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工智慧時代與人類未來筆記09_積極網路效應

躺柒發表於2024-05-21

1. 積極網路效應

1.1. 積極網路效應並非源於網路平臺

1.2. 積極網路效應的經典例子仍是市場本身所孕育的,無論其物件是商品還是股票

1.2.1. 一旦一個證券交易所在一個特定的市場中聚集了大量的使用者,它往往就會成為新加入的買方和賣方的第一站,這使得其他交易所毫無機會透過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務來與之競爭

1.3. 在傳統電話發展初期,電話網路也表現出強大的積極網路效應

1.3.1. 到20世紀80年代,技術的進步使得電話服務提供商之間的連通更加方便,從而使新服務提供商的使用者能夠無縫連線到使用任何(國內)服務的使用者

1.3.2. 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使用者可以透過他們的電話聯絡到任何人,而無論其服務提供商是誰,這大大降低了積極網路效應

1.4. 積極網路效應所體現的活力並不會出於某種內在原因而止步於國家或區域邊界,反之,網路平臺經常跨越這種陸地邊界而擴充套件

2. 理解全球網路平臺

2.1. 網路平臺本質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現象,它的一個決定性特徵是,服務的人越多,它對使用者來說就越有用,越有吸引力

2.1.1. 人工智慧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其結果是,如今幾乎每個網際網路使用者每天都會遇到人工智慧或至少是人工智慧塑造的線上內容,次數之多已不勝數

2.2. 臉書和其他公司的監控需求推動了大量研發,這些研發旨在透過創造日益複雜的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技術,實現文字和影像分析的自動化

2.2.1. 臉書目前刪除的虛假賬戶和垃圾帖子的數量大約為每季度10億條,還有數千萬條涉及身體裸露或性活動、欺凌和騷擾、剝削、仇恨言論、毒品和暴力的內容

2.2.2. 臉書的人工操作員和使用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工智慧來決定哪些內容的消費或評論是正當的

2.2.2.1. 儘管只有一小部分的刪除被申訴,但那些基本都是自動刪除

2.3. 人工智慧在谷歌的搜尋引擎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這一角色的出現時間相對較晚且發展迅猛

2.3.1. 谷歌的搜尋引擎依賴於高度複雜的、人類開發的演算法,組織、排列並引導使用者獲取資訊

2.3.2. 2015年,谷歌的搜尋團隊從使用這些人類開發演算法轉向實施機器學習

2.3.2.1. 這個改變是一個分水嶺:人工智慧極大地提高了搜尋引擎的質量和可用性,使搜尋引擎能夠更好地預測問題並組織準確的結果

2.4. 領先的網路平臺越來越依賴人工智慧來提供服務、滿足客戶的期望,以及滿足政府的各種要求

2.4.1. 隨著人工智慧對網路平臺運作的重要性愈加突顯,不經意間它已逐漸成為現實的整理者和塑造者,並在事實上成為國家和全球舞臺上的一個行動者

2.4.2. 因為高度的積極網路效應,各大網路平臺(及其人工智慧)的潛在社會、經濟、政治和地緣政治影響力大大增強

2.4.2.1. 積極網路效應發生在資訊交換活動中,其價值隨參與人數的增加而增大

2.4.2.2. 當平臺價值以這種方式提升時,成功往往會帶來進一步的成功,並極有可能最終佔據主導地位

2.5. 對網路平臺擴充套件的主要限制是政府設定的,或是由於技術不相容導致的(前者有時鼓勵後者)

2.6. 它們的使用者受益於一種尚未被人們理解的新現象,甚至促成了非人類智慧在全球範圍內的執行

2.6.1. 實現更大的便利性和準確性,人類開發人員不得不心甘情願地放棄某種程度的直接理解

2.7. 個人與由人工智慧驅動的網路平臺之間所建立的關係,是他們以往與其他任何產品、服務或機器之間不曾建立的

2.7.1. 個人開始依賴這些平臺來執行以往傳統上交由企業、政府和其他人執行的功能組合,於是平臺成了郵政服務、百貨商店、門房、告解神父和朋友的混合體

2.7.2. 個人、網路平臺以及平臺其他使用者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全新組合,既是親密關係,也是遠端連線

