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程式的思維邏輯 (38) - 剖析ArrayList

swiftma發表於2016-11-04

本系列文章經補充和完善,已修訂整理成書《Java程式設計的邏輯》(馬俊昌著),由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出版,於2018年1月上市熱銷,讀者好評如潮!各大網店和書店有售,歡迎購買:京東自營連結

計算機程式的思維邏輯 (38) -  剖析ArrayList

從本節開始,我們探討Java中的容器類,所謂容器,顧名思義就是容納其他資料的,計算機課程中有一門課叫資料結構,可以粗略對應於Java中的容器類,我們不會介紹所有資料結構的內容,但會介紹Java中的主要實現,並分析其基本原理和主要實現程式碼。

前幾節在介紹泛型的時候,我們自己實現了一個簡單的動態陣列容器類DynaArray,本節,我們介紹Java中真正的動態陣列容器類ArrayList。

我們先來看它的基本用法。

基本用法

新建ArrayList

ArrayList是一個泛型容器,新建ArrayList需要例項化泛型引數,比如:

ArrayList<Integer> int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
ArrayList<String> str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
複製程式碼

新增元素

add方法新增元素到末尾

ArrayList<Integer> int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
intList.add(123);
intList.add(456);
ArrayList<String> str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
strList.add("老馬");
strList.add("程式設計");
複製程式碼

長度方法

判斷是否為空

public boolean isEmpty()
複製程式碼

獲取長度

public int size()
複製程式碼

訪問指定位置的元素

public E get(int index)
複製程式碼

如:

ArrayList<String> str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
strList.add("老馬");
strList.add("程式設計");
for(int i=0; i<strList.size(); i++){
    System.out.println(strList.get(i));
}
複製程式碼

查詢元素

public int indexOf(Object o)
複製程式碼

如果找到,返回索引位置,否則返回-1。

從後往前找

public int lastIndexOf(Object o)
複製程式碼

是否包含指定元素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複製程式碼

相同的依據是equals方法返回true。如果傳入的元素為null,則找null的元素。

刪除元素

刪除指定位置的元素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複製程式碼

返回值為被刪物件。

刪除指定物件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複製程式碼

與indexOf一樣,比較的依據的是equals方法,如果o為null,則刪除值為null的元素。另外,remove只刪除第一個相同的物件,也就是說,即使ArrayList中有多個與o相同的元素,也只會刪除第一個。返回值為boolean型別,表示是否刪除了元素。

刪除所有元素

public void clear() 
複製程式碼

插入元素

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複製程式碼

index為0表示插入最前面,index為ArrayList的長度表示插到最後面。

修改元素

修改指定位置的元素內容

public E set(int index, E element) 
複製程式碼

基本原理

內部組成

可以看出,ArrayList的基本用法是比較簡單的,它的基本原理也是比較簡單的,原理與我們在前面幾節介紹的DynaArray類似,內部有一個陣列elementData,一般會有一些預留的空間,有一個整數size記錄實際的元素個數,如下所示:

private transient Object[] elementData;
private int size;
複製程式碼

我們暫時可以忽略transient這個關鍵字。各種public方法內部操作的基本都是這個陣列和這個整數,elementData會隨著實際元素個數的增多而重新分配,而size則始終記錄實際的元素個數。

Add方法

雖然基本思路是簡單的,但內部程式碼有一些比較晦澀,我們來看下add方法的程式碼:

public boolean add(E e) {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 Increments modCount!!
    elementData[size++] = e;
    return true;
}
複製程式碼

它首先呼叫ensureCapacityInternal確保陣列容量是夠的,ensureCapacityInternal的程式碼是:

private void ensureCapacityInternal(int minCapacity) {
    if (elementData == EMPTY_ELEMENTDATA) {
        minCapacity = Math.max(DEFAULT_CAPACITY, minCapacity);
    }

    ensureExplicitCapacity(minCapacity);
}
複製程式碼

它先判斷陣列是不是空的,如果是空的,則首次至少要分配的大小為DEFAULT_CAPACITYDEFAULT_CAPACITY的值為10,接下來呼叫ensureExplicitCapacity,程式碼為:

private void ensureExplicitCapacity(int minCapacity) {
    modCount++;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f (min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 0)
        grow(minCapacity);
}
複製程式碼

modCount++是什麼意思呢?modCount表示內部的修改次數,modCount++當然就是增加修改次數,為什麼要記錄修改次數呢?我們待會解釋。

如果需要的長度大於當前陣列的長度,則呼叫grow方法。這段程式碼前面有個註釋:overflow-conscious code,翻譯一下,大意就是程式碼考慮了溢位這種情況,溢位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解釋下,假設a,b都是int,下面兩行程式碼是不一樣的:

