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category 工作原理分析 OC2.0 中的 runtime

bestswifter發表於2016-08-03

絕大多數 iOS 開發者在學習 runtime 時都閱讀過 runtime.h 檔案中的這段程式碼:

可以看到其中儲存了類的例項變數,方法列表等資訊。

不知道有多少讀者思考過 OBJC2_UNAVAILABLE 意味著什麼。其實早在 2006 年,蘋果在 WWDC 大會上就釋出了 Objective-C 2.0,其中的改動包括 Max OS X 平臺上的垃圾回收機制(現已廢棄),runtime 效能優化等。

這意味著上述程式碼,以及任何帶有 OBJC2_UNAVAILABLE 標記的內容,都已經在 2006 年就永遠的告別了我們,只停留在歷史的文件中。

Category 的原理

雖然上述程式碼已經過時,但仍具備一定的參考意義,比如 methodLists 作為一個二級指標,其中每個元素都是一個陣列,陣列中的每個元素則是一個方法。

接下來就介紹一下 category 的工作原理,在美團的技術部落格 深入理解Objective-C:Category 中已經有了非常詳細的解釋,然而可能由於時間問題,其中的不少內容已經過時,我根據目前最新的版本(objc-680) 做一些簡單的分析,為了便於閱讀,在不影響程式碼邏輯的前提下有可能刪除部分無關緊要的內容。

概述

首先 runtime 依賴於 dyld 動態載入,在 objc-os.mm 檔案中可以找到入口,它的呼叫棧簡單整理如下:

以上四個方法可以理解為 runtime 的初始化過程,我們暫且不深究。在 _read_images 方法中有如下程式碼:

根據註釋可見蘋果曾經計劃利用 category 來新增屬性。在 addUnattachedCategoryForClass 方法中會找到當前類的所有 category,然後在 remethodizeClass 真正的去做處理。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接觸到相關的 category 處理,我們繼續沿著呼叫棧向下走:

這裡的 attachCategories 就是處理 category 的核心所在,不過在閱讀這段程式碼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熟悉一下相關的資料結構。

Category 相關的資料結構

首先來了解一下一個 Category 是如何儲存的,在 objc-runtime-new.h 中可以看到如下定義,我只列出了其中成員變數:

可見一個 category 持有了一個 method_list_t 型別的陣列,method_list_t 又繼承自 entsize_list_tt,這是一種泛型容器:

這裡的 entsize_list_tt 可以理解為一個容器,擁有自己的迭代器用於遍歷所有元素。 Element 表示元素型別,List 用於指定容器型別,最後一個引數為標記位。

雖然這段程式碼實現比較複雜,但仍可瞭解到 method_list_t 是一個儲存 method_t 型別元素的容器。method_t 結構體的定義如下:

最後,我們還有一個結構體 category_list 用來儲存所有的 category,它的定義如下:

除了標記儲存的 category 的數量外,locstamped_category_list_t 結構體還宣告瞭一個長度為零的陣列,這其實是 C99 中的一種寫法,允許我們在執行期動態的申請記憶體。

以上就是相關的資料結構,只要瞭解到這個程度就可以繼續讀原始碼了。

處理 Category

對 Category 中方法的解析並不複雜,首先來看一下 attachCategories 的簡化版程式碼:

首先,通過 while 迴圈,我們遍歷所有的 category,也就是引數 cats 中的 list 屬性。對於每一個 category,得到它的方法列表 mlist 並存入 mlists 中。

換句話說,我們將所有 category 中的方法拼接到了一個大的二維陣列中,陣列的每一個元素都是裝有一個 category 所有方法的容器。這句話比較繞,但你可以把 mlists 理解為文章開頭所說,舊版本的 objc_method_list **methodLists

在 while 迴圈外,我們得到了拼接成的方法,此時需要與類原來的方法合併:

這兩行程式碼讀不懂是必然的,因為在 Objective-C 2.0 時代,物件的記憶體佈局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我們需要先了解物件的佈局模型才能理解這段程式碼。

Objective-C 2.0 物件佈局模型

objc_class

相信讀到這裡的大部分讀者都學習過文章開頭所說的物件佈局模型,因此在這一部分,我們採用類比的方法,來看看 Objective-C 2.0 下發生了哪些改變。

首先,Classid 指標的定義並沒有發生改變,他們一個指向類對應的結構體,一個指向物件對應的結構體:

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objc_class 結構體是繼承自 objc_object 的:

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早在 Objective-C 1.0 時代,我們就知道一個物件的結構體只有 isa 指標,指向它所屬的類。而類的結構體也有 isa 指標指向它的元類。因此讓類結構體繼承自物件結構體就很容易理解了。

可見 Objective-C 1.0 的佈局模型中,cachesuper_class 被原封不動的移過來了,而剩下的屬性則似乎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 bits 屬性,以及 data() 方法,這個方法呼叫的其實是 bits 屬性的 data() 方法,並返回了一個 class_rw_t 型別的結構體指標。

class_data_bits_t

以下是簡化版 class_data_bits_t 結構體的定義:

