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我國零售業122家零售業上市公司,包括百貨、購物中心、超市、服飾、珠寶、家電數碼、藥店、電商等零售業態,實現營收8943.68億元,實現淨利潤214.9364億元,淨利潤率僅為2.40%。

1473666484-3597-0912

比2015年全年我國零售業上市公司(88家公司)平均淨利潤率2.79%下降了0.37個百分點,比2016年第一季度我國零售業上市公司(101家公司)平均淨利潤率3.62%下降了1.22個百分點。

備註:

1、圖表為不完全統計,資料來源為上市公司財報

2、貨幣單位統一為人民幣,美元、港幣已按2016年6月30日的匯率轉換成人民幣

3、業績中未標明業態分類的均為該上市公司上半年全部業績

資料與分析

1、營收下降面比2015年擴大,但比今年一季度縮小。

營收下降的公司有68家,營收下降面為56%,這一資料,比2015年的47%擴大了9個百分點,但比今年第一季度的64%縮小了8個百分點。

2、淨利潤下降面比2015年有所擴大,比今年第一季度略有提高。

淨利潤下降的公司有79家,淨利潤下降面為65%,這一資料,比2015年的60%擴大了5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提高了1個百分點。

3、營收與淨利潤雙降面從2015年的33%擴大到了49%,虧損面達17%,這比2015年擴大了2個百分點,比今年第一季度擴大了10個百分點。

4、百貨與購物中心:57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收2628.01億元,佔營收總額的29%,實現淨利潤-53.0726億元,營收下降面77%,淨利潤下降面75%,營收與淨利潤雙降面67%,都高於平均下降程度。但百貨之所以會出現全行業平均虧損的情況,主要是受“人和商業”鉅額虧損的影響,其營收僅為5.23億元,虧損卻高達144.93億元。

剔除這一特殊情況,另外56家百貨、購物中心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是:

虧損面較小,僅有8家公司虧損,虧損面為14%,小於平均虧損面,8家虧損企業虧損總額6.47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虧損0.8億元。

另外56家公司實現營收2622.78億元,淨利潤總額91.85億元,淨利潤率3.50%,高於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這些資料顯示:儘管百貨、購物中心行業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在不斷下滑,但實際情況要比想象的好一些。

5、超市業態:13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收1413.7億元,約佔營收總額的16%,淨利潤23.85億元,佔淨利潤總額的11%,淨利潤率僅為1.68%,低於平均水平0.72個百分點。作為零售主力業態的超市、大型綜合超市的盈利能力越來越退化,這是值得業界深刻反省的問題。

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

具有國有背景的超市上市公司普遍出現了虧損或頻臨虧損的局面,其原因到底何在?

擁有大潤發、歐尚兩家標杆企業的“高鑫零售”,雖然淨利潤在超市行業高居榜首,高達14.61億元,但淨利潤也下降了3.4%。這是一種趨勢還是短時期的波動還有待觀察,但這一狀況應該引起業界的警覺:大型綜合超市可能比百貨的情況更糟糕。

區域性零售公司起家的超市上市公司凸顯良好的經營業績,其中,永輝超市實現淨利潤6.7億元,步步高實現淨利潤1.72億元,紅旗連鎖實現淨利潤1.02億元。從前被商務部納入流通20強的企業曾經也達到過年淨利潤5到6億元的良好業績,但十餘年以後的今天,卻出現了虧損,再過幾年,如果沒有大的變革,結局是可以預料的。

有些企業步步高昇,有些企業年年下滑,是經營問題還是體制問題?誰能為這些下沉中的企業擔責?誰能挽救這些企業?

6、服飾珠寶行業:37家公司(含珠寶、化妝品)實現營收1137.23億元,佔營收總額的13%,實現淨利潤109.709億元,佔淨利潤總額的51%,淨利潤率高達9.64%。這些企業並不是純粹的零售公司,大多數是生成加工與零售業務相結合。

有幾個明顯特點:

營收與淨利潤增減情況總體好於零售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營營收下降面43%,淨利潤下降面54%,營收與淨利潤雙降面35%,虧損面14%;

虧損額度較小:5家虧損公司總虧損3.46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虧損0.692億元,這與全行業超百億元淨利潤相比,是一個很小的數字;

有些服裝企業在轉型中實現了新發展,業績有了顯著改善,實現了營收與淨利潤的雙增長。如“李寧”實現營收35.96億元,同比增13%,實現淨利潤1.13億元,同比增204.23%;

周生生、亨得利等珠寶鐘錶行業都出現了營收與淨利潤的雙降。總的來說,服飾、珠寶、鐘錶、化妝品行業,也正在步入一個轉型、整合、蛻變的新時期。

7、藥店行業:7家藥店、藥妝企業,實現營收613.63(可比營收507.33億元,不包括屈臣氏106.3億元)佔營收總額的5.67%,實現淨利潤9.19億元,佔淨利潤總額的4.27%,淨利潤率1.81%。這是零售業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個大部分公司(除屈臣氏中國)的營收與淨利潤都有所增長的行業,但這個行業的市場份額與盈利能力顯然還處於較低水平,隨著醫藥分離改革的深入,這個行業有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

