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對於內容創造者來說,強迫最忠實的使用者付費並不是最理智的做法。既然他們忠實到願意為你的內容付費,那麼尋找到一條能夠將這種忠實轉換為更大利益的途徑,無疑對雙方都是更好的選擇。
鼓勵你的使用者,而不是懲罰他們。
紐約時報近日宣佈,自開始實施付費模式以後,其線上版付費訂閱使用者已達到 45.4 萬,同時紐約時報還將把非付費使用者的免費閱讀文章數從每月 20 篇減少至 10 篇,而洛杉磯時報等其他知名報紙也宣佈其線上版內容開始採取付費訂閱模式。這是否意味著紐約時報的收費模式已經獲得成功呢?從股票價格來看,卻是另一番風景,紐約時報目前的股票價格為 6.368 美元,相比付費開始前已下跌了 30%。
正如許多人提到的,目前眾多報紙的付費模式事實上對其忠實讀者是一種懲罰,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想看更多?好,乖乖付費吧,但付費後除了沒有文章數的限制外,卻往往沒有其他什麼額外的好處。而對那些只是順著一個標題、連結偶然來到自己網站的使用者來說,收費牆對他們來說卻等於完全不存在,因為他們不會觸及免費閱讀數的上限。
這與音樂、視訊、圖書等其他領域實施的反盜版措施如出一轍,正版內容的消費者必須忍受購買的內容只能在特定平臺上使用、充滿不能跳過的垃圾內容(如正版 DVD 中常見的版權宣告)等限制,而盜版內容卻沒有這些問題。為什麼要懲罰你最忠實的使用者呢?數字媒體是否有一條更好的盈利模式呢?
數字內容的反向付費
針對這一悖論,有人提出了一種“反向付費”的有趣模式。在這一模式下,所有人都需要為了獲取內容而付費,而那些能為內容方帶來更大利益的使用者將獲得優惠、甚至獎勵:如選擇看更多廣告、瀏覽更多頁面、更積極的將內容分享出去、進行更多的評論互動、提供更多的個人資訊或為內容方提供文章的相關補充資訊等。
這一模式的核心在於意識到這一點:讀者並非一律平等,忠實的使用者能夠給內容創造者帶來更大的價值;重要的是去發掘這些忠實使用者,通過獎勵(而不是懲罰)來調動他們的互動積極性,為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當然這一模式略顯極端,在這個時代,大多數的使用者依然不會選擇付費。但對活躍使用者進行獎勵,並從中尋求盈利這一思路卻非常值得探索,畢竟鼓勵使用者互動與懲罰使用者互動,兩者孰優孰劣不言自明。
LessEverything,一家網頁應用開發商最近出版了一本面向創業者和自由職業者的指南書。你可以選擇付費 15 美元購買這本書;但如果你的 Twitter 關注者超過 120 名的話,你也可以選擇與你的關注者進行分享,從而免費獲得這本書,這一發行模式可算是反向付費的一個現實案例。
而一些報紙雜誌也開始在自己的網站或移動應用端實驗這種模式,使用者通過在網站或應用上的各種互動可以積累積分,積分達到一定的標準後可換取一定的獎勵。更進一步,我們也許可以想象一種類似網路遊戲的使用者等級機制,最活躍的使用者將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和開啟更多的網站功能,甚至延伸到線下的更多鼓勵機制。紐約時報等媒體最近放鬆活躍使用者的評論限制,對訂閱使用者免費開放移動應用閱讀功能的做法也可算是對這一模式的初步探索。
音樂流媒體播放服務 Mog 的做法則更加有趣。Mog 為所有使用者提供了一定的免費試聽時間,使用者如果想要更多的免費時間,則需要更活躍的使用這項服務:包括邀請好友加入 Mog、收聽和分享更多的音樂、釋出更多的播放列表以及更多的探索 Mog 的各種功能。最忠實的使用者完全可以無需付費,通過這些互動贏得足夠的免費收聽時間,而他們的互動帶來的更多使用者和創造的內容無疑為 Mog 帶來了巨大的價值,這才是鼓勵和獎賞忠實使用者的最佳做法。
對於內容創造者來說,強迫你最忠實的使用者付費並不是最理智的做法。既然他們忠實到願意為你的內容付費,那麼尋找到一條能夠將這種忠實轉換為更大利益的途徑,無疑對雙方都是更好的選擇。
來自:極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