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堂資訊科技融合教學的課
一次在香港學校參訪觀課的場合中,負責推動資訊科技融合教學的副校長告訴我說,當他入班觀課越多,越覺得老師在課堂上有使用跟沒有使用資訊科技,在教學效果上差別實在非常明顯,老師和學生有使用科技上課的班級,課堂活潑生動,氣氛熱絡,老師對學生學情的掌握度高;反之,沒有用的班級課堂就遠不如應用資訊科技的教學效果。而且隨著老師對於科技掌握的熟練度越高,差距越大。
回想在一場中央電教館主辦的新媒體新技術全國中小學創新(互動)課堂教學大賽的現場賽課中,看到一堂由一位擁有超過二十年教學經驗老師所任教的高中語文課,老師在課堂一開始就讓同學閱讀一篇一萬多字的材料,在這二十幾分鍾學生閱讀教材的時間裡,老師在教室內行間巡視,並利用手機拍攝學生的桌面與閱讀情況傳送到電子白板上。學生閱讀完後,老師出了幾道題目,讓學生以手中的反饋器作答,並逐題顯示答題情形,大多數題目學生的正答率都相當不錯,其中一兩題的答對率更達百分之百,老師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
能到這個最高殿堂現場賽課的老師,都是從全國各地海選出來的資訊科技融合教學高手,但從這堂現場課中可以看出即使這麼有經驗的老師,都還是會踩到資訊科技融合教學的誤區,包括為了展現手機拍照功能而拍攝學生活動,和學生使用反饋器的即時反饋系統只做為學習檢測之用。而這很顯然是因為沒有掌握資訊科技融合教學的本質。至於讓學生花超過一半課堂時間來連續閱讀材料,則是教學策略的選擇問題。雖然因為是現場課,都不是老師原來熟悉的學生,無法要求他們課前預習,但在課堂活動安排上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尤其是結合即時反饋系統更容易做出相應的調整。
觀察另一堂在2016年第一屆兩岸智慧好課堂邀請賽的現場賽課,由香港李嘉濤副校長擔任的小學語文《人物描寫》單元教學,課堂便展現出不同的資訊科技融合教學風貌。
《人物描寫》單元的教學模式如下圖。老師以西遊記讓學生分組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性格來匯入課程,然後由同學搶權回答討論結果。除了引起動機的效果外,這段教學還讓學生熟悉如何使用恰當的語詞來形容一個人物。接著老師在白板上顯示一段描寫人物性格的短文,全班閱讀後學生以反饋器回答教師提問,選出心中認為最適合用來形容短文中人物的詞語,顯示投票結果後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對原題再作答一次,並請同學發表自己選擇的原因。這段教學培養學生從文章中提取訊息之後,分析不同選項中的形容詞和自己所提取訊息的合適度,再經由組內討論比較後進行二次作答。這裡還有一個教學上的細節是,李老師會根據學生作答分歧度來決定討論時的小組人數,投票集中度高時兩人一組,反之四人一組。
第三段教學老師以「人物性格對對碰」遊戲讓學生應用前面所習得的技能。遊戲是以小組方式進行,每一組拿到一迭語詞卡和一張職業卡,小組必須討論並從一迭詞卡中選出三個語詞排序,然後以平板拍照依組別分別傳送到不同照片收集區中,收到所有語詞照片後,老師隨機挑選組別,依序顯示該組的語詞卡,再由各組猜測該語詞是在形容哪一種職業,依猜中的語詞序給該組計分。越快被猜中表示該組選擇的語詞特徵性越強,得分也越高。進行小組討論時,老師行間巡視並適時介入,協助小組的討論過程。這段教學要求學生反過來從眾多語詞中選出符合某項職業特徵的形容詞,再安排這些語詞的合適度順序。透過不同面向的教學內容鋪陳,深化學生的學習。
接下來是應用情節,由小組討論挑選一位班上同學做為主角,共同創作一篇不揭示姓名的短文來描寫這位同學,創作完成後拍照上傳,老師挑選幾組的作品讓全班猜一猜這篇短文是在形容哪一位同學。最後環節是教師總結前面的教學,對學生整理人物描寫的技巧,並在挑選幾位同學使用語詞來形容老師後畫下句點。
分析《人物描寫》單元教學可以總結出教師不僅善用科技來獲取學情和彙整作品,整節課的教學活動均圍繞課程主題,更透過團隊合作、小組討論的策略儘可能擴大課堂參與度,再以遊戲設計調動課堂情緒,並經由小組競賽使學生聚焦於課程內容。
對教師來說,要將資訊科技融合於自己的教學活動中,說難不難,說簡單倒也不是很容易。課堂教學效果大致可以分為BAT三個等級。B是指基礎Basic,A是高階Advance,T則是頂級Top,但無論哪一級,都要以教學為核心,而不是展現科技能力。只要能將資訊科技的應用做到取代部分活動,達成至少與未使用科技前同等效果的教學,便可達基礎的B級標準,例如教師能熟練地用筆在電子教材(PPT課件或多媒體電子書)上劃記點選、以電子教具繪製三角形或測量角度、播放教學視訊、操作模擬實驗課件等。但要注意的是,取代的只能是教學活動,而不是教師,所以如果英語教師自己不朗讀課文而改以點選電子書中的聲音檔代勞,那實在不是一種好的資訊科技融合方式。
