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種Windows安全模式解析以及應用

技術小甜發表於2017-11-09
經常使用電腦的人可能都聽說過,當電腦出了故障時,Windows會提供一個名為“安全模式”的平臺,在這裡使用者能解決很多問題–不管是硬體(驅動)還是軟體的。然而你會使用這個安全模式麼?今天我們就來帶您認識一下它的真面目。
  初識安全模式 
  要進入安全模式,只要在啟動時不停地按F8,就會出現選項選單,再用鍵盤上的上下游標鍵進行選擇即可進入不同的啟動模式。選項選單包括了以下幾個:
  1.安全模式
  只使用基本檔案和驅動程式。如滑鼠(USB序列滑鼠除外)、監視器、鍵盤、硬碟、基本視訊、預設系統服務等,但無網路連線。
  如果採用安全模式也不能成功啟動計算機,則可能需要使用恢復控制檯功能來修復系統。
  2.帶網路連線的安全模式
  在普通安全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網路連線。但有些網路程式可能無法正常執行,如MSN等,還有很多自啟動的應用程式不會自動載入,如防火牆、防毒軟體等。所以在這種模式下一定不要忘記手動載入,否則惡意程式等可能會入侵在你修復電腦的過程中。
  3.帶命令列提示符的安全模式
  只使用基本的檔案和驅動程式來啟動,在登入之後,螢幕上顯示命令提示符,而非Windows圖形介面。 
  說明:在這種模式下,如果你不小心關閉了命令提示符視窗,螢幕會全黑。可按下組合鍵Ctrl+Alt+Del,調出“工作管理員”,單擊“新任務”,再在彈出對話方塊的“執行”後輸入“C:WINDOWSexplorer.exe”,可馬上啟動Windows XP的圖形介面,與上述三種安全模式下的介面完全相同。如果輸入“c:windowssystem32cmd”也能再次開啟命令提示符視窗。事實上,在其它的安全模式甚至正常啟動時也可通過這種方法來啟動命令提示符視窗。
  4.啟用啟動日誌
  以普通的安全模式啟動,同時將由系統載入(或沒有載入)的所有驅動程式和服務記錄到一個文字檔案中。該檔案稱為 ntbtlog.txt,它位於 %windir% (預設為c:windows)目錄中。啟動日誌對於確定系統啟動問題的準確原因很有用。 
  5.啟用VGA模式
  利用基本VGA驅動程式啟動。當安裝了使Windows不能正常啟動的新視訊卡驅動程式時,這種模式十分有用。事實上,不管以哪種形式的安全模式啟動,它總是使用基本的視訊驅動程式。因此,在這些模式下,螢幕的解析度為640×480且不能改動。但可重新安裝驅動程式。
  6.最後一次正確的配置
  使用Windows上一次關閉時所儲存的登錄檔資訊和驅動程式來啟動 。最後一次成功啟動以來所作的任何更改將丟失。因此一般只在配置不對(主要是軟體配置)的情況下,才使用最後一次正確的配置。但是它不能解決由於驅動程式或檔案被損壞或丟失所導致的問題。
  7.目錄服務恢復模式
  這是針對伺服器作業系統的,並只用於恢復域控制器上的SYSVOL目錄和Active Directory目錄服務。
  8.除錯模式
啟動時通過序列電纜將除錯資訊傳送到另一臺計算機。

  如果正在或已經使用遠端安裝服務在您的計算機上安裝 Windows,則您可以看到與使用遠端安裝服務還原或恢復系統相關的附加選項。 

  現實應用 

  1.筆者過去用的是一款舊顯示器,又是初學者,初學者最愛乾的是什麼,換點牆紙,設一下解析度也覺得很有成就感,沒想到誤將解析度和重新整理率調得太高,下次啟動時螢幕花屏,害得的重新安裝了作業系統才算了事。

  現在想起來那時也真的傻瓜可愛,只要將其重啟到安全模式(前四種模式都行)下,刪除顯示卡驅動程式,再重啟電腦即可,重啟(正常啟動)時,系統會自動掃描顯示卡並安裝驅動程式,螢幕即可恢復正常顯示。 

  還有些問題也可用這種方法來處理,比如Windows XP會自動識別硬體並安裝驅動程式,但有時總是老眼昏花,而且在裝置管理器下不會顯示出錯資訊。但就是工作不正常,如上不了網(網路卡驅動有錯)、螢幕顯示不對(顯示卡驅動有錯)等,也可在安全模式重新安裝驅動程式。

  2.揪出惡意的自啟動程式或服務 

  如果電腦出現一些莫明其妙的錯誤,比如上不了網,按常規思路又查不出問題,可啟動到帶網路連線的安全模式下看看,如果在這裡能上,則說明是某些自啟動程式或服務影響了網路的正常連線。

  可在帶網路連線的安全模式下,用帶重定向的命令提示符工具TaskList >d:Anquan.txt將當時的程式記錄到D:盤根目錄下的文字檔案 Anquan.txt中。接著,以正常的方式啟動電腦,將Anquan.txt中記錄到的程式與此時的程式進行比較,你會發現此時的程式要多得多,請逐個結束多出來的程式,並檢查網路連線是否正常。如果結束到某一程式時網路連線正常了,則說明就是剛結束的程式就是罪魁禍首。