8、家電數碼行業:5家公司實現營收1139.23億元,佔營收總額的13%,但淨利潤總體虧損0.41億元,除“巨集圖高科”有1.39億元淨利潤外,國美、蘇寧等其它四家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這是一個很妖怪的行業,未來的想象空間很大。

9、電商行業:京東、阿里、唯品會三家,實現營收2011.48億元,約營收總額的23%,實現淨利潤125.67億元,佔淨利潤總額的58.46%,淨利潤率6.24%。雖然阿里的淨利潤大幅度減少,但京東的虧損也有較大幅度的減少,唯品會的淨利潤增幅高達50.27%。

趨勢分析

1、百貨店、購物中心、超市在電商後發優勢的猛攻下節節敗退,且傷亡慘重。無論是具有政府扶持與資金支援的國企,還是擁有先進零售管理技術的外企,基本無一倖免。這說明,單純以商品銷售為主的實體零售商的整體衰退已成為一種行業趨勢。

2、電商不僅在減少虧損,而且盈利水平也遠遠高於平均值。

3、百貨業並沒有想象的那麼不好。

4、國有背景的零售集團每況愈下。

5、區域性連鎖公司通過擴張已成為全國零售業的標杆企業。

6、珠寶行業經營狀況令人擔憂。

7、服裝行業在轉型中獲得了新發展,會不斷分化。

8、超市行業步履艱難,以後會難上加難。

9、醫藥行業還沒有真正發力。

10、家電行業做電商平臺,生死未卜。

造成上述局面的深層次原因,並不是電商的成本優勢、技術優勢或便利、便宜等因素,關鍵是社會心理因素。

首先,電商借助資本、技術與環境的力量,極其智慧地擊中了消費者的兩個興奮點——懶與貪。

其次,店商把消費者當“肥豬”已經太久,消費者的壓抑與忍受已經太久,靈心被摧殘與折磨已經太久,這正如在家飽受痛苦的他(或她)一旦發現外面的她(或他)哪怕有一丁點的“好”,就會輕易出軌一樣的道理。上海商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大部分網購者都有過被忽悠的經歷,但他們仍然願意去網購,他們的回答是:寧可被電商欺騙也不願意被電商欺騙,因為在網上至少還比較便宜,比較方便溝通,比較有話語權,店家比較在乎顧客。這幾個“比較”就構成了電商的巨大優勢,這完全是一種攻心術。

第三,政府對電商採取了“寬鬆管制”的扶持政策,那些衝破道德底線、法律底線、心理底線的“做法”並沒有被全面“規制”。

自有電商以來,電商對我國店商有三波衝擊。

第一波衝擊以“引流”為核心,電商用便宜和便利吸引消費者,導致店商客流量減少,業績下滑。但此時的電商與店商仍然是各自為陣。這一波衝擊區域性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並且由年輕人群向其他人群不斷擴散。

第二波衝擊以“支付”為核心,天上的電商越來越多地進入了地上的店商,兩個陣營出現了交叉融合的趨勢。

第三波衝擊以“陣地”為核心。平臺越做越大,流量越來越大,胃口也越來越大,從要人、要錢發展到要陣地、要地盤。先是搶佔物流陣地,其後搶佔鋪面陣地。

零售業從來就不是“輕資產”的行業,當店商在業績下滑的困惑和轉型的糾結中逐漸放緩擴張速度或放棄已有地盤的時候,電商正在分割槽域搶佔各大城市以及農村市場的鋪面地盤,中國零售進入了一個由電商搶佔實體店地盤的“陣地戰”時期。

經過三波衝擊,從市場份額來看,大致有一條二八分界線。

電商與大型連鎖集團合佔20%的市場份額,其它終端渠道約佔80%的市場份額,其中,電商的市場份額已經趕超連鎖百強企業。所以,大型連鎖公司與電商平臺是我國未來零售業的兩大主導力量。但也不能忽視第三股力量,那就是私人小店。

目前這些店鋪大多數屬於私人分散經營,未來通過電商整合、特許加盟等方式,有可能成為我國零售業的第三種主導力量。在連鎖店繁榮的縫隙中,傳統小商店並沒有被消滅,仍然遍佈城市與農村的各個角落,靈活應變求生存,體現了中國小商人的高智商。連鎖企業、電商、私人小店就是我國零售業未來發展格局中三分天下的三種主導力量。

藥品藥妝、運動服飾等專賣店品類的營收態勢增長平穩,並沒有呈現以上大多數實體零售商那樣面臨嚴重窘態,這說明,窄而深的產品線,特別是依託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等渠道垂直一體化管理的專賣店更為凸顯其差異化優勢而留住消費者的心。

儘管電商發展迅猛,但從實體店轉型至電商的國美、蘇寧仍無法撼動阿里、京東的霸主地位。但唯品會聚焦服裝特賣,與京東、阿里形成錯位競爭,卻在電商行業一支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