可見這個結構體只有一個 64 位的 bits 成員,儲存了一個指向 class_rw_t 結構體的指標和三個標誌位。它實際上由三部分組成。首先由於 Mac OS X 只使用 47 位記憶體地址,所以前 17 位空餘出來,提供給 retain/release 和 alloc/dealloc 方法使用,做一些優化。其次,由於記憶體對齊,指標地址的後三位都是 0,因此可以用來做標誌位:

如果計算一下就會發現,FAST_DATA_MASK 這個 16 進位制常量的二進位制表示恰好後三位為0,且長度為47位: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我們通過這個掩碼做按位與運算即可取出正確的指標地址。

引用 Draveness 在 深入解析 ObjC 中方法的結構 中的圖片做一個總結:

結合 category 工作原理分析 OC2.0 中的 runtime

bits 示意圖

class_rw_t

bits 中包含了一個指向 class_rw_t 結構體的指標,它的定義如下:

注意到有一個名字很類似的結構體 class_ro_t,這裡的 ‘rw’ 和 ro’ 分別表示 ‘readwrite’ 和 ‘readonly’。因為 class_ro_t 儲存了一些由編譯器生成的常量。

These are emitted by the compiler and are part of the ABI.

正是由於 class_ro_t 中的兩個屬性 instanceStartinstanceSize 的存在,保證了 Objective-C2.0 的 ABI 穩定性。因為即使父類增加方法,子類也可以在執行時重新計算 ivar 的偏移量,從而避免重新編譯。

關於 ABI 穩定性的問題,本文不做贅述,讀者可以參考 Non Fragile ivars

如果閱讀 class_ro_t 結構體的定義就會發現,舊版本實現中類結構體中的大部分成員變數現在都定義在 class_ro_tclass_rw_t 這兩個結構體中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對比,本文不再贅述。

class_rw_t 結構體中還有一個 methods 成員變數,它的型別是 method_array_t,繼承自 list_array_tt

list_array_tt 是一個泛型結構體,用於儲存一些後設資料,而它實際上是後設資料的二維陣列:

其中 Element 表示後設資料的型別,比如 method_t,而 List 則表示用於儲存後設資料的一維陣列,比如 method_list_t

list_array_tt 有三種狀態:

  1. 自身為空,可以類比為 [[]]
  2. 它只有一個指標,指向一個後設資料的集合,可以類比為 [[1, 2]]
  3. 它有多個指標,指向多個後設資料的集合,可以類比為 [[1, 2], [3, 4]]

當一個類剛建立時,它可能處於狀態 1 或 2,但如果使用 class_addMethod 或者 category 來新增方法,就會進入狀態 3,而且一旦進入狀態 3 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其他狀態,即使新增的方法後來又被移除掉。

方法合併

掌握了這些 runtime 的基礎只是以後就可以繼續鑽研剩下的 category 的程式碼了:

這是剛剛卡住的地方,現在來看,rw 是一個 class_rw_t 型別的結構體指標。根據 runtime 中的資料結構,它有一個 methods 結構體成員,並從父類繼承了 attachLists 方法,用來合併 category 中的方法:

這段程式碼很簡單,其實就是先呼叫 realloc() 函式將原來的空間擴充,然後把原來的陣列複製到後面,最後再把新陣列複製到前面。

在實際程式碼中,比上面略複雜一些。因為為了提高效能,蘋果做了一些優化,比如當 List 處於第二種狀態(只有一個指標,指向一個後設資料的集合)時,其實並不需要在原地擴容空間,而是隻要重新申請一塊記憶體,並將最後一個位置留給原來的集合即可。

這樣只多花費了很少的記憶體空間,也就是原來二維陣列佔用的記憶體空間,但是 malloc() 的效能優勢會更加明顯,這其實是一個空間換時間的權衡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執行哪種邏輯,引數列表中的方法都會被新增到二維陣列的前面。而我們簡單的看一下 runtime 在查詢方法時的邏輯:

可見搜尋的過程是按照從前向後的順序進行的,一旦找到了就會停止迴圈。因此 category 中定義的同名方法不會替換類中原有的方法,但是對原方法的呼叫實際上會呼叫 category 中的方法。

總結

讀完本文後,你應該對以下內容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排名不分先後:

  1. 定義在 runtime.h 中的資料結構,如果有 OBJC2_UNAVAILABLE 標記則表示已經廢棄。
  2. Objective-C 2.0 中,類結構體的結構層次: objc_class -> class_data_bits_t -> class_rw_t -> method_array_t
  3. class_ro_t 結構體的作用,與 class_rw_t 的區別,以及和 ABI 穩定性的關係。
  4. category 解析過程的呼叫棧以及基本的流程。
  5. method_array_t 為什麼要設計成一種類似於二維陣列的資料結構,以及它的三種狀態之間的關係。

參考資料

  1. 深入理解Objective-C:Category
  2. 從原始碼看 ObjC 中訊息的傳送
  3. 深入解析 ObjC 中方法的結構
  4. Whats is methodLists attribute of the structure objc_class for?
  5. Objc與C(C++)之親緣關係(一) Class
  6. Objective-C Runtime

打賞支援我寫出更多好文章,謝謝!

打賞作者

打賞支援我寫出更多好文章,謝謝!

任選一種支付方式

結合 category 工作原理分析 OC2.0 中的 runtime 結合 category 工作原理分析 OC2.0 中的 runtim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