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麥田怪圈:物聯網的草創與進階

naojiti發表於2018-11-27

顯而易見,物聯網市場的紅利正在到來。

根據相關調查報告,2017中國擁有已經啟用的IoT終端裝置13億臺,而到2022,這個數字將有望達到45億臺,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8%。

萬物智聯帶來的美好商業想象和生態願景,正在陸續驅動科技巨頭和終端裝置產業鏈投身入IoT市場的競爭格局裡。

逃出麥田怪圈:物聯網的草創與進階


然而另一方面,今天的物聯網市場也在表現出二水分流的市場形態。一部分以營銷和片面價效比為軸心的物聯網產品,加上山寨品牌的湧入,正在市場底部塑造一個價格競底、產品同質化嚴重的“麥田怪圈”。

與此同時,科技巨頭和一些野心勃勃的創業企業,則在依靠AI等新技術帶來的智慧福利,爭取開啟市場新的藍圖。

這個逃離麥田怪圈的故事,今天正上演於這個中國科技產業最熱鬧的舞臺上。

進階版的物聯網,已經在路上。

AI是爬繩,技術優勢當掛鉤:物聯網巨頭們都在幹什麼?

越來越多的物聯網裝置廠商都承認,與其說今天我們在做物聯網,不如說我們在做物聯AI。

當然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物聯網裝置的技術門檻過分低端,難以形成品牌溢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人本主義的物聯網未來趨勢下,AI是目前來看最靠譜的技術手段。

確立以人為中心的物聯網裝置體驗,要求裝置建立能說、能看、能識別,進而產生能夠完成主動關懷的產品能力——那麼AI也就是合情合理的技術出口,甚至唯一的出口。

逃出麥田怪圈:物聯網的草創與進階


所以我們看到今天沒有不做AI的物聯網品牌。從音響的入口之爭,到讓攝像頭、穿戴裝置、門鎖等小型裝置連線機器視覺能力;再到電視、冰箱、汽車等“大傢伙”開始被語音互動技術控制。AI挺進物聯網,已經成為IoT產業今天最主要的趨勢,甚至沒有之一。

但是這場突圍戰,引發了另一個問題。AI的能力不同於簡單的WiFi模組連線和定製白色外殼,而是一個需要演算法、算力、平臺等技術條件進行硬抗衡的技術比拼。

換言之,想要掙脫低端泥沼,擺脫同質化競爭的殘酷氛圍,最好的依託還是技術實力與研發體系。

比如我們看到,百度的DuerOS成為了其在物聯網領域的一張鬼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在語言互動的多個領域,比如遠場喚醒、複雜語義識別、連續對話等能力確實資料最優。基於底層技術的自研和自有,就相對容易地構築出物聯網產品層的商業衝擊力。

物聯網行業的各個玩家,正在以各顯其能的方式,將技術優勢匯入到物聯網領域。比如阿里在天貓精靈後端開始嘗試自建場景,利用阿里的生態優勢構建相對複雜的AI體驗;比如華為不久前推出的物聯網產品矩陣,就以品控和智慧製造為賣點;360則開始向物聯網匯入“大安全”背景,提出S-AIoT概念,欲以安全和AI技術賦能其智慧硬體產品。

當行業開始關注遠場喚醒的淨距離、智慧攝像頭的人臉識別效率,繼而開始向IoT產業的差異化智慧體驗進發,或許是物聯網走出同質化競爭“麥田怪圈”的核心路徑。

逃出麥田怪圈:物聯網的草創與進階


而逃離沼澤的方案,大概可以形象的比喻為,抓緊AI這條繩索,以自身積累的差異化技術特長作為掛鉤,一步步走穩。總有某個時間,我們會發現沼澤已經遠在身後,成為了劣幣的墓場。

迴歸使用者層面,物聯網的真正想象力,在於使用者的購買動機升級,而不是簡單比拼裝置的數量與種類驅動營銷。這個視角上看,硬核技術研發與使用者模型建立,正在變成IoT廠家的必須切換的賽道。

新的“人本主義IoT”競賽中,AI技術正在成為新的引擎與燃料。同樣,使用者體驗升級帶來的離心力,也將把“技術失語”型玩家甩離核心賽道。

麥田怪圈:簡陋的物聯網

經濟學上有一個現象,叫做“麥田怪圈現象”。

我們都知道麥田怪圈被認為是外星人留下的痕跡,看起來非常神秘恐怖。但是有調查者實際研究了麥田怪圈的規模,發現這些所謂的“外星人遺蹟”,其實都是一兩個農夫,藉助現代化農具一晚上就可以搞出來的。

