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衛網路安全,無人可做旁觀者

知與誰同發表於2017-07-04

近日,據央視報導,大量家庭攝像頭遭非法入侵,令原本私密的家庭生活場景,被陌生人所偷窺、獵奇。公眾的隱私內容被放在網路交易平臺上待價而沽,它給公眾製造出來的不安全感是相當強烈的。為了不成下一個待宰的“肉雞”,很多家裡裝有網路攝像頭的網民,都紛紛直接拔線,關機。這種不當“肉雞”當“鴕鳥”的躲避心態,就能讓自己站在安全的孤島之上?從現在發達的網路科技語境來說,顯然是有待商榷的。

  前段時間,一些人就被 “勒索病毒”真實地打擾到生活:一些公安交警、加油站的內部系統紛紛中招,導致沒法辦理車輛年檢,沒法加到汽油,這給生活添了不少堵。有些企事業單位還亮起了“警報”,一些內部網路系統乾脆直接當機,以避風頭。“黑客就在身邊”讓不少人感受到了風聲鶴唳的滋味,同時也很直接地告訴大眾,拱衛網路安全,無人可以做旁觀者。它已是一場以人民的名義打起的“保衛戰”。

  我國的網路安全一直在不斷完善和加強。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通過網路安全方面的決定,到最高司法機關相繼出臺相關司法解釋,網際網路法治化建設已具備深厚基礎和剛性制約。但網路安全又面臨著不同空間維度的挑戰,那就是全民共建和多元治理的問題。

  網路世界由無數個IP構建出了虛擬又真實的交叉,在電腦螢幕的那個敲鍵盤的人,也把自己的意志延伸進了網路無遠弗屆的空間裡去。而這樣的“汪洋大海”中,網路法制化無疑是需要很現實的落腳之地,否則就是凌空蹈虛。更為重要的是,網路安全時時刻刻地被惡意攻擊,有些甚至不帶任何經濟目的,而是純以個人喜好來驅動行為。這樣的背景,更突顯出網路安全需要多元治理的大前提。

  網路安全事關全民福祉。十八屆四中全會就提出,加強網際網路領域立法,依法規範網路行為。立法、執法的語境,已是抓鐵有痕,而“規範網路行為”這句話,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認為不主動去觸犯網路安全的底線即可,但恰恰自己在網路應用中,並沒有落實到“規範”二字的要求,反而是輕易地就讓自己栽進了網路陷阱之中。

  在這次大量家庭攝像頭遭非法入侵事件中,有一個很薄弱的環節,就是很多網路攝像頭都是在使用類似user或者admin的弱口令,密碼更是使用的是8個8這種原始密碼。而在網路安全的民用領域中,密碼作為重要的一環,已經被網路服務商反反覆覆地強調進行中高度的設立,最好是大小字母和數字的組合。這種網路安全常識就是因為太過平常無奇,所以才被習慣性無視,最終讓自家攝像頭淪陷成“不設防城市”。而這種案例,在家庭WIFI使用過程中,更是層出不窮。

  在網路安全的字典中,“規範”二字並不限定於白紙黑字的操作步驟,更多見於大家對於網路安全認知的最大公約數。這也算是網路自我治理的一個對映。而那些連自己原始密碼都不願意改的網民,旁觀者的姿態實在太過明顯。很多資料也表明,讓網路黑客屢屢得手並得以“練級”的,恰恰是那些對於網路安全認知模糊不清的使用者人群存在。他們無形中“助攻”了黑客的囂張氣焰,也給網路安全大環境產生了“跑冒滴漏”。

  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認為網路安全是國家的事,自己隨時可以置身事外。誠然,立法的加強,監管的到位,商家的守則,這些都事關網路安全的方方面面。但唯獨把自己給落下了,則是主觀意識上的“掉隊”。網路安全需要一個多元化治理的模式,自我管理是其基礎,這就要求任何人都不能是漂流在外的魯濱遜。可別等到自家的網路攝像頭成為“肉雞”之時,才想到亡羊補牢,那時,有些傷害已是不可逆的。建立健康有序的網路新天地,必須從自我保護的一些小事做起,這是起碼的基本功。這種“善小”而不為,最後遭罪的只能是自己。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相關文章