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活躍度的下降一度成為業內人士解析的熱點話題,大致可歸結為兩種觀點:一、網際網路應用必然是一個興起、火熱、消退的曲折路線;二、新應用的產生必然會分奪舊應用的使用者群體。雖然宿命論與替代論從微博的產品屬性、使用者使用行為特徵、競品衝擊力等方面分析了微博熱度降低的原因,但並未對始終活躍在微博平臺的廣告粉絲們來一個特寫。
門檻低、易操作、開放性、免費性是微博值得獲讚的優點,至少帶有“惠民”特色。然而,這也為廣告粉絲群體的蓬髮提供了得心應手的工具。開放註冊的郵箱開啟了微博的大門,廣告粉絲簇擁而入,網民的虛榮心更是促成了一種“買賣粉絲”的交易,僅為了頁面上那超過了幾位數的“粉絲”,就如這些粉絲充當了分母,買賣粉絲的微博使用者也不過是這些粉絲關注的眾博主之一罷了。
廣告粉絲們以敏感的覺察力捕捉匹配資訊,關注著每一個可能的人。他們的“用心良苦”並未得到被關注者的“肝膽相照”。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分析師阿麗豔將微博使用者對廣告粉絲的態度劃分為三個型別:一、粉絲潔癖症群體,立即解除廣告粉絲關注的做法表明他們對粉絲的真實性、互動性要求很高,在一定程度上自力更生完成了微博運維所需的排查工作;二、無所謂群體,廣告粉絲的關注並沒有給他們造成困惑,不會刻意清理自家門戶;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群體,他們對廣告粉絲的容忍度有一個清晰的零界點,默默地關注可以接受,一旦收到推送訊息便會解除粉絲,可以看出他們對資訊內容具有敏感的辨識力。
微博的開放性為使用者創造了自我推銷的平臺,其自身也在探索盈利模式,這是市場化不可避免的規則。從微博使用者對待廣告粉絲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們對資訊、對粉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並以這種標準維繫著自己的微博平臺。就如同廣告粉絲對微博使用者而言是沒有生命力的,單向關注沒有互動、交流;對於微博平臺來講,龐大的廣告粉絲群體只能以分母基礎降低活躍使用者的比例,哪怕他們能帶來規模化的使用者數量,意義何在?畢竟,有生命力的人、流動的資訊,才能產生資訊傳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