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睿奚_竜が我が敵を喰らおう!發表於2017-04-25

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設計作為使用者參與的基本驅動力,對商業而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留意一下最近的使用者介面設計趨勢,這可能讓你感受到使用者的期望是如何發生改變的,以及未來的趨勢。但在我們深入討論之前,有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回答——設計是什麼?

設計是什麼?

大多數人(甚至包括一些設計師)都將設計視作在產品完成之後所新增的視覺點綴、在產品開發結束之後的工藝流程,就像是設計師們強加在工程師的真實工作之上的。設計的確是視覺美學,但不僅如此。就像史蒂夫·賈伯斯曾經說過的:“設計不只關乎視覺和感官。設計關乎(產品)如何運作。(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設計既包括產品的視覺體驗,也包括產品的運作原理

圖形使用者介面(GUI)設計的演化

計算機和人類說著不同的語言。設計師們依靠圖形使用者介面使互動成為可能。最近的 GUI 設計演化清晰地表明:設計趨勢就是使用者(需求)的不斷變化。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來看看最近十年的 GUI 設計變化。

從複雜到簡單

由於移動裝置的普及,2000 年底的 GUI 設計開始產生了明顯的變化。裝置配置的極大變化迫使設計師們不得不介面進行重新思考,而這又反過來引起了全球的 GUI 設計的變化。

看看 Web 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十年前的網站設計是不成熟的。但對於這種設計來說,視覺展示並不是唯一的問題。網站試圖提供儘可能多的選擇:一個站點所包含的所有資訊似乎都是可用的,頁面上的每個元素都“同等”重要。(那時的)設計師們覺得這樣會讓網站對使用者來說更有價值。不幸的是,這往往導致頁面的雜亂無章。在下方的案例中,你可以看出,從可用性的角度去觀察,你可以看到一個亂糟糟的介面能夠讓人分心到何種程度。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隨著移動裝置的興起,設計師們開始意識到,使用者的注意力是一種需要被合理利用的珍貴資源。這就促使了高度集中層次化介面的出現。這樣的介面能在使用者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最恰當數量的可用資訊。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從擬物化到扁平化

你還記得觸屏上的所有應用程式看起來都像真的一樣的時候嗎?那個時候,幾乎所有應用程式都在使用擬物化設計風格,而這種風格又是對現實世界中符號的借用。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擬物化並不是一種純粹的設計趨勢,它在可用性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很多使用者都對觸屏裝置知之甚少的時候,設計師們必須確保使用者能夠明白這些應用程式是做什麼的。擬物化設計通過讓設計更加貼近(現實生活)來幫助人們理解新頁面的運作方式。這就是上方的 iOS 報刊亭應用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真實的書架(的原因)。隨著使用者漸漸的熟悉了觸屏,這種設計隱喻顯得雞肋,而這種設計風格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隨著新技術的使用,一種純粹的數字化外觀出現了:扁平化。這種新的設計風格主要依靠平面質感、圖示、排版、間距和色彩來營造數字介面的秩序。

從單一終端到跨終端

十年前,一個主要的設計挑戰就是保證設計能夠在每一個瀏覽器下正常執行。今天,主要的設計挑戰是保證你的設計在使用者所使用的裝置上正常執行。不再有移動使用者和桌面端使用者這種說法了。只有無論在什麼裝置上都可能想要照常使用你的產品的使用者。這就是為什麼跨終端體驗(在移動端、桌面端、平板和可穿戴裝置上的無縫體驗)如此重要。目標就是將使用者放在你的設計(包括多種終端)之中,提供一個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能夠讓使用者無論在何種裝置上都能夠高效地使用產品。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從畫素到人

現代應用程式和網站不只是解決方案的視覺表現,更是專注於解決使用者問題並提供有價值結果的複雜系統。儘管這些系統有種種優點,但它還是有一個嚴重的天然障礙——圖形使用者介面。無論 GUI 如何優秀,人們都不得不去學習如何使用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代 UX 已經不再侷限於螢幕上的設計,走到了一個沒有使用者介面的互動世界之中。

