信 息化建設”,“靠盜版或其他途徑‘免費’使用軟體,永遠發展不了我國的軟體產業”……等等。這些言論不符合歷史和事實。今年9月,Bill Gates說“軟體產業是自由軟體和商業軟體的混合物”。我贊成Gates這個遲來的表態,這說明全球整個軟體產業的發展史並不只是商業軟體或私有軟體的 發展史。我一直主張發展開源軟體是為使用者提供多一種選擇,今年8月我應邀訪問微軟,他們很多高階主管都同意我這個意見,他們現在也提出了“共存”這個概 念。他們還說,微軟應向開源軟體學習:(1)如何控制並降低軟體模組化或整合成本的激增,(2)如何學習社群開發機制的有益經驗,(3)如何增加軟體的透 明度以贏得使用者信任度的增加。
  自由/開源軟體在全球發展很快,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最近英國政府出臺了一項關於開源軟體的扶持政策,要求公共 部門的IT採購,以及凡是由公共資助的開發專案涉及的採購,一定要考慮採用開源軟體解決方案,要採購開源軟體。這時跑出來一個人叫Stephen Marshall,他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其中有“所謂開源軟體智慧財產權的歸屬在現行的英國法律中可能形成混亂”的說法,這就變成了被國內某些人引用並用 來論證所謂“開源軟體破壞了軟體產業發展”的根據。
陸首群與OSS領袖Kim-O”Reilly在一起
  社群和企業兩種互相補充的開發機制
   為了加快中國Linux和開源軟體的發展,我們認為,在開發機制方面,要形成社群開發和企業開發互為補充的兩種機制,前者主要是搞創新,後者主要是做穩 定,即做好工程化、產品化工作。國內至今尚未形成社群開發的機制,多是關起門來做,缺乏開放性,無法充分利用全球高達數千名有能力、有智慧進行開發創新的 人才及其成果。
  建設Linux生態系統
  對於Linux或OSS來說,孤立地開發或推出一個產品(發行版)是不行的,必須形成圍繞 該產品平臺的生態系統,即把大量豐富的應用軟體移植到這個產品平臺上來,該產品必須能預裝到一些必要的硬體體系結構中去,必須能與眾多外圍裝置匹配銜接。 而移植、預裝、匹配是需做大量測試、修改工作的,涉及成百上千個企業協同工作,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為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開發出產品效能 好、技術水平高、執行穩定、銷售價格低,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在全球能進入主流的產品,否則要吸引或取得全球廣大企業、社群的支援,共同來營造一個生態系統是 不可能的。當然在營建生態系統過程中,還要取得廣大企業、特別是擁有豐富資源和影響力的跨國公司,以及有關社群的大力支援。我認為,以Linux為例,能 成為全球的主流產品的數量估計不會多於3~4個,在全球,Linux核心聯盟(LCC)或Debian核心聯盟(DCC)正在爭取推出第3個主流產品,我 看希望並不大,因為不能用純技術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要爭取成就一個。
  走聯合、合作之路
  中國現有Linux企業主要有 紅旗、共創、中標軟等5~6家,他們多具有在艱苦創業環境中拼搏的精神,與國內主要使用者也有密切聯絡、互動的良好條件,這幾年在政府支援下相繼開發、完善 推出一批Linux產品,市場佔有率也逐年擴大,甚至在一些大客戶訂貨招標中一度還擊敗了外國同行,共創開源公司等企業與CSIP合作開發,推出桌面 Linux升級版,並已與聯想計算機公司協議在其PC中預裝3000套。但總的來說,國內Linux企業規模還不大,力量也較弱,資金不雄厚,只有實行國 內聯合、國際合作才能把Linux/OSS做大做強(當然聯合不能搞立刻相互兼併那樣的簡單化,要探索大家能夠接受並取得共贏的模式)。
  建立持續發展、不斷升級的能力
   產品開發決不能寄希望於“一次成功”,要建立產品持續發展、不斷升級的能力。無論在開源軟體或商業軟體中出現缺陷(Bug)是很自然的、經常的,關鍵在 於要很快找到解決對策,為使用者及時提供補丁(Patch),這個週期不能太長,這方面的服務必須跟上。我們在有關應急處理高檔技術人才和服務意識上尚有差 距。
  為了提供完全由開源軟體整合的解決方案(當然開源軟體也可與商業軟體組成混合共存的解決方案),關於Linux與其他開源軟體的系統集 成,需要進行協同測試,找出最佳組合或優化整合,特別是對不同開源軟體、在不斷升級中的不同版本,要在整合條件下進行追蹤、測試,並不斷升級為最佳組合或 最新版本的整合,我們在這方面也要建立相應的開發機制與之適應。
  開源軟體(技術)-工程化技術-服務技術
