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錯刀:從張小龍說起,曝點騰訊資料探勘的真相

發表於2013-03-09

來源:金錯刀的部落格

金錯刀:從張小龍說起,曝點騰訊資料探勘的真相

張小龍最近的一句話,“我們很少看統計資料,也幾乎沒從統計資料裡看到使用者的喜好。根據統計資料來找需求和方向是挺難的。”引來炮聲一片。

有好幾個產品經理、技術大拿跟我私聊,表示了強烈的困惑。的確,對於普通產品經理、屌絲創業公司而言,不看資料,只看感覺,那絕對會死的很快的。

張小龍的話,如果理解不到位,很容易把人帶到坑裡。上一次,張小龍在PPT裡有句話,估計也毀了不少PM的三觀,他說:“需求只來自你對使用者的瞭解。不來自調研、分析、討論或競爭對手。”

關於張小龍的“不看資料”論,我覺得有兩個維度:1、張小龍的方法論;2、騰訊的資料探勘功力。張小龍說“不看資料”,那是有強大底氣的,因為周圍有一群看資料的高手,甚至是看資料的空氣。

要知道,1999年,騰訊剛剛成立不久,當時天使投資人劉曉鬆決定向騰訊注資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發現,“當時雖然他們的公司還很小,但已經有使用者運營的理念,後臺對於使用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有記錄和分析。”當然,另一個投資人也因為馬化騰在公司很小時就花錢在資料上表示不滿。

看了一些解讀,比較泛泛而談。這是我幾年寫的一個東西。算是曝點騰訊資料探勘那些事兒。

騰訊使用者體驗戰略的冰山下面,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巨大基座。

這一冰山基座就是資料探勘系統。這是一個真正的重武器,即使整個中國網際網路,擁有這一系統的公司也極少極少,它代表著一種更具門檻性的競爭力,只有那些具備平臺級優勢的公司才擁有——騰訊、百度、阿里巴巴。

每一個月,騰訊都會舉辦一次由集團高管和各個業務部門主管參加的月度經營分析會,每個業務主管要在會上彙報過去一個月裡的經營數字,每一次會議,相關的資料都是厚厚的一大摞。這些資料除了有關於產品的留存率等,還包括收入等數字。據說,3000萬收入以下的業務根本上不了這個分析會。

多年前開始,馬化騰開始要求各條業務線的主管每天給他傳送一封反映業務指標數字的郵件,內容包括包月使用者是多少?增加了多少?減少了多少?跟上個周同日比,或者說是跟上個月同日比?分別升跌了多少?有什麼異動?“這個是需要每天都去關注的東西,如果說你做管理者不去看這些東西的話,很久才看一下,中間會錯掉很多東西,或者說你反映速度會慢慢很多。”馬化騰說。

不僅自己看數字,馬化騰也要求每一個高管、部門負責人、甚至產品經理也要對數字保持密切關注。

2008年底,馬化騰開始把數字經營的理念引入到騰訊入口網站的運營管理中,“原來廣告就有點粗放,往往都是季度末才開始衝業績,找代理,今年開始就每天都有一封信,上面有廣告資源的消耗,黃金位置消耗了多少等。為什麼會這樣?過去他們還沒有建立這樣的體系,今年我們就開始要求他們每天要看,所有的網路媒體,廣告銷售部門的領導班子,全部每人一封信都會看到這個數字,培養這種運營數字的感覺,很重要的。大家就不會人浮於事,到最後找各種理由來推託,你不是天天都看著?有什麼事應該早知道,要多問。希望靠這種思路能夠把我們每一塊業務都帶起來。”

從創立騰訊開始,馬化騰等人就養成了對資料的關注,“比如說我們關注線上人數,這是做騰訊一開始,我們一直關注,天天都看,破記錄幾點鐘,都要看,使用者多少,新增註冊什麼樣?如果有什麼異常的話,立刻要說為什麼?那你管的人你不知道的話,你下面的就很容易出事了。你要知道為什麼升了?為什麼跌了?這個總得了解個大概,而且很快,幾個小時就要立刻找出答案。”後來騰訊有了收入,馬化騰同樣關注收入資料,“這個收入為什麼會這樣來,為什麼會突然間少了,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最開始騰訊的收入只有無線增值業務,所以當時他們每天看看訂閱,退訂的變化。