1 if(a>b)
2 if(a-b>0)
複製程式碼

為什麼呢?考慮a=Integer.MAX_VALUE, b=Integer.MIN_VALUE

a>b為true

但由於溢位,a-b的結果為-1

反之,再考慮a=Integer.MIN_VALUE, b=Integer.MAX_VALUE:

a>b為false

但由於溢位,a-b的結果為1。

不過,在a, b都為正數且數值沒有那麼大的情況下,一般也沒有溢位問題,為便於理解,在後續的分析中,我們將忽略溢位問題。

接下來,看grow方法:

private void grow(int minCapacity) {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nt old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if (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 0)
        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if (newCapacity - MAX_ARRAY_SIZE > 0)
        newCapacity = hugeCapacity(minCapacity);
    // minCapacity is usually close to size, so this is a win:
    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newCapacity);
}
複製程式碼

排除邊緣情況,長度增長的主要程式碼為: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複製程式碼

右移一位相當於除2,所以,newCapacity相當於oldCapacity的1.5倍。

Remove方法

我們再來看Remove方法的程式碼: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rangeCheck(index);

    modCount++;
    E oldValue = elementData(index);

    int numMoved = size - index - 1;
    if (numMoved > 0)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1, elementData, index,
                         numMoved);
    elementData[--size] = null; // clear to let GC do its work

    return oldValue;
}
複製程式碼

它也增加了modCount,然後計算要移動的元素個數,從index往後的元素都往前移動一位,實際呼叫System.arraycopy方法移動元素。elementData[--size] = null;這行程式碼將size減一,同時將最後一個位置設為null,設為null後就不再引用原來物件,如果原來物件也不再被其他物件引用,就可以被垃圾回收。

基本原理小結

其他方法大多是比較簡單的,我們就不贅述了。總體而言,內部操作要考慮各種情況,程式碼有一些晦澀複雜,但介面一般都是簡單直接的,這就是使用容器類的好處了,這也是計算機程式中的基本思維方式,封裝複雜操作,提供簡單介面

迭代

foreach用法

理解了ArrayList的基本用法和原理,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常見的操作 - 迭代,比如說,迴圈列印ArrayList中的每個元素,ArrayList支援foreach語法,比如:

ArrayList<Integer> int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
intList.add(123);
intList.add(456);
intList.add(789);
for(Integer a : intList){
    System.out.println(a);
}
複製程式碼

當然,這種迴圈也可以使用如下程式碼實現:

for(int i=0; i<intList.size(); i++){
    System.out.println(intList.get(i));
}
複製程式碼

不過,foreach看上去更為簡潔,而且,它適用於各種容器,更為通用。

這種foreach語法背後是怎麼實現的呢?其實,編譯器會將它轉換為類似如下程式碼:

Iterator<Integer> it = int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next());
}
複製程式碼

接來下,我們解釋一下其中的程式碼。

迭代器介面

ArrayList實現了Iterable介面,Iterable表示可迭代,它的定義為:

public interface Iterable<T> {
    Iterator<T> iterator();
}
複製程式碼

定義很簡單,就是要求實現iterator方法。iterator方法的宣告為:

public Iterator<E> iterator()
複製程式碼

它返回一個實現了Iterator介面的物件,Iterator介面的定義為:

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E> {
    boolean hasNext();
    E next();
    void remove();
}
複製程式碼

hasNext()判斷是否還有元素未訪問,next()返回下一個元素,remove()刪除最後返回的元素,只讀訪問的基本模式就類似於:

Iterator<Integer> it = int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next());
}
複製程式碼

我們待會再看迭代中間要刪除元素的情況。

只要物件實現了Iterable介面,就可以使用foreach語法,編譯器會轉換為呼叫Iterable和Iterator介面的方法。

初次見到Iterable和Iterator,可能會比較容易混淆,我們再澄清一下:

  • Iterable表示物件可以被迭代,它有一個方法iterator(),返回Iterator物件,實際通過Iterator介面的方法進行遍歷。
  • 如果物件實現了Iterable,就可以使用foreach語法。
  • 類可以不實現Iterable,也可以建立Iterator物件。