  必須指出,開源軟體包括 系統軟體、應用程式以及程式設計工具等其所有軟體的原始碼都是公開的、開放的。但其體系結構(即Profile,不是Architecture或 FrameWork)、軟體模組配置/包裝等工程化、產品化技術是可以不公開的。Linux開發技術還包括服務技術。整個Linux開發技術由開源軟體技 術、工程化技術和服務技術所組成。在全部開發技術中,公開的和不公開的部分均擁有核心技術,在不公開的部分中自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這裡提到的體系結構, 指架構文件的細部,即環繞產品功能的穩定性、高效、靈活擴充套件性在各軟體模組間協同工作、耦合情況、呼叫方式等依賴關係的處理方式;它主要仰賴於底層技術、 工程經驗和隱性知識。
  全部Linux開發技術表現為:
  開源軟體推出的各種商業模式
  有人說,自由/開源軟體由於受其倡 導的規則(如GPL)的限制,它將不具有多少商業價值,形成了“軟體免費、服務收費”的“畸形模式”,甚至壓低了包括商業軟體在內的全體軟體的價值。似乎 需要進行口誅筆伐。這些人認為,自由/開源軟體是過眼雲煙,成不了氣候。他們根本不明白開源軟體的技術構成,即“開源軟體(技術)-工程化技術-服務技術 (糾錯、升級等)”,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商業模式。他們這樣的認識是十分淺薄和模糊的。
  目前Linux或OSS均進入了產品化、產業化、持 續發展階段,已經出現了十幾個不同的、成功的商業模式,如其中有RedHat(GPL)模式、Mozilla模式、MySQL模式、SugerCRM模式 等。它們都立足於開放原始碼軟體與工程化技術相結合,立足於在軟體開放條件下的不同的、可執行的許可證授權方式,從而出現了在“薄利多銷、擴大市場”戰略 指導下,依託有效的開源商業模式,開始走上盈利的良性迴圈,這也為中國Linux或OSS產業持續發展帶來了機遇。可喜的是,一些中國的Linux企業也 開始走上了扭虧盈利之路。
  中國軟體產業發展之路
  (一)一些奇談怪論
  自2000年以來,中國軟體取得長足發展,但表現 出來的主要不足是中國企業和產品同時缺乏國內和國際競爭力,近年來更是利潤下降。於是一些人就把開源軟體作為替罪羊,說什麼:“自由/開源軟體壓低了包括 商業軟體在內的全體軟體的價值”,“自由/開源軟體的發展不利於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和資訊化建設”……等等。對這些奇談怪論,我在2005年10月26日 的《科技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批駁。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開源軟體為中國軟體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開源軟體的出現搞活了全球軟體產業”。
  (二)創造自主品牌
   中國軟體發展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人才問題,體制問題,外部市場環境問題,發展戰略問題,要進行綜合分析。人才問題特別是高檔次的人才,嚴重缺乏 系統架構師和高階軟體管理人員,我看可以算一條。中國軟體發展戰略提出要上規模上水平,這個原則是對的,但如何實施有待研究。關於學習印度模式搞外包業 務,以及採用CMM管理模式來管理軟體開發過程,在業界是有爭論的,有人認為通過外包、代工方式可以學習,但不可能超越;CMM方式不適合小企業,負擔過 重。我想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衡量中國軟體發展戰略成功與否要看是否能夠突破和掌握多少核心技術,是否能夠成長多少自主品牌,如果說外包方式人家將架構、定 義、規範等均已確定,你只要按CMM方式搞明細,完善後續具體的開發過程,那就不可能掌握核心技術、產生自主品牌。而採用開源軟體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全球 開源的資源,為我們開發自主品牌創造捷徑,從而實現跨越性發展。眾所周知,影響軟體產品與應用的關鍵是成本與質量。把採用開源軟體充分利用社群開發成果納 入中國軟體發展戰略,也有利於解決軟體質量與成本這樣的關鍵問題。 

“本文來自搜狐IT”
















本文轉自arthur5933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arthur5933/114257 ,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絡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