2.7.3. 使用者將人工智慧視為個性化體驗的引導者或促進者

2.7.4. 人工智慧的精確性和靈敏性,來自它對跨越空間(使用者基礎的地理廣度)和時間(過去使用記錄的總和)的數億個類似關係和數萬億個類似互動進行稽核並做出反應的能力

2.7.5. 網路平臺的人工智慧遵循的邏輯是非人類的,在很多方面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捉摸的

2.7.5.1. 當人工智慧賦能的網路平臺評估一張圖片、一個社交媒體帖子或一項搜尋查詢時,人類可能無法準確理解人工智慧在特定情況下是如何運作的

2.7.5.2. 判斷人工智慧的標準是其結果的實用性,而不是獲得這些結果的過程

2.7.6. 人們優先考慮的事情發生了轉變,那時,無論是心理過程還是機械過程,其中的每一步都既是由人類(透過一個想法、一次對話、一個管理過程)經歷的,也是由人類去暫停、調查和重複的

2.8. 當使用者向人工智慧賦能的網路平臺尋求任務幫助時,他們其實正在從一種資訊的收集和提煉過程中獲益,這是前人從未經歷過的

2.8.1. 人工智慧賦能的網路平臺能夠以人類使用者可能無法清楚理解甚至無法明確界定或表達的方式塑造人類活動

2.9. 如果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或審查個性化水平的資料,或者訪問過程中涉及的所有步驟,也就是說,如果人類的角色仍然侷限於設計、監管和設定人工智慧的一般引數而無法深究其過程,這種限制應該令人感到欣慰,還是令人不安,抑或兩者兼而有之?

3. 數字世界

3.1. 數字世界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

3.1.1. 所涉及的範圍及其帶來的消費選擇非常龐雜,單憑人類的心智是無法處理的

3.1.2. 一個人往往結合他以前的選擇和大眾的流行選擇,本能地或潛意識地依賴軟體過程來組織和篩選必要或有用的資訊,以選擇他要關注的新聞、要看的電影和要播放的音樂

3.2. 人工智慧賦能的網路平臺加速了這一整合程序,加深了個人與數字技術之間的聯絡

3.2.1. 透過設計和訓練,人工智慧可以直覺式地解決人類的問題和目標,而網路平臺也可以藉助此類人工智慧,成為人類心智曾經自行管理(儘管效率較低)的各種選項的引導者、解釋者和記錄者。網路平臺透過彙集資訊和經驗來完成這

3.3. 網路平臺透過彙集資訊和經驗來完成這些任務,其範圍比單個人的心智或生命週期所能容納的範圍大得多,這使得它們能夠給出看起來異常貼切的答案和建議

3.3.1. 在考慮購買冬靴時,即使是最挑剔的消費者,也不會在購買一雙靴子之前,先評估全國範圍或地區範圍內的數十萬件類似物品的購買情況,再考慮最近的天氣趨勢和一年中的時間因素,然後回顧自己以前所做的可比性搜尋,還要調查運輸模式,最後才做決定

3.3.2. 人工智慧卻很可能評估所有這些因素

3.4. “問路”的時代

3.4.1. 問路是一個人工過程,可能包括提前給受訪者打電話、檢視印刷出來的城市或州地圖,以及一路上經常在加油站或便利店停下來問路,以驗證或調整路線

3.5. 地圖App(應用程式)

3.5.1. App不僅可以根據它們對一天中某個時段的歷史交通狀況的“瞭解”,評估幾條可能的路線以及每條路線所花費的時間,還可以將當天的事故和其他異常延誤(包括那些在駕駛過程中發生的延誤),甚至其他跡象(如其他使用者的搜尋,這些跡象表明在該使用者按照該路線行進時,交通擁堵可能會加劇)考慮在內

3.6. 從地圖冊轉變到線上導航服務帶來了極大便捷,但是很少有人停下來考慮發生了什麼革命性的變化,或者它可能帶來什麼後果

3.6.1. 透過與網路平臺及其運營商建立一種新的關係,訪問一個不斷髮展的資料集併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包括允許App跟蹤個人的位置,至少在使用該App時),並相信網路平臺及其演算法能夠產生準確的結果

3.6.2. 從某種意義上說,使用這種服務的個人並不是獨自駕駛;相反,他是一個系統的一部分,在這個系統中,人類和機器智慧彼此合作,引導一群人各行其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