ListIterator

除了iterator(),ArrayList還提供了兩個返回Iterator介面的方法:

public ListIterator<E> listIterator()
public ListIterator<E> listIterator(int index)
複製程式碼

ListIterator擴充套件了Iterator介面,增加了一些方法,向前遍歷、新增元素、修改元素、返回索引位置等,新增的方法有:

public interface ListIterator<E> extends Iterator<E> {
    boolean hasPrevious();
    E previous();
    int nextIndex();
    int previousIndex();
    void set(E e);
    void add(E e);
}
複製程式碼

listIterator()方法返回的迭代器從0開始,而listIterator(int index)方法返回的迭代器從指定位置index開始,比如,從末尾往前遍歷,程式碼為:

public void reverseTraverse(List<Integer> list){
    ListIterator<Integer> it = list.listIterator(list.size());
    while(it.hasPrevious()){
        System.out.println(it.previous());
    }
}
複製程式碼

迭代的陷阱

關於迭代器,有一種常見的誤用,就是在迭代的中間呼叫容器的刪除方法,比如要刪除一個整數ArrayList中所有小於100的數,直覺上,程式碼可以這麼寫:

public void remove(ArrayList<Integer> list){
    for(Integer a : list){
        if(a<=100){
            list.remove(a);
        }
    }
}
複製程式碼

但,執行時會丟擲異常:

java.util.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複製程式碼

發生了併發修改異常,為什麼呢?迭代器內部會維護一些索引位置相關的資料,要求在迭代過程中,容器不能發生結構性變化,否則這些索引位置就失效了。所謂結構性變化就是新增、插入和刪除元素,只是修改元素內容不算結構性變化。

如何避免異常呢?可以使用迭代器的remove方法,如下所示: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ArrayList<Integer> list){
    Iterator<Integer> it = 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if(it.next()<=100){
            it.remove();
        }
    }
}
複製程式碼

迭代器如何知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並丟擲異常?它自己的remove方法為何又可以使用呢?我們需要看下迭代器的工作原理。

迭代器實現的原理

我們來看下ArrayList中iterator方法的實現,程式碼為:

public Iterator<E> iterator() {
    return new Itr();
}
複製程式碼

新建了一個Itr物件,Itr是一個成員內部類,實現了Iterator介面,宣告為: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E>
複製程式碼

它有三個例項成員變數,為:

int cursor;       // index of next element to return
int lastRet = -1; // index of last element returned; -1 if no such
int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複製程式碼

cursor表示下一個要返回的元素位置,lastRet表示最後一個返回的索引位置,expectedModCount表示期望的修改次數,初始化為外部類當前的修改次數modCount,回顧一下,成員內部類可以直接訪問外部類的例項變數。

每次發生結構性變化的時候modCount都會增加,而每次迭代器操作的時候都會檢查expectedModCount是否與modCount相同,這樣就能檢測出結構性變化。

我們來具體看下,它是如何實現Iterator介面中的每個方法的,先看hasNext(),程式碼為: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cursor != size;
}
複製程式碼

cursor與size比較,比較直接,看next()方法:

public E next() {
    checkForComodification();
    int i = cursor;
    if (i >= size)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Object[] elementData = ArrayList.this.elementData;
    if (i >= elementData.length)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cursor = i + 1;
    return (E) elementData[lastRet = i];
}
複製程式碼

首先呼叫了checkForComodification,它的程式碼為:

final void checkForComodification()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複製程式碼

所以,next()前面部分主要就是在檢查是否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更新cursor和lastRet的值,以保持其語義,然後返回對應的元素。

remove的程式碼為:

public void remove() {
    if (lastRet < 0)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
    checkForComodification();

    try {
        ArrayList.this.remove(lastRet);
        cursor = lastRet;
        lastRet = -1;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catch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ex) {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
複製程式碼

它呼叫了ArrayList的remove方法,但同時更新了cursor, lastRet和expectedModCount的值,所以它可以正確刪除。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呼叫remove方法前必須先呼叫next,比如,通過迭代器刪除所有元素,直覺上,可以這麼寫: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All(ArrayList<Integer> list){
    Iterator<Integer> it = 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it.remove();    
    }
}
複製程式碼

實際執行,會丟擲異常:

java.lang.IllegalStateException
複製程式碼

正確寫法是: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All(ArrayList<Integer> list){
    Iterator<Integer> it = 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it.next();
        it.remove();
    }
}
複製程式碼