除了通過產品經理的直接收集,騰訊對使用者的研究更多來自於網際網路上的資料探勘。資料是每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安身立命的基礎之一,不過像騰訊這樣長期堅持以資料為導向的公司並不多。1999年,騰訊剛剛成立不久,當時天使投資人劉曉鬆決定向騰訊注資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發現,“當時雖然他們的公司還很小,但已經有使用者運營的理念,後臺對於使用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有記錄和分析。”

在成為使用者最多的網際網路公司後,騰訊所掌握的使用者資料量也日益豐富,這些資料才是騰訊後來在多元業務擴充套件時屢試不爽的重武器。有分析人士甚至說,“資料探勘”才是騰訊最具門檻性質的技術。

資料探勘的更深層部分是騰訊在IDC(網際網路資料中心)上的積累,比如高速上傳、大容量郵件傳輸的後臺及基礎技術支援。“我們每一天使用者上傳的照片數,可能就是中國一個其他的網際網路公司一個月的資料量。”

2007年,騰訊成立了騰訊研究院,研究院共有6大研究方向,資料探勘正是其中之一,資料探勘還有一個特種部隊,T4專家組。T4就是專家工程師,在騰訊的技術職業路徑裡,一共6級,從T1(工程師)到T6(首席科學家),T4是一箇中流砥柱般的存在,必須做過億次級的使用者量級才能當選,目前不到50人。一旦遇到重大的產品難題,由T4組成的特別小組就會加入,他們億次級使用者量級的經驗將發揮作用。

對使用者的資料探勘後來在騰訊網路遊戲的崛起中也發揮了大作用。

騰訊從2003年開始運營網路遊戲,曾遭遇挫折,直到2008年,騰訊才在多個細分市場找到了合適的韓國遊戲作品,在代理韓國遊戲的過程中,騰訊提出來要介入所代理遊戲的研發,例如對《穿越火線》中子彈射出後的彈道設定,騰訊根據對使用者的挖掘資料認為,韓方原本設計的逼真效果對中國使用者並不合適,使用者對騰訊設計出的“比較爽快的,節奏快的,鮮明的”的彈道設計更加興奮。最後的結果表明,騰訊是對的。

騰訊強大的資料探勘和產品能力僅有的幾次失效出現在搜尋和電子商務。搜尋的技術門檻頗高,“搜尋的研發需要時間。”馬化騰說。

對資料的挖掘不僅可以用來進行使用者研究,還大大提升了騰訊的運營效率。早期,騰訊曾經過度使用群發廣告來推廣產品,這樣的大規模推送廣告不僅“大部分是浪費掉的 ,而且還引起很多人的反感。”這兩年,騰訊開始進行控制資源的控制。

比如,公司分配給業務單位的群發數保持恆定,同時公司的戰略發展部門派出一個小組來專門管控群發廣告的效率,這個小組會先給業務部門做測試,比如業務部門要發幾千萬條廣告,就會被要求先發幾萬條試一下,一旦發現效果不好,必須進行修改,或者是更換廣告傳送的使用者群,如果廣告後傳送的點選率和使用者滿意度下降,下個月分配給這個業務的推廣預算就會被扣除,反之,如果效率高,這個產品就會得到更多的營銷資源獎勵,這一模式逼迫得業務部門對使用者資料探勘得更加精細後才會進行廣告群發。“要靠這個獎懲來控制營銷的資源”。

這一制度執行的結果是,“起碼把四分之三的水分擠掉了,只有以前四分之一的推廣量,但是效果其實沒有變化太大”。馬化騰說。

====關於@金錯刀 ====

科技商業觀察家。微創新提出者。只與創新有關,只分享乾貨。我的微信公眾號:ijincuodao,加為好友回覆 m 可以檢視我之前的所有文章。或點選右上角的“分享”,再點選第一個按鈕“檢視官方賬號”,點選“關注”就OK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