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產品形態不斷演進,從第一梯度的Facebook、Twitter、QQ空間、微博,到第二梯隊的LinkedIn、Pinterest、 Instagram,再到影響力與日俱增的微信、Line、WhatsApp等。但在近兩年,非主流社交產品也在不斷擠進人們的視野,包括私密社交 Snapchat、匿名社交Secret等。

自2004年Facebook上線,如今十年過去,社交網路一路發生了哪些變化,本文將進行梳理。


2004年2月,Facebook上線。沒有人會想到這一誕生於大學校園的產品會成為未來的社交網路帝國。當時MySpace風頭正盛,Friendster也更為主流。服務職業人群的LinkedIn也於一年前上線。


2005年12月,王興將Facebook複製進中國,上線了校內網(現人人網)。同年,QQ空間作為一個為使用者提供日誌、相簿釋出的社群也誕生。以UGC為核心模式的視訊網站YouTube於年底正式上線。


2006年3月,Twitter聯合創始人傑克·多西釋出了第一條Twitter訊息。相比於Facebook,Twitter要求人們以140個字元來分享自己的狀態,幫助使用者瞭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Google於當年花費16.5億美元買下YouTube。


2007年,Tumblr上線。這一介於Facebook和Twitter形態之間的社交產品,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內容生產平臺,其既注重內容生產的輕便性,同時也鼓勵使用者生產有創意的資訊。同年,中國第一個模仿Twitter的網站飯否由王興建立。


2008年,Facebook網站月訪問使用者終於超過老牌社交網路MySpace,成為全球使用最廣的社交網站。包括Facebook、Twitter、部落格等都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2009年,入口網站新浪進軍微博業務,8月開始低調內測新浪微博。國內的微博產品後來進入了高度競爭狀態也在這一年埋下了伏筆。同年,移動通訊應用WhatsApp也面向市場。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產品Foursquare上線,並被認為是下一個Twitter。


2010年,眾多移動社交產品開始走向市場。3月,韓國移動通訊應用KakaoTalk上線;10月,圖片社交應用Instagram釋出;11月,封閉性的私密社交應用Path上線。由移動端興起的社交產品讓業內看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新潛力。圖片社交網站Pinterest也在當年正式上線。
2011年1月,微信正式釋出,將國內移動端社交產品帶入了新的發展節點。無論是語音聊天、搖一搖,還是後來的朋友圈、遊戲平臺,微信的出現培養了國內使用者在移動端的社交習慣。同年,Google推出社交網Google+,向Facebook發起挑戰。


2012年,移動社交產品形態不斷豐富。主打閱後即焚功能的Snapchat在這一年進入大眾視野,其產品於2011年就已釋出;陌生人社交產品陌陌也開始逐漸穩固自己的市場定位。
2013年,短視訊拍攝應用Vine上線,使用者增長迅猛,讓業內看到了視訊拍攝在移動端的潛力。包括微信、Line、KakaoTalk在這一年已完全轉變成移動端的社交平臺,帶動了第一大批的第三方內容合作伙伴。Snapchat在這一年拒絕了Facebook的30億美元收購。
2014年1月,匿名社交應用Secret上線,隨即在科技圈引發輿論爭議。匿名社交產品的新一輪關注熱潮啟動。距離Facebook發展十年的這一時刻,越來越多的疑問投向“新一輪社交產品形態究竟該走向何處”。

自: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