當然,如果只是要刪除所有元素,ArrayList有現成的方法clear()。

listIterator()的實現使用了另一個內部類ListItr,它繼承自Itr,基本思路類似,我們就不贅述了。

迭代器的好處

為什麼要通過迭代器這種方式訪問元素呢?直接使用size()/get(index)語法不也可以嗎?在一些場景下,確實沒有什麼差別,兩者都可以。不過,foreach語法更為簡潔一些,更重要的是,迭代器語法更為通用,它適用於各種容器類。

此外,迭代器表示的是一種關注點分離的思想,將資料的實際組織方式與資料的迭代遍歷相分離,是一種常見的設計模式。需要訪問容器元素的程式碼只需要一個Iterator介面的引用,不需要關注資料的實際組織方式,可以使用一致和統一的方式進行訪問。

而提供Iterator介面的程式碼瞭解資料的組織方式,可以提供高效的實現。在ArrayList中, size/get(index)語法與迭代器效能是差不多的,但在後續介紹的其他容器中,則不一定,比如LinkedList,迭代器效能就要高很多。

從封裝的思路上講,迭代器封裝了各種資料組織方式的迭代操作,提供了簡單和一致的介面。

ArrayList實現的介面

Java的各種容器類有一些共性的操作,這些共性以介面的方式體現,我們剛剛介紹的Iterable介面就是,此外,ArrayList還實現了三個主要的介面Collection, List和RandomAccess,我們逐個來看下。

Collection

Collection表示一個資料集合,資料間沒有位置或順序的概念,介面定義為:

public interface Collection<E> extends Iterable<E> {
    int size();
    boolean isEmpty();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Iterator<E> iterator();
    Object[] toArray();
    <T> T[] toArray(T[] a);
    boolean add(E e);
    boolean remove(Object o);
    boolean containsAll(Collection<?> c);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boolean removeAll(Collection<?> c);
    boolean retainAll(Collection<?> c);
    void clear();
    boolean equals(Object o);
    int hashCode();
}
複製程式碼

這些方法中,除了兩個toArray方法和幾個xxxAll()方法外,其他我們已經介紹過了。

這幾個xxxAll()方法的含義基本也是可以顧名思義的,addAll新增,removeAll刪除,containsAll檢查是否包含了引數容器中的所有元素,只有全包含才返回true,retainAll只保留引數容器中的元素,其他元素會進行刪除。

有一個抽象類AbstractCollection對這幾個方法都提供了預設實現,實現的方式就是利用迭代器方法逐個操作,比如說,我們看removeAll方法,程式碼為:

public boolean removeAll(Collection<?> c) {
    boolean modified = false;
    Iterator<?> it = 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if (c.contains(it.next())) {
            it.remove();
            modified = true;
        }
    }
    return modified;
}
複製程式碼

程式碼比較簡單,就不解釋了。ArrayList繼承了AbstractList,而AbstractList又繼承了AbstractCollection,ArrayList對其中一些方法進行了重寫,以提供更為高效的實現,具體我們就不介紹了。

關於toArray方法,我們待會再介紹。

List

List表示有順序或位置的資料集合,它擴充套件了Collection,增加的主要方法有: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
E get(int index);
E set(int index, E element);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E remove(int index);
int indexOf(Object o);
int lastIndexOf(Object o);
ListIterator<E> listIterator();
ListIterator<E> listIterator(int index);
List<E> subList(int fromIndex, int toIndex);
複製程式碼

這些方法都與位置有關,容易理解,就不介紹了。

RandomAccess

RandomAccess的定義為:

public interface RandomAccess {
}
複製程式碼

沒有定義任何程式碼。這有什麼用呢?這種沒有任何程式碼的介面在Java中被稱之為標記介面,用於宣告類的一種屬性。

這裡,實現了RandomAccess介面的類表示可以隨機訪問,可隨機訪問就是具備類似陣列那樣的特性,資料在記憶體是連續存放的,根據索引值就可以直接定位到具體的元素,訪問效率很高。下節我們會介紹LinkedList,它就不能隨機訪問。

有沒有宣告RandomAccess有什麼關係呢?主要用於一些通用的演算法程式碼中,它可以根據這個宣告而選擇效率更高的實現。比如說,Collections類中有一個方法binarySearch,在List中進行二分查詢,它的實現程式碼就根據list是否實現了RandomAccess而採用不同的實現機制,如下所示:

public static <T>
int binarySearch(List<? extends Comparable<? super T>> list, T key) {
    if (list instanceof RandomAccess || list.size()<BINARYSEARCH_THRESHOLD)
        return Collections.indexedBinarySearch(list, key);
    else
        return Collections.iteratorBinarySearch(list, key);
}
複製程式碼