進階A級的資訊科技融合教學至少要達到能發揮沒有這些科技所難以達到的STD(STanDard)標準效果,也就是必須展現S生成性(Student-generated)教學,課堂採團隊合作學習(Team-basedlearning)形式,並能進行差異化(Differentiation)教學。教學中採用現成資源只能達到知識概念的單向傳遞目的,且這些資源不一定真正符合學生學習當下的認知發展需求,透過科技將學生生成的資源,包括按鍵回答提問、展臺採集學生作品、收集分類學生訊息等,將它們反饋到教學活動中,做為教學活動安排的參照,能夠有效幫助教師掌握真實學情;小組形式的學習團隊安排能使全員參與其中,並達到學習活動層層遞進的效果;差異化教學則是教師必須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分別給予不同程度學生合宜的任務安排。
頂級T級的融入教學展現出一種教師信手拈來、從容不迫的優雅,課程主線清晰、脈絡分明,學習成果清楚浮現在師生眼前,科技穿插其中幾乎”無形”、”無感”,但又讓人清楚覺察到缺少它們,將無法達成這樣的教學境界。學生在課堂中不僅能習得認知層面的教材內容,還能培養技能與情意層面的團隊合作技能與習慣,「情意技能認知兼備的資訊科技融合教學」一文中所描述的英語課即是一個典範。
資訊科技助力教學的最大功用在於教師可以實時獲取全面性的課堂活動資料,包括按鍵回答提問、輸入文字表達想法、繪製圖形與編寫作業等,藉由這些資料的彙整、比較、分析,教師能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情立即採取有效策略來應對,使學生能在一堂課中同時做到自學與群學的學習型態,在每一個學習基礎上更進一步思考與釐清概念,取得真正、可持久的學習成果。而評價這樣的課堂有多好,關鍵就在老師對於資料的掌握與解譯能力,以及反應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魔鬼細節。
相關文章
- 修飾段落》資訊科技教學設計
- 教學課程安排
-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思路
- 教學改革拆除“骨鯁”,產教融合的“一魚多吃”創新之路
- 教授何愷明在MIT的第一堂課MIT
- 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與教師回應策略的研究
- 一堂豐富的AS3遊戲程式設計課S3遊戲程式設計
- 體現STEAM課堂教學素質的方式
- 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與教師回應策略的研究課題申請•評審書
- 怎樣講“一堂精彩實用的精益課程”
- 一堂天文課(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AST
- @松鼠會Sheldon:一堂宇宙課(圖靈訪談)圖靈
- 大學不教的求職課求職
- 《一堂課掌握 AI 自學路徑圖》之我的筆記AI筆記
- 一堂如何提高程式碼質量的培訓課(三)
- 如何去學習,一份認證,一本書,還是一堂課?
- 《一堂課掌握 AI 自學路徑圖》分享筆記AI筆記
- IMU與視覺資訊融合—手寫VIO課程筆記2(下)視覺筆記
- 安恆資訊苗春雨:學以致用產教融合,全方位助力網路安全人才體系建設
- 一堂以“做遊戲”為考核標準的新聞專業課遊戲
- 產教融合探新路 思謀科技以智造賦能專業人才培養
- Linux效能優化實戰課程教學Linux優化
- 《一堂課掌握AI自學路徑圖LIVE》之小記AI
- 讓情緒助力學習——洪蘭五維科學教養聽課筆記(第11課)筆記
- 文學原來這麼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文學課
- DH-SQL(學生資訊表-課程表-選課表)SQL
- 以資訊科技促進小學數學探究學習
- 皮尤研究中心:資料顯示美國73%的中學教師使用手機參與課堂教學
- 學會這4個PPT技巧,你就能做出漂亮的PPT教學課件
- 以創業抵換學分不可取——課堂教學仍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創業
- WordPress 是什麼?TechMoon 科技月球 - 新手入門教學
- 清華最年長授課教師:93歲堅守本科一線教學60多年
- Mac上好用的軟體Mac
- 基於合作教學的幾種教學方法
- 江民科技榮獲“創客中國”中小企業產教融合大賽優秀解決方案獎
- 學生資訊管理系統課程設計
- 查詢各課程成績第一的學生的資訊
- opencv入門系列教學(六)影像上的算術運算(加法、融合、按位運算)Open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