節省時間的設計

今天,使用者期望他們在與科技互動中獲得更忠實於使用者習慣、更暢快的體驗。他們想要使用被設計來節省他們的時間的產品。節約時間的設計完全是對使用者時間的慎重對待,這也清楚地解釋了它們崛起的原因。當代應用程式設計力求追隨如下趨勢:

預見使用者需求。 這裡用 Dark Sky weather 舉個例子。一些使用者可能仍然喜歡開啟天氣應用來檢視天氣預報,但天氣應用最有用的功能是提醒使用者突然變化的天氣狀況:比如通知使用者很快就要下雪了。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理解使用者行為和目標。 當你開啟 Apple Watch 的優步應用時,它會直接在螢幕上顯示車輛能夠到達的時間——不需要拿出手機選擇定位。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自我學習系統(Self-learning systems,SLS)

自我學習系統控制軟體預見一些簡單的、需要被自動代替使用者完成的任務,或者至少能讓使用者距離完成任務更近若干步。功能更為自主的軟體對使用者來說有個很重大的益處——減少了需要的注意力。 自我學習軟體的基本構件是基於經驗學習、對傳入資料分析,以及對新的事件作出反應的能力。自我學習系統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關注使用者行為的同時,以儘可能少的互動來設計行為。為什麼這是個挑戰?因為你需要在節約使用者時間和為使用者提供足夠多的選項(讓使用者感受到自己對系統的控制)找到一個平衡點。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Nest 就是個很好的自我學習系統的例子。它是一個可以圍繞使用者的生活來制定計劃的半智慧恆溫器。每當使用者更改系統設定的時候,Nest 都會記下溫度調整,並且在幾天之後使用者對 Nest 的調整會減少,因為它把它學到的一切都變成家庭的時間表。是的,Nest 有很多缺點(最嚴重的是系統總是採用自己的方式),但它依然是下一代產品的絕好示例。展望未來,自我學習軟體將會是區別傳統應用和現代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

會話式互動介面

隨著 iPhone 訊息、Slack 以及 WhatsApp 的出現,我們交換資訊的方式被完全改變。 簡訊已經成為一種極其自然的交流方式。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這一趨勢導致了會話介面的普及。從本質上講,會話介面就是是模模擬實人類聊天的使用者介面。“聊天機器人(Chatbot)”是目前我們行業最熱門的術語之一。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式傾向於使用個人聊天而不是 GUI(的形式來和使用者互動)。為什麼?因為交談對我們來說感覺很自然,這種特性使聊天機器人的使用比在傳統使用者介面中點選一堆按鈕更加直觀。另一個會話介面的優勢在於細節程度(這個詞我不太確定——譯者注):GUI 在實際中只有有限的選項,但和聊天機器人交談在理論上(如果設計得好)允許開放式的發現和互動。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最後但同樣重要,青少年和千禧一代——未來市場的主要代表——在簡訊應用程式中花的時間比任何其他應用程式或網站都要多,為想要接觸到這個群體的(人/企業)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

但聊天機器人不是會話介面進化的最終形態。語音介面將會是聊天機器人的下一步。在不遠的將來,語音互動將會在我們與技術的互動中佔據很大部分。使用語音命令來控制計算機已經由新一代語音互動軟體,比如 Siri、Google Now 和 Amazon Echo 實現了。它們不使用傳統的 GUI 作為互動手段。但最大的挑戰是瞭解人們將如何與語音介面進行互動。這需要更好地瞭解人類——不僅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還包括他們將如何談論這些話題。

[譯]從形式到功能,設計思維的改變

結語

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我們正在使互動與數字服務更直觀、更便捷、更高效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下一代平臺繼續發展得更接近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未來的介面不一定是由畫素組成的。

掘金翻譯計劃 是一個翻譯優質網際網路技術文章的社群,文章來源為 掘金 上的英文分享文章。內容覆蓋 AndroidiOSReact前端後端產品設計 等領域,想要檢視更多優質譯文請持續關注 掘金翻譯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