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語言————5.1 控制結構之if-else結構

FLy_鵬程萬里發表於2018-06-29

5.1 if-else 結構

if 是用於測試某個條件(布林型或邏輯型)的語句,如果該條件成立,則會執行 if 後由大括號括起來的程式碼塊,否則就忽略該程式碼塊繼續執行後續的程式碼。

if condition {
	// do something	
}

如果存在第二個分支,則可以在上面程式碼的基礎上新增 else 關鍵字以及另一程式碼塊,這個程式碼塊中的程式碼只有在條件不滿足時才會執行。if 和 else 後的兩個程式碼塊是相互獨立的分支,只可能執行其中一個。

if condition {
	// do something	
} else {
	// do something	
}

如果存在第三個分支,則可以使用下面這種三個獨立分支的形式:

if condition1 {
	// do something	
} else if condition2 {
	// do something else	
} else {
	// catch-all or default
}

else-if 分支的數量是沒有限制的,但是為了程式碼的可讀性,還是不要在 if 後面加入太多的 else-if 結構。如果你必須使用這種形式,則把儘可能先滿足的條件放在前面。

即使當程式碼塊之間只有一條語句時,大括號也不可被省略(儘管有些人並不贊成,但這還是符合了軟體工程原則的主流做法)。

關鍵字 if 和 else 之後的左大括號 { 必須和關鍵字在同一行,如果你使用了 else-if 結構,則前段程式碼塊的右大括號 } 必須和 else-if 關鍵字在同一行。這兩條規則都是被編譯器強制規定的。

非法的 Go 程式碼:

if x{
}
else {	// 無效的
}

要注意的是,在你使用 gofmt 格式化程式碼之後,每個分支內的程式碼都會縮排 4 個或 8 個空格,或者是 1 個 tab,並且右大括號與對應的 if 關鍵字垂直對齊。

在有些情況下,條件語句兩側的括號是可以被省略的;當條件比較複雜時,則可以使用括號讓程式碼更易讀。條件允許是符合條件,需使用 &&、|| 或 !,你可以使用括號來提升某個表示式的運算優先順序,並提高程式碼的可讀性。

一種可能用到條件語句的場景是測試變數的值,在不同的情況執行不同的語句,不過將在第 5.3 節講到的 switch 結構會更適合這種情況。

示例 5.1 booleans.go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bool1 := true
	if bool1 {
		fmt.Printf("The value is true\n")
	} else {
		fmt.Printf("The value is false\n")
	}
}

輸出:

The value is true

注意事項 這裡不需要使用 if bool1 == true 來判斷,因為 bool1 本身已經是一個布林型別的值。

這種做法一般都用在測試 true 或者有利條件時,但你也可以使用取反 ! 來判斷值的相反結果,如:if !bool1 或者 if !(condition)。後者的括號大多數情況下是必須的,如這種情況:if !(var1 == var2)

當 if 結構內有 break、continue、goto 或者 return 語句時,Go 程式碼的常見寫法是省略 else 部分(另見第 5.2 節)。無論滿足哪個條件都會返回 x 或者 y 時,一般使用以下寫法:

if condition {
	return x
}
return y

注意事項 不要同時在 if-else 結構的兩個分支裡都使用 return 語句,這將導致編譯報錯 function ends without a return statement(你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編譯器的 Bug 或者特性)。( 譯者注:該問題已經在 Go 1.1 中被修復或者說改進 )

這裡舉一些有用的例子:

  1. 判斷一個字串是否為空:

    • if str == "" { ... }
    • if len(str) == 0 {...}
  2. 判斷執行 Go 程式的作業系統型別,這可以通過常量 runtime.GOOS 來判斷(第 2.2 節)。

     if runtime.GOOS == "windows"	 {
     	.	..
     } else { // Unix-like
     	.	..
     }

    這段程式碼一般被放在 init() 函式中執行。這兒還有一段示例來演示如何根據作業系統來決定輸入結束的提示:

     var prompt = "Enter a digit, e.g. 3 "+ "or %s to quit."
     
     func init() {
     	if runtime.GOOS == "windows" {
     		prompt = fmt.Sprintf(prompt, "Ctrl+Z, Enter")		
     	} else { //Unix-like
     		prompt = fmt.Sprintf(prompt, "Ctrl+D")
     	}
     }
  3. 函式 Abs() 用於返回一個整型數字的絕對值:

     func Abs(x int) int {
     	if x < 0 {
     		return -x
     	}
     	return x	
     }
  4. isGreater 用於比較兩個整型數字的大小:

     func isGreater(x, y int) bool {
     	if x > y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在第四種情況中,if 可以包含一個初始化語句(如:給一個變數賦值)。這種寫法具有固定的格式(在初始化語句後方必須加上分號):

if initialization; condition {
	// do something
}

例如:

val := 10
if val > max {
	// do something
}

你也可以這樣寫:

if val := 10; val > max {
	// do something
}

但要注意的是,使用簡短方式 := 宣告的變數的作用域只存在於 if 結構中(在 if 結構的大括號之間,如果使用 if-else 結構則在 else 程式碼塊中變數也會存在)。如果變數在 if 結構之前就已經存在,那麼在 if 結構中,該變數原來的值會被隱藏。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不要在初始化語句中宣告變數(見 5.2 節的例 3 瞭解更多)。

示例 5.2 ifelse.go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var first int = 10
	var cond int

	if first <= 0 {

		fmt.Printf("first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0\n")
	} else if first > 0 && first < 5 {

		fmt.Printf("first is between 0 and 5\n")
	} else {

		fmt.Printf("first is 5 or greater\n")
	}
	if cond = 5; cond > 10 {

		fmt.Printf("cond is greater than 10\n")
	} else {

		fmt.Printf("cond is not greater than 10\n")
	}
}

輸出:

first is 5 or greater cond is not greater than 10

下面的程式碼片段展示瞭如何通過在初始化語句中獲取函式 process() 的返回值,並在條件語句中作為判定條件來決定是否執行 if 結構中的程式碼:

if value := process(data); value > max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