ArrayList的其他方法

構造方法

ArrayList還有兩個構造方法

public ArrayList(int initialCapacity)
public Array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複製程式碼

第一個方法以指定的大小initialCapacity初始化內部的陣列大小,程式碼為:

this.elementData = new Object[initialCapacity];
複製程式碼

在事先知道元素長度的情況下,或者,預先知道長度上限的情況下,使用這個構造方法可以避免重新分配和拷貝陣列。

第二個構造方法以一個已有的Collection構建,資料會新拷貝一份。

與陣列的相互轉換

ArrayList中有兩個方法可以返回陣列

public Object[] toArray()
public <T> T[] toArray(T[] a) 
複製程式碼

第一個方法返回是Object陣列,程式碼為:

public Object[] toArray() {
    return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size);
}
複製程式碼

第二個方法返回對應型別的陣列,如果引數陣列長度足以容納所有元素,就使用該陣列,否則就新建一個陣列,比如:

ArrayList<Integer> int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
intList.add(123);
intList.add(456);
intList.add(789);

Integer[] arrA = new Integer[3];
intList.toArray(arrA);
Integer[] arrB = intList.toArray(new Integer[0]);

System.out.println(Arrays.equals(arrA, arrB));
複製程式碼

輸出為true,表示兩種方式都是可以的。

Arrays中有一個靜態方法asList可以返回對應的List,如下所示:

Integer[] a = {1,2,3};
List<Integer> list = Arrays.asList(a);
複製程式碼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返回的List,它的實現類並不是本節介紹的ArrayList,而是Arrays類的一個內部類,在這個內部類的實現中,內部用的的陣列就是傳入的陣列,沒有拷貝,也不會動態改變大小,所以對陣列的修改也會反映到List中,對List呼叫add/remove方法會丟擲異常。

要使用ArrayList完整的方法,應該新建一個ArrayList,如下所示:

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Arrays.asList(a));
複製程式碼

容量大小控制

ArrayList還提供了兩個public方法,可以控制內部使用的陣列大小,一個是:

public void ensureCapacity(int minCapacity)
複製程式碼

它可以確保陣列的大小至少為minCapacity,如果不夠,會進行擴充套件。如果已經預知ArrayList需要比較大的容量,呼叫這個方法可以減少ArrayList內部分配和擴充套件的次數。

另一個方法是:

public void trimToSize()
複製程式碼

它會重新分配一個陣列,大小剛好為實際內容的長度。呼叫這個方法可以節省陣列佔用的空間。

ArrayList特點分析

後續我們會介紹各種容器類和資料組織方式,之所以有各種不同的方式,是因為不同方式有不同特點,而不同特點有不同適用場合。考慮特點時,效能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效能不是一個簡單的高低之分,對於一種資料結構,有的操作效能高,有的操作效能可能就比較低。

作為程式設計師,就是要理解每種資料結構的特點,根據場合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資料結構。

對於ArrayList,它的特點是:內部採用動態陣列實現,這決定了:

  • 可以隨機訪問,按照索引位置進行訪問效率很高,用演算法描述中的術語,效率是O(1),簡單說就是可以一步到位。
  • 除非陣列已排序,否則按照內容查詢元素效率比較低,具體是O(N),N為陣列內容長度,也就是說,效能與陣列長度成正比。
  • 新增元素的效率還可以,重新分配和拷貝陣列的開銷被平攤了,具體來說,新增N個元素的效率為O(N)。
  • 插入和刪除元素的效率比較低,因為需要移動元素,具體為O(N)。

小結

本文詳細介紹了ArrayList,ArrayList是日常開發中最常用的類之一。我們介紹了ArrayList的用法、基本實現原理、迭代器及其實現、Collection/List/RandomAccess介面、ArrayList與陣列的相互轉換,最後我們分析了ArrayList的特點。

ArrayList的插入和刪除的效能比較低,下一節,我們來看另一個同樣實現了List介面的容器類,LinkedList,它的特點可以說與ArrayList正好相反。


未完待續,檢視最新文章,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老馬說程式設計”(掃描下方二維碼),深入淺出,老馬和你一起探索Java程式設計及計算機技術的本質。用心原創,保留所有版權。

計算機程式的思維邏輯 (38) -  剖析ArrayLis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