看似很厲害,其實水分很大,這種麥田怪圈類的產品在科技界也比比皆是。比如說在物聯網概念剛剛興起的時候,定義並不明確,任何把物體進行聯網的技術解決方案都可以籠統成為“物聯網”。

逃出麥田怪圈:物聯網的草創與進階


這就造成了廠商可以給裝置加上WiFi元件,再做一個APP,刷上白色,然後吸收大批“千姿百態”的硬體工廠——新鮮火熱的物聯網產品就出爐了。

這種以小米IoT模式為代表的“簡易化物聯網”產品,夾雜在市場空白期中得到了非常不錯的發展速率。

但回頭看看,它所建立的IoT市場規則是什麼樣的呢?第三方企業來尋求貼牌容易、IoT技術並不難,硬體成本低廉、產品迭代主要依靠營銷驅動。

近乎無門檻的物聯網產品定位,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濫竽充數的硬體工廠緊接著步入市場。持續引發價格競底的同質化爭奪戰,物聯網的口碑沼澤也就悄然形成了。

想要擺脫同質化競爭的吞噬,或許物聯網產業需要從頭釐清這樣一個問題:給物體聯網,到底是一個結束,還是一個開始?

技術中的人本主義:IoT市場的價值增量何在?

小米為代表的“簡單物聯網”模式,確實是在字面意義上實現了“給物聯網”這個功能。但是如果停滯在這裡,使用者將緊緊能夠獲得兩項體驗:可以用手機操縱裝置、可以透過手機看到裝置資料。

這兩項功能當然也是有意義的,但是與萬物智聯的產業暢想似乎相去甚遠。並且把相當多功能整合在手機上,事實上造成了使用者的互動負擔膨脹。比如小米的不同IoT裝置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規則,相當於一個APP下整合了若干個小APP。看似把裝置的操縱權集中到了一處,實際上卻相當於讓使用者拿到了一大堆遙控器。

這裡我們應該回溯這樣一個認識:物聯網的技術解決方案,究竟可以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

人本主義,是二戰後重要的社會學與心理學思潮。這種思想批判了佛洛依德為代表的潛意識心理學說,提出人類的真實需求在於理解、交流、審美,等等層級更高的社會性話語。

人本主義的代表作,馬斯洛的《人類動機論》中認為,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一種金字塔結構。能滿足更高層級人的需求,就能獲得越多的現代商業認可。

回到IoT市場,目前流行的家電產品加WiFi模組式產品,僅僅能解決“不用走過去按開關”的需求。而進一步,以機器智慧滿足人類使用者的高階需求,比如被關懷、被理解、驚喜感和舒適感,今天更多還處在空白階段。

逃出麥田怪圈:物聯網的草創與進階


換句話說,今天小米模式開啟的物聯網商業泥潭,很主要的原因在於廠商願意停滯在“給產品連上WiFi”的起點階段睡覺,而沒有向用裝置+網路+智慧技術,為使用者創造更高階體驗的前路去探索——也就是錯把起點當成了終點。

小米的IoT模式非常有代表性:產品層面一旦形成了套路,技術不再以人為中心,而是以形成的固定格式為中心。這樣物聯網的裝置數量確實是很容易快速增加的。比如給家中更多的裝置聯網,尤其是小家電的“IoT化”成本格外低廉。

但這種套路的負作用是附加值太低,沒有回答如何用網改變物,和用物促進網的問題。比如IoT裝置不會主動問候我們;不會根據天氣和室溫主動為我們開啟空調和空氣清淨機;不會跟我們根據我們的建議,多裝置同時最佳化造就生態體驗。至少,物聯網要做一些手機+人手做不到的事;再至少,不能讓我們用物聯網裝置等於給自己找麻煩。

這年頭什麼都講究公式,連相聲都有公式了,那麼我們似乎可以為物聯網的掙脫泥沼之路得出這樣一個公式:以使用者體驗為中心,技術做加法,互動做減法。

這條公式下,只有重倉技術,在AI等關鍵領域實現核心突破的IoT企業才能達成進階版的物聯網產業圖譜。這個領域裡,想要擺脫同質化競爭怪圈,技術差異化或許是最笨重,但也是唯一的支點。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22186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