  查出後,可刪除與程式相關的可執行檔案。但還要注意的是,由於它是自動執行的,強行刪除後,可能會引起啟動時報“找不到某檔案”的錯誤,還得將其與自啟動有關的設定全部清除,包括“系統配置實用程式”的“啟動”、“Win.ini”下的內容、登錄檔下的內容、啟動指令碼下的內容、“開始”選單“啟動”下的內容等。

  3.調整分割槽   

  有一次,筆者帶著本本兒出差,途中想處理一下下車即用的報表檔案,可本本兒偏不爭氣,啟動時報分割槽錯誤。天啊,出門在外的,又沒帶任何工具軟體,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還能啟動到安全模式下——有法了,命令列工具Diskpart能勝任分割槽魔術師的一切工作(可能還少有朋友聽說吧)。Diskpart功能非常強大,它工作於一個整合的環境,輸入Diskpart後,顯示圖1所示的專用提示符即Diskpart>(注意:這不是一個路徑),在這一環境下可輸入很多與之相關的同時也是它的專用子命令。下面就來演示分割槽的擴容功能。說明在先:以下的操作是在桌上型電腦上記錄下來的。

  ①啟動到帶命令提示符的安全模式下,輸入命令Diskpart。再輸入list partition 顯示一下分割槽,顯然,其中有兩個主分割槽、兩個擴充套件分割槽。

②輸入“Select Parttition 3”使第3分割槽(5004MB的那個),使該分割槽具有焦點屬性。再輸入“Delete Partition”即可刪除該分割槽。請將圖3第1、2兩個“List partition”命令後的值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原分割槽3確實已被刪除了。 
  
  ③輸入“Select partition 1”使其具有焦點屬性,再輸入“Extend”,剛才被刪除分割槽所空出來的末分配空間就能自動新增到第1分割槽中去。

  為分割槽擴容,這可是分割槽魔術師的專利,“diskpart”也能實現,看來,Windows server 2003不支援分割槽魔術師是有道理的。再輸入“List partition”可觀察到第1個分割槽的容量變化情況。 

  說明:將帶有焦點的分割槽擴充套件為最鄰近的未分配空間時。對於普通分割槽,未分配的空間必須在同一磁碟上,並且必須接著帶有焦點的分割槽。

  如果要被擴容的分割槽是NTFS格式,擴容後不會丟失任何資料。如果是非 NTFS 的檔案系統格式,此命令就會失敗,但不會對分割槽作任何更改也不會破壞資料。不能擴充套件當前系統分割槽或啟動分割槽,也不能對包含頁面檔案的分割槽進行擴容。從圖中可看出,我的電腦中有兩個主分割槽,分割槽5才是活動分割槽。不然,不能對分割槽1進行擴容操作。

  語法:extend [size=n]

  引數說明: size=n :新增到當前分割槽的空間大小 (MB)。如果不指定大小,磁碟就擴充套件為佔用所有最鄰近的未分配空間。

  ④不管對硬碟分割槽做了什麼樣的改動,包括建立、刪除、擴容等,都用不著重新啟動電腦即可生效(這是分割槽魔術師不能做到的),但在“我的電腦”卻看不到這些分割槽,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還沒為其指定驅動器號(也就是碟符),怎樣指定碟符呢?下面以為第一個分割槽指定碟符為例進行說明。 

  使第1個分割槽具有焦點屬性,再輸入命令“Assign”,Diskpart就會自動為其分配一個。當然也可用命令“AssignLetter=X”來手動指定,手動指定時,不能與已存在的碟符如C等相同。經過這樣的處理後,就能在“我的電腦”下檢視到這些分割槽了。

  ⑤將分割槽5設為活動分割槽,先用Select Parttition 5使其具有焦點屬性再用Active啟用即可。最後輸入Exit,退出Diskpart整合環境,讓電腦自動重啟。

  說明:如果用慣了DiskPart,你就會覺得它的設計很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一般是先指定焦點,再進行操作,操作過程中還可隨顯示分割槽狀態以便掌握進度。輸入Help可檢視到所有的子命令,輸入有錯時,它還會自動列出子命令列表及簡要說明,將你引導到正路上來。另外,安裝Windows 2003後,大家最熟悉的分割槽魔術師(非伺服器版)不能正常執行,使用Diskpart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前所述,在Diskpart下進行任何操作前都必須指定焦點,即指明對哪一物件進行操作,這一方面使的我的操作邏輯清楚,但另一方面,如果對誤指定了焦點又執行了破壞性的命令,如刪除分割槽等,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所以,請隨時用List命令檢視各分割槽狀態,焦點分割槽前有一個星號(*)標誌。

  此外,你還可以藉助安全模式來完成病毒的清除工作。比如有的防毒軟體能報告病毒但卻不能清除甚至隔離、刪除,遇到這種情況,可啟動到安全模式下嘗試刪除這些病毒檔案。當然,這裡我們也只是介紹了一些比較常見的安全模式用途,算是拋磚引玉吧,希望各位能夠在實際的電腦使用中,逐步體驗其更多的便捷之處。 
















本文轉自starger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 http://blog.51cto.com/starger